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俄羅斯街頭青年的“三葉草”情結

2021-05-17由 杯水車薪頂不住 發表于 林業

白三葉草價格多少

俄羅斯街頭青年的“三葉草”情結

俄羅斯街頭青年的“三葉草”情結

Gopnik,曾經單純指整天蹲地上啃葵花籽、喝伏特加的無業青年,如今已是一種亞文化現象。

俄羅斯街頭青年的“三葉草”情結

女性則用Gopnitsa來指代(圖上這位很明顯是位偽·Gopnitsa)。

關於俄羅斯街頭青年對阿迪達斯的熱愛,單純網路梗圖就能隨便搜一大堆:

惡搞《X檔案》:“快看,柳德米拉,有UFO!”

Adidas,俄羅斯街頭青年的圖騰。

甚至連“愛駒”也給塗上三道槓和三葉草。

所以關於這個現象也不用多做說明了,大家肯定比我更加清楚。但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三葉草”這麼受Gopnik們的推崇?

Well,這故事遠比你所預料的要長——

起源:達斯勒兄弟的反目成仇

黑措根奧拉赫,一個毗鄰紐倫堡、以手工紡織品聞名的小鎮。

阿道夫·達斯勒

1918年,綽號“Adi”的阿道夫·達斯勒退伍還鄉,卻發現老家變得一片蕭條,到處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和已經倒閉的作坊,連家族運營了幾代的染料和洗衣店也維持不下去。迫於無奈,阿道夫只好去一家制作女式毛氈拖鞋的工廠謀生,而哥哥魯道夫·達斯勒則去鐵匠鋪學藝。

到1922年,熟悉了製鞋技藝的阿道夫決定自己當老闆,與此同時小小的黑措根奧拉赫已有了112名鞋匠(當地人口才3500人)。為不陷入惡性競爭,阿道夫選擇製作田徑運動鞋:他把孃家的廚房改成工作間,再由哥哥在後院開爐鍛造鞋釘。

“達斯勒兄弟製鞋廠”

商標

兩兄弟在老家和紐倫堡間不停來回,業務積少成多,後來再設計出用膠底凸面代替金屬釘的運動鞋,並靠著這個蓄夠錢開了家像模像樣的“達斯勒兄弟製鞋廠”。

1933年,兩兄弟決定加入納粹黨,目的是爭取對方旗下各“運動俱樂部”的訂單(納粹黨早期的暴力團體都打著運動協會一類的註冊資訊)。

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美國參賽選手傑西·歐文斯穿著阿道夫設計的跑鞋奪冠,自此之後達斯勒出品成為了德國體育界的指定鞋具供應商。

山嶽獵兵所使用的的M37短靴,達斯勒鞋廠在戰時有進行過生產。

待二戰爆發後,兩兄弟轉而為國防軍生產鞋具,戰爭末期又給“人民衝鋒隊”生產反坦克武器。要不是阿道夫的妻子在美軍面前不停強調“這是一家制鞋廠,不是兵工廠”,三葉草的歷史很可能就在納粹投降的那一年畫上句號。

1948年,魯道夫率先從母公司分離出Puma,然後1949年阿道夫再自己註冊Adidas商標。

按照TVB劇集的邏輯,捱了幾年轟炸又差點被美軍拆除的“達斯勒兄弟鞋廠”該在戰後迎來大團圓結局了,偏偏上演的卻是《溏心風暴》現實版:1947年,兩兄弟在企業重組和資產分配的問題上反目成仇,哥哥索性自立門戶註冊了後來改名“Puma”的Ruda鞋業(取自Rudolf Dassler),而弟弟則把公司名改成“Adidas”(結合自己小名“Adi”加姓氏前三字母)。

這場對立將持續至今。

新“藍海”——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達斯勒家族分裂後,黑措根奧拉赫得到了“彎脖鎮”的綽號——這裡的鄉親會互相低頭注意彼此的鞋子,看看穿的是兩兄弟中哪一家的產品。連維修工上門服務的時候也會事先低頭看看,免得“穿著阿道夫的鞋子被魯道夫轟出門”。

反目成仇的兩兄弟,魯道夫(左)與阿道夫。

事實證明魯道夫擁有比弟弟更好的人脈及推廣渠道:1948年西德戰後首次舉行足球聯賽,各球員拿到的都是Puma;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盧森堡選手若西·巴特爾奪得1500米賽金牌,穿的就是Puma;1960年羅馬奧運會,Puma擠走Adidas包下西德代表隊的全數鞋具……

好歹也曾經是德國第一的運動鞋牌子,無奈鋒頭全被Puma這個“新秀”搶光了。當Adidas陷入焦頭爛額之際,來自華約國家的訂單竟發到了桌面上。

埃米爾·扎託佩克及他奪冠時所穿著的Adidas跑鞋。

復刻版。

原來同樣是1952年奧運會的時候,Adidas的代表試圖說服各國選手未果,只好抱著嘗試的心態走到了奧運村的另一側——社會主義陣營選手寢區。恰好在各位欣然接過“免費跑鞋”的東歐運動員中,出了一位即將迎來其人生首次馬拉松比賽金牌的捷克斯洛伐克選手,埃米爾·扎託佩克。

事實上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有著成熟的膠底鞋生產工業,但是在設計和舒適性上跟Adidas不是同一層次。圖為該國1970年代公發的軍用作訓鞋。

扎託佩克的勝利肯定與“資本主義國商品”無關,但捷克斯洛伐克的體育部門聽從了前者的反饋,肯定了阿迪達斯跑鞋的功能性和實用性。何況,假如西方國家選手全都能穿這麼傑出的鞋子訓練和參賽,那代表人民為國家爭光東歐健兒怎麼能落後於人?就算位於巴拉迪斯拉發的國營製鞋廠造不出同等質量的鞋子,大不了還可以直接買啊,反正捷克人的實用主義立場決定了選擇。

來自鐵幕彼端的訂單給了Adidas啟示。在1960年代初,他們親自聯絡了東德的體育官員,還帶了樣品和質檢報告上門。不久後,北至羅斯托克港,南至卡爾-馬克思城(如今叫開姆尼茨),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看到了東德運動員穿三道槓運動服參加歐洲田徑競標賽的畫面。

東德田徑選手Jürgen Hasse(中)。

1970年代的東德足球隊制服。

Puma當然不會無視Adidas的“東進”策略。1966年,該公司主動接近東德長跑選手于爾根·哈塞,承諾為其提供全套個人體育用品及給予美元獎勵。在場得知此事的Adidas代表大發雷霆,當面向東德教練和隨同官員抗議,並威脅公開“東德體育界接受Puma賄賂”的“醜聞”。

不管怎樣,三葉草的東歐訂單還是越來越多,到1970年代即霸佔維斯瓦河以西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體育賽事(除了南斯拉夫,在那裡Puma還是想方設法拿到一半市場)——不只是鞋,田徑服、運動褲、籃球衫、應有盡有。連東柏林的中學生都學會了在同學的面前誇耀:“瞧,阿迪達斯的跑步褲,我家波恩親戚買過來的。”

到1980年代,阿迪達斯牢牢佔據華約國家的體育界。

從莫斯科奧運會開始,蘇聯從少數部門單獨採購變成了統一使用阿迪達斯。

1979年,莫斯科奧運會前夕,蘇聯國家體育教育委員會把代表隊隊服的設計要求發給了Adidas。一年後,身穿帶三葉草標徽外套、腳套三道槓斜紋跑鞋的蘇聯運動員站到頒獎臺上,胸前的獎牌閃爍光芒,《牢不可破的聯盟》奏響,全蘇聯的年輕人都記住了這個來自西德的運動品牌。

一名穿三葉草的蘇聯年輕人,列寧格勒,1986年。

因輕便、利於行動而且不像作戰靴那樣容易發出響聲,在阿富汗的偵察分隊都喜歡穿三葉草或莫斯科。

整個八十年代,Adidas在蘇聯不再單純是運動用著裝,它變成了潮流,變成了實力象徵,變成了一種亞文化圖騰。喜歡它的人很喜歡,討厭它的人又極度討厭。

幾乎每一個熱愛地下文化的蘇聯青年都願意為了得到一雙正版的“三道槓”而散盡錢財;在阿富汗戰場執行任務的蘇軍特種兵也更喜歡穿Adidas而非作戰靴;“莫斯科”牌運動鞋照著Adidas的鞋型進行仿製,希望能滿足那些想要“三道槓”卻付不起原價的消費者;連在街邊一起跳繩小姑娘也傳頌著這麼一句俏皮話:

“今天穿阿迪,明天去賣國。”

“Тот, кто носит Адидас, завтра Родину продаст!”(用俄語讀會非常押韻)

蘇聯解體與Gopnik的崛起

嚴格來說,故事從這裡開始變得與阿迪本身沒太大關係了。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消亡,帶來了一段時間的迷茫和思潮混亂期,彷彿要一下子推翻過去70年的所有認知,然後對外面湧入的一切不知所措。毫不過分的說,當時的俄羅斯人被迫要受這麼一種思想灌輸:凡是蘇聯的都是糟糕的、錯誤的,凡是西方的都是優秀的、進步的。

1990年代初也是俄羅斯服飾史最混亂的時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搭配穿著。這時候充斥俄羅斯市場的衣服大部分為國外扔來的二手貨(相比之下中國“倒爺”們賣的廉價成衣至少還有良心可言)。

同上。

在1990年代早期去俄羅斯旅遊或做生意的人都會有這麼一種感覺:這裡的人好像都不知道該怎麼定位自己,就連穿著也是搭配得很混亂,就好比隨便從市場上找幾件外國倒賣過來的二手貨,倉促穿起來後再顧慮著“或許外面的人就是這麼穿的吧”。

在這種背景下,“三道槓”以一種“自動航行”的狀態成為普通人的日常穿著:不單純是adidas,還有來自中國、土耳其、高加索地區的山寨版,後者的價格大部分比市面上的一般衣物便宜,特別容易購得,成為生活拮据者或社會青年的首選。

這造成了一種怪現象:穿樣式普通的襯衫+長褲會顯得很寒酸,把運動服當日常反而顯得很合理。

1990年代的東歐年輕人都在把過時的西方服飾當成潮流,而運動服只不過是裡面最容易找到的一種。

尤其是當市面上一大堆“Adidoss”的時候……

另外,葉利欽實行“放血療法”時期的俄羅斯不少監獄缺乏經費、連囚服也發不了,被迫購買市面上最便宜的服裝代替。於是乎,來自天南地北的犯人們,統一在山寨阿迪的外衣下,一起蹲冰冷的水泥地面,互相分享同一根香菸和交換內容淫穢的故事。這些人最終會把監獄裡的習慣帶出外面,並形成了所謂的“Gopnik”。

網際網路時代前,Gopnik是被俄羅斯主流社會邊緣化的人群。

如今都幾乎變成玩梗了……

2017年10月,Russia Beyond的編輯帕維爾·戈爾契夫被網友問到俄羅斯人為什麼這麼沉迷田徑服時,如此回答道:“在俄羅斯,只有三種人喜歡穿田徑服,分別是社會青年、歹徒和坐長途火車的。”

確實,對於俄國人來說列車臥鋪算是半公開場合,在半公開場合穿睡衣依然會顯得過分,用舒適程度接近的田徑服(或者乾脆穿打底衫……呃,等等……)來代替就沒問題。

乘坐長途列車前準備一件運動服是好主意。

橫穿西伯利亞的列車內景。

所以,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俄羅斯街頭青年如此熱愛阿迪?無它,不就因為舒適、便宜和至少不難看唄。問題是隻因為網路梗對某種現象的放大,不代表所有的俄羅斯年輕人都是玩斯拉夫蹲的“Cheeki Breeki”們。

世界上沒有任何個體或任何現象是孤立存在的,也沒有任何群體可以單純貼一張刻板印象標籤就簡單帶過。玩玩網路梗什麼的開心一下也無可厚非,可真的拿來當成普遍現象的話就有問題了……只不過,貌似Gopnik文化已經玩出圈,很多根本不是Gopnik的人也過來湊熱鬧玩“斯拉夫蹲”?

最後我還是很好奇:既然達斯勒鞋廠造過反坦克武器,那麼說世界上豈不等於曾有阿迪達斯牌鐵拳存在?

要真有這東西就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