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2021-12-30由 圓明園遺址公園 發表于 林業

桑麻之事是什麼意思

盛時的圓明園在世人心目中是無與倫比的經典皇家園林。在外國人眼裡,這裡是一座他們未曾見到過的、充滿想象和創造力的仙宮樂園。

“夜晚,所有的宮殿、樓宇、樹林燈火通明……我在北京看到的遠遠超過了我在義大利和法國看到的一切。那裡田野、草地、民房、茅屋、水牛、耕犁及其他農具,一切應有盡有。農夫們播種小麥、水稻。種植蔬菜和各種糧食,收割莊稼,採摘水果,總之儘可能模仿一切田間農活及簡樸的鄉野生。”

——王致誠

“它薈萃了一個民族的幾乎是超人類的想象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

——雨果

清帝也引以為自豪。乾隆說:此園“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無論在西方人眼中,還是在皇帝自己眼中,都給予了圓明園極高的評價。圓明園堪稱東方造園的巔峰之作,以至人們至今仍無法超越它。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在以農為主的社會中,農業與國家的經濟基礎息息相關,皇帝自然也十分關心農事。曾經的圓明園又有著怎樣的田園風光和耕織文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圓明園內與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相關的景區不下10處,如杏花春館、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多稼如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以及紫碧山房、武陵春色等。

這些景區多集中在九州清晏以北的地區。百畝田地、十幾處宮苑與皇帝的觀稼、休閒、娛樂、宴請、讀書等不同功能的景點交相呼應,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別具風格的“

宮廷式田園風光

”。

康熙帝喜歡塞外自然開闊的原野,對京城皇宮生活很不適應,於是在京西修建了暢春園,在那裡園居、聽政。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四子胤禛21歲,被封為貝勒,出居外府。康熙三十八年(1699)為其建王府,不久又在暢春園以北不遠賜予花園,得到賜園後,胤禛開始積極建園,這就是後來的圓明園。

圓明園的主人是自幼接受皇室教育的皇四子胤禛。清朝文化受到滿、漢、蒙等多元文化的影響,尤其受漢文化侵潤極深。胤禛非常有心計,在多方面仿效父皇,包括讀書、書法等,並得到康熙的讚賞。

對於“御用漢文化”,如盛京祭祖、曲阜祭孔、五臺山禮佛等,他都參與。由於他是年長之子,又能侍從皇帝巡視塞外,視察農業和水利工程,所以胤禛從滿族發祥地東北吉林至京城以至江南,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對於帝國的山川大地、風物民俗、宗教禮儀、文化和經濟都有相當的瞭解。這為其建造自己的莊園準備了條件。

韜光養晦的“富貴閒人”

建造園林是文化、是藝術,但也不能脫離當時的政治。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王朝發生了舉朝震驚的廢太子事件。康熙帝宣佈廢黜已冊立24年的皇太子。朝政動盪,皇子分裂,康熙甚是煩惱。這時的胤禛已被冊封為和碩雍親王,他韜光養晦,把自己打扮成清心寡慾的“富貴閒人”。在園中建造了一些仿歷史名人的文人園林,如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的“

武陵春色

”;源自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

杏花春館

”;還有模仿王維的“輞川圖”建造的“

北遠山村

”等。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誠孝父皇,投其所好

胤禛迎合父皇的喜惡,投其所好,時刻注意維繫與父皇的感情,父子之間融洽。康熙帝稱讚他“能體朕意,愛朕之心,殷情懇切,可謂誠孝”。值得一提的是,康熙重視農耕,胤禛也效仿康熙御製的“耕織圖”,同樣製作了一套“耕織圖”,並且將畫面中的農夫改為自己,農婦改為福晉(胤禛之妻),親筆題詩並鈐“雍親王寶”、“破塵居士”印章。在園中,建有多處與農耕生活有關的田園美景,得到了康熙的讚許。

當年康熙重視農耕是被廣為流傳的一件事,也是胤禛兄弟牢記的一件事——康熙自稱自幼喜歡觀察莊稼、農作物。所得各地五穀菜蔬之種必種,並觀察其結果和收穫。康熙常駐邊外,知道邊外水土肥美,但只種植黍稷之類,於是引種各類穀物教給農民。

康熙重農耕的思想和教誨,胤禛牢記心上,並且落實到行動上,這也是他對父皇誠孝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胤禛在賜園之中,大興農田桑麻之事,弘揚耕織文化,也是事出有因,既是受康熙教誨,也是當時的國策。

康熙對圓明園建設的關注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第一次臨幸胤禛花園。那時想已初具規模。四十八年(1709)康熙再次去時,那裡的一切已合乎己意,很是高興,於是御題“圓明園”園額賜予胤禛。康熙始終關注圓明園的建設,胤禛也不斷敬請父皇賞花、遊園。《清聖祖實錄》中記載,康熙共去過圓明園11次。所以,圓明園的建設,不僅是胤禛的意願,也滲透著康熙的思想和理念。

當時已建成的十二景中,有生活居住、讀書、賞景、追求田園生活及重視農耕為主要內容的不同景區。

從賜園到臨政、園居的御園

胤禛繼承皇位之前的圓明園,是一座質樸、自然、田園式的園林。造園理念及文化依託傳統文人園林的成分較大,而皇權思想、皇家園林的氣派沒敢去刻意表現。

他繼位之後,經過3年修建,並在其在位的13年中,不斷地經營、管理。到乾隆之前,圓明園已不僅是一座具有文人園林氣質的田園式園林,而且體現了很高的皇權、皇家氣派和文化內涵。總體佈局上得到了極大的完善,

西起崑崙山,萬流歸東海,九州清晏,萬方安和,前宮後苑,皇家氣派以及田園風光,觀稼勸農

。雍正十分滿意,為此寫《圓明園記》。

在《圓明園記》中,他說建園是為了“宜寧神受福,少屏煩喧,而風土清佳,惟園居為勝。……構殿於園之南,御以聽政。園之中或闢田廬,或營蔬圃。平原月無月無,喜穎穰穰,偶一眺覽,則暇思區夏,普祝有秋。至若憑欄觀稼,臨陌佔雲,望好雨之知時,冀良苗之應候,則農夫勤瘁,穡事艱難,其景象又恍然在苑囿間也。”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從《圓明園記》可以看出,雍正在園中開闢了許多田地或菜圃,是為了能在園中觀農事、驗農桑、知農情、想農忙,體現他堅決貫徹康熙帝“重農桑以足衣食”的富國之策。在所有的賜園中,唯有圓明園,對於重農桑做了許多安排。雍正在《圓明園記》中,表明了建設圓明園的過程,為什麼建園、怎樣建園以及園子的各種功能,並將“圓明”的意義做了解釋。按雍正的解釋,圓明園命名的寓意是:“

夫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乾隆使圓明園更加輝煌

乾隆時期(1736—1795),對圓明園內進行過大規模的改擴建,使之更具皇家氣派和皇家造園宗旨。設施更加完善,景緻更加提升。自1736—1744年,經過7年左右的營造,圓明園整體形象達到乾隆心中的想象。他很是得意而諭旨,令宮廷書畫家沈源、唐岱、汪由敦,把最有代表性的40個景區,摹畫成絹本彩繪,並親自賦詩記盛。至今流傳甚廣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就是在乾隆九年(1744)完成的。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乾隆在《圓明園後記》中闡述了改造概況。闡明自己勤儉,沒有再建新園而居於舊園。並評價其園“規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風土草木之清佳,高樓邃室之具備,亦可稱觀止。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後世子孫,必不捨此而重費民財以建立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為心矣。”

御園親耕

清代康、雍、乾三朝對農桑的重視程度是最高的,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參加祭祀活動,親自耕種籍田,還要到先農壇祭祀。乾隆每逢活動後,總要寫詩記載,如《御園從耕恭記六韻》、《御園親耕》、《御園躬耕》、《御園耕種》等,這些詩中描寫記載了當時親耕的情況和重農桑的重要性,表達了他關心農民及農業生產的心情。

“我朝得天下,馬上搴旗幟。創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園耕種》)從這段親耕詩中可看出乾隆對“重農桑以足食”農業政策的重視程度。

在圓明園內種田、養蠶是皇帝及后妃每年春季首先要做的大事。園的北部留有大面積農田,是皇家重農耕的需要。用現代的語言講,就是寓農耕文化於休閒娛樂之中。園囿與宮廷,勤政而重農,這宮殿式的園中園,與農田交融在一起。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景區

杏花春館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胤禛建園時的“杏花村”,原為菜圃,後改名為杏花春館。乾隆《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中《杏花春館》詩序雲:“由山亭迤邐而入,矮屋疏籬,東西參錯。環植文杏,春深花發,爛然如霞。前闢小圃,雜蒔蔬蓏,識野田村落景象。”內有春雨軒、杏花村等村舍小築,園中還有水井。關於這裡的景象,雍正曾寫沿湖遊覽至菜圃作:

一行白鷺引舟行,十畝江渠解笑迎。

疊澗湍流清俗念,平湖煙景動閒情。

竹藏茅舍疏籬繞,蝶聚瓜畦晚照明。

最是小園饒野致,菜花香裹軲轆聲。

澹泊寧靜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澹泊寧靜,原名為“田字房”。周邊稻田彌望,河水周環。後來乾隆改為“澹泊寧靜”。從田字房改為澹泊寧靜後,使景區田園味減弱,而皇家味提升。由於這一景區是連線“九州清晏”景區與北部田園風光最近的景區,皇帝在田字屋納涼,可看到北部西部稻田,是重要的觀稼、驗農之處。

映水蘭香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映水蘭香景區在澹泊寧靜的西側,園景以多稼軒為首,共有10景。建在臺上的觀稼軒,不施戶牖,臨水田而建,是皇帝憑東窗觀稼的地方。隨宜佈置的建築之間皆為稻田。乾隆在詩中除描寫景緻之外,還表明:“園居豈為事遊觀,早晚農功倚檻看。”他居住在園中,不只是為遊山玩水,早晚還要關心稼穡之事。多稼軒大殿牆壁上畫有農器10具影象(即犁、耙、耬車、鋤、水車、連耞等)。乾隆時期又將元代的“耕織圖”藏於此軒。

水木明瑟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自澹泊寧靜過橋向北即是水木明瑟。在該景區中,皇帝最有興趣的是以水推動的“風扇室”,供皇帝消暑。景區內耕種良田數畝。“樸室數楹,東牖臨水田,座席間與農父老較晴量雨。”皇帝在遊興之餘,又可關心農桑。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文源閣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文源閣(張寶成繪)

文源閣景區,是乾隆時期拆除此處的一座重簷方亭後,為存放“四庫全書”而建造的。我推測在沒有建造文源閣之前,這裡主要是一片莊稼地,中間有一座休息觀稼的四方重簷亭,也是體現重農桑的主要地區。

為了完整體現圓明園北部的田園風光,乾隆九年(1744)時繪製了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以及文源閣以前的景象示意圖,以加深對北部田園風光的印象。4個景區連成一片,地域開闊、稻田彌望、水溪環繞,是皇帝觀稼重農的標誌性景區。

乾隆有詩:“數畦水田趣,一脈戚農心。”幾組古建築群中又有精緻的自然山水、疊石、松竹、荷塘、花叢,與田野形成對比。

多稼如雲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園中主要建築有多稼如雲、芰荷香。皇帝在此往北觀看是村野人家,一派田家風味。往南看則是:“坡有桃、沼有蓮,月地花天,虹梁雲棟,巍若仙居矣 ”——田家風味與若似仙居,形成鮮明對比。

若帆之閣(亦稱耕耘堂)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若帆之閣(張寶成繪)

北部依山面溪的一座小型園林。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新添建的景區。園內有耕耘堂,築於假山之巔,為皇帝登高閱視園外農稼之處。乾隆有耕耘詩九首。其中一首是:

山堂臨園牆,牆外田近閱。

弄田園中多,莫如此親切。

園中屬宮物,牆外私懇別。

當官與治私,盡力殊勤拙。

北遠山村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這是北部最有代表性的景點,又稱課農軒。建築均矮小無奇,沿河岸自由佈列,儼然江南水鄉的一個村落,是雍正和乾隆最喜愛的地方。這一景區的詩詞也最多。其原因是雍正繼位之前,為迴避朝廷鬥爭,把自己打扮成清心寡慾、與世無爭的富貴閒人。

圓明園與歷代皇家園林不同的是:在御園中突出了農耕文化及田園詩般的意境。其景緻之多、規模之大,非其他可比。這一點是康、雍、乾三代皇帝結合實際的創新,也是造園發展過程必然形成的結果。自然美、田園美、園林美與重農桑結合在一起,不僅有田園詩的意境,而且不失皇家園林之氣派、權威,達到了完美之境界。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

[作者]

檀 馨

[來源]

北京圓明園研究會

[編輯]

朱 瑩

圓明園中的田園風光及耕織文化,您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