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2021-12-23由 黃強黃不息 發表于 林業

菖蒲海是哪裡

本文作者黃沐天

關於玄奘的書已經出版很多了,各種版本的《大唐西域記》,多個作者的玄奘傳記,無所謂好與壞,只是敘述的方式大同小異。新的玄奘傳記靠什麼吸引讀者?怎樣與原有的傳記有所不同?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圖1,黃強著《玄奘》,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見到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強著《玄奘》一書,第一感覺就是新版的玄奘傳,未必能寫出什麼新花樣。然而讀了之後,卻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不是說作者有什麼新奇材料的發現,而是在閱讀中,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間飽含的熱情,讓我們緊隨玄奘大師的足跡,身歷其境,感受西行取經的艱難險阻。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圖2,玄奘西行】

玄奘違反禁令,混在逃荒的人群中,“走出長安城,玄奘回望高大巍峨的長安城門,口裡唸叨阿彌陀佛。他明白此去西行,豈止是苦與險,九死一生就算幸運了。但他信念堅定,毫無畏懼。為大眾捨命求法,儘管他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長安,但是他堅信自己肯定會回來的,並且一定會將天竺的佛典真經帶回來,讓長安的僧人信徒,讓普天下的大唐子民讀到真經,修得正果。”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圖3,玄奘負笈圖】

經過十多年的磨難,在印度那爛陀寺的學習,玄奘取經歸來,“過了菖蒲海(今羅布泊),遠遠地看到了玉門關。踏上故土,身旁拂過祖國的風,似乎這風也不如異鄉的風那麼猛烈。想起當年偷渡玉門關的艱辛,以及十多年的艱難行程,儘管已經是學問深厚、德高望重的佛學大師,玄奘仍然無法控制自己激動的情緒,兩眼飽含熱淚,鼻子發酸。當年私自出關才28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輕僧人,如今卻是飽經風霜、頭髮斑白的半老和尚了。19年的歲月滄桑,寫在了玄奘的臉上,更寫在了他人生的閱歷中。”這樣的敘述方式,使得原本枯燥、冷漠的環境具有了感情色彩,草木關情,山川有愛,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圖4,玄奘翻譯的經文】

黃強的這本《玄奘》不是小說,作者不以編造故事為能事;書中的故事來源史實,都是玄奘的經歷,由於描述生動,使得玄奘的經歷、思想不僅有學術論著的骨幹,更有了流行圖書的可讀性,彷彿豐滿的肌肉,彈性的面板,血管中流淌著血液,賁張而有熱度。當然作者不是隻重描寫,沒有思想觀點。在論述玄奘創立法相宗時,也對該宗派興盛40載的原因,做了分析,切中要害。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圖5,玄奘譯經郵票】

關於唐太宗與玄奘的關係,很多書中都說唐太宗對玄奘推崇,其實唐太宗重用玄奘,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的考慮;玄奘與唐太宗、唐高宗走的近,也緣於玄奘是個懂政治的和尚,他善於利用社會關係,助推譯經、傳教事業。作者的這樣處理方法,就使得本書兼有了學術性與可讀性,不再只是學術的乾屍,而是具有生命特徵的活體。

玄奘取經之路走的很遠,與其說是他的毅力支撐,不如說是他信念的執著。面對九死一生磨難,玄奘從未退縮,他頑強地活了下來,堅強地走出了大漠,翻越了雪山,走到了佛教聖地,探求佛學的真諦。因佛而生,與佛有緣,玄奘的佛教人生,生動而富於傳奇。《玄奘》一書,緊扣傳奇,寫出了玄奘九死一生的傳奇故事,也寫出了他矢志不移,永遠前行的精神。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他們雖然不是“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而玄奘大師頑強拼搏的精神依然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

《玄奘》是本小書,七萬多字的篇幅,小開本薄薄的一冊,但是篇幅的小,並不表示書的內容也是小小的,小書也可能有豐厚的內容,同樣厚書也可能是注水書。一本學術性、可讀性兼顧的書,肯定會得到讀者的首肯,黃強的《玄奘》讓玄奘走的很遠,玄奘走的越遠,那麼靠讀者就越近。

黃強黃不息2016年、2017年兩次年度文化頭條號。2019年入選精選頻道。

黃強,字不息。金學家、服飾史學家、文藝評論家,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理事。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中國服飾畫史》《服飾禮儀》《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十多本。

服飾史新著《古代軍戎服飾》《古代服飾與時尚》《六朝人的衣櫃》,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玄奘九死一生的經歷 正史也掩飾不了他的光耀

黃強著服飾史三書 商務印書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