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2021-12-22由 趙四講歷史 發表于 林業

營建的意思是什麼

導語:

東周時期自周平王遷都以後王室衰微,各國陷入長期爭霸和戰爭中,各國紛紛透過變法圖強,以圖稱霸諸侯。為了防止別國入侵,各國紛紛採取應對措施,除了在邊境修築長城外,還在自己國都“

城郭構池以為固

”。都城的建立並非完全為抵禦外來侵略,還用以彰顯國家氣派,起到震懾別國的作用。秦、韓、楚、晉、趙、齊等諸侯國都城的築造各具特色,各諸侯國都城的構建因為各自崛起背景、地理特點、政治條件等方面的不同而顯示出巨大的差異。透過對各個諸侯國都城形制規劃的瞭解,可以反映出東周時期獨特的政治局面。

秦都與最早的“市”

秦國曆史上曾多次徙都,秦德公元年定都於雍,後秦靈公遷都於涇陽,至秦獻公時期為了擺脫西部蠻夷之地,向山東之地謀求發展,又將都城一度遷至櫟陽,而後歷經商鞅變法,為了參與與東方六國的爭霸,從政治心理上擺脫自己蠻夷之國的地位,秦孝公又將都城遷至咸陽。

咸陽城作為秦國商鞅變法時期和秦征戰六國及統一全國後的秦朝都城,取“

四面皆陽

”之意,營建時期從戰國時期一直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都城橫跨渭水兩岸,形成南北格局。背面地勢較高處為宮城所在地,還發現有手工業區、墓葬區等,南邊主要是離宮別館和宗廟建築等。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商鞅變法

秦都雍城是秦人意欲擺脫戎狄之地尋求向東發展的第一步,作為秦人正式的都城。雍城不僅包括歷代秦公陵園,還有著完整的都城規制。都城位於雍水河北邊,城址平面呈現不規則形,主要宮殿建築集中在城中部以北,主幹道附近,西部還有用於儲藏冰塊和冷藏的的“凌陰”。

宮殿區附近還發現有宗廟建築,宗廟位於宮殿區外面和宮殿區居於全城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秦國宗族權力的下降,秦公權力的上升

雍城的北邊還有露天的集市,市的四面築有圍牆,牆上有門,反映出秦國的商業貿易是被劃定在專門的區域,並且有相應的管理。先秦時期商業活動區域多稱為“

草市

”,也就是在露天道路上設立集市。雍城的市是當時較早的官方管理商業的例子,反映出秦國發展經濟 的舉措。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雍城遺址

楚國與“郢都”

楚國曆史上多次遷移都城,並且習慣上將自己歷次所都的都城都稱作“郢”。楚文王元年由丹陽遷至紀郢,而後秦攻破紀郢,楚頃襄王將都城遷至陳,後又遷至壽春,至國滅。

紀郢因其位於紀山之南,也被稱為紀南城。

楚國在東周時期先後滅掉晉國、越國,任用吳起變法,一度成為南方地區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作為南方地區最有資格參與爭霸的國家,楚國修建都城首先需要保證的就是扼守交通要道,控制運輸命脈。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紀南城

紀南城平面呈長方形,城內朱河、新橋河、龍橋河三段河流穿城而過,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水井眾多,且建有水門

。紀南城顯示出典型的南方城市佈局,城內外密佈的河湖和眾多水井保障了城內水源的供給。三條河流相互連線保障了保障了都城交通的便利和重要戰略資源的運輸。

晉國與侯馬晉城

晉景公十五年將都城遷往新田,後韓趙魏三家分晉,晉桓公將都城遷離新田。晉都新田也叫侯馬晉城,是晉國晚期的都城。西周時期的晉國是周王室的同姓諸侯國,始封諸侯王唐叔虞是武王之子,成王之弟。晉國在春秋時期一度達到鼎盛,在爭霸過程中晉國逐漸陷入公卿坐大,國君卑弱的地步。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祭祀坑

新田城位於汾河、澮河交匯處。遺址由8座大小不同的古城組成,其中白店古城呈南北長方形,修建年代最早,其北部呈品字形疊壓臺神、牛村、平望三座古城。在牛村東北有呈王、馬莊兩城址,在晉都新田城東北還有兩座東西並列的城址。

新田城和其他諸侯國城址不同,都城佈局鬆散,沒有一個統一的宮城統領全城,顯示出晉國晚期“

公室卑而諸卿強

”的政治特點。因此晉都城的各個小城分別築造城牆相互對立隔絕,處於競爭的狀態。

晉國公卿之間不僅有競爭關係,還有結盟和相互對抗的關係。在牛村古城以南發現有主體建築基址和東、西、北三面環繞垣牆的祭祀遺址,以南還發現有祭祀坑。在侯馬秦村以西的地方還有盟誓坑。

盟誓是東周時期諸侯結盟的一種手段,可以拉攏政治同盟共同對抗敵對勢力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侯馬盟書

趙都與靈壽古城

趙都邯鄲城營建始於春秋後期,公元前491年,趙簡子佔據邯鄲;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公元前228年,邯鄲陷落。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新銳諸侯國,北邊有小國中山,南邊有魏國,東邊有燕國和齊國。趙國在內參與爭霸的諸侯國中優勢並不突出,燕國、齊國等老牌諸侯國實力雄厚,魏國依靠變法也迅速變得強大起來。

強敵環伺的局面使得邯鄲城尤其注重都城的防禦,都城由王城和大北城兩部分組成

。大北城作為邯鄲建立都城以前原住區域,為郭城,位於王城東北,王城為宮城。王城由北城、東城、西城三座小城品字形佈局。

中山國是趙國北部的一個小國,是白狄一支鮮虞建立的國家,先被魏文侯滅國後,歷經三十多年又復國,後又被趙國所滅。

中山國祖先白狄是一支生活在大山深處的部族,因此中山崇敬大山,將山視為他們的神靈

。因此中山國人將都城選址也位於高山之上,並且依據地勢修建。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靈壽城

因為地勢原因,靈壽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滹沱河從城址南面流過,城內地勢北高南低,分東城與西城,東城為宮城,西城為郭城,中有隔牆將兩城分開。

郭城和宮城的兩城制設定是東周時期諸侯國常見的防禦和保護宮城的設定,郭城一般是為空城,為保護宮城而設

。當時的鄭韓故城、燕國下都城等都採用這種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都的營建規制和特點

中山青銅器

結語

東周時期各國“

築防以為長城

”以顯示自身實力和保護諸侯國的邊界地帶的安全。東周諸侯國國都是諸侯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甚至有的諸侯國重視商業帶來的經濟增長,還會考慮到都城的經濟中心功能。對於東周時期的諸侯國爭霸來說,一般將國都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徵,因此滅掉一個國家一定要拿下這個國家的國都。

東周時期國都並非一成不變,大多數最後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往往經歷過多次遷都

。遷都的動機可能包括擺脫原有的勢力,尋求新的政治機遇;原有國都被滅,遷都以復國;應對周圍強大諸侯國無力,主動遷都以避鋒芒;因為自然災害而遷都等。東周諸侯國戰爭頻仍,政治上十分動盪,和後世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穩定的政治局面不同,都城的頻繁動盪和遷徙也反映出東周社會的混亂。

參考文獻

戴勝 《禮記》

司馬遷 《史記》

佚名 《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