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2021-12-01由 允兒的趣味科學 發表于 林業

食肉與食草對人有什麼區別

“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我們需要攝取足夠的食物來獲得能量,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生長。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每日三餐中飯桌上的食物種類都是什麼?

透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基因遺傳

首先從我們的祖先開始說起,在遠古時期人類透過採集狩獵的方式來獲取資源,補充人體自身所需。為能夠在自然界“優勝劣汰”的規律中生活下去,人們認識到必須要“擇優而食”。

整個自然界中都存在著很多生物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命,比如生性兇猛的老虎,獅子等,它們體態龐大是完全可以與人類爭鬥抗衡。當時人類就意識到如果捕捉比自己強大的生物作為食物來源,其危險性很高,成功率低,而且消耗自身很多的能量。

人類是高階生物有著發達的頭腦,所以就聰明選擇了易於獵取的動物來作為食物來源,比如雞鴨鵝牛羊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

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透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繁殖率

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為什麼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繁殖率低呢?

地球上的植物是透過太陽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的,因此植物統被稱為“生產者”,食草動物直接或間接從植物中獲取能量,而食肉動物多是捕食比自身弱小的動物來獲取能量,它們統被叫做“消費者‘’,還有一些細菌,真菌等能夠把生物分解為無機物,再次被生產者使用,它們被稱為“分解者”。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食物鏈中的能量在生產者和消費者,分解者之間單向傳遞流動。在能量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有能量的消耗,能量傳遞的效率很低,約為5%-20%。因此可以看出食物鏈中越往上的生物,其獲取的能量就越少,比如老虎和獅子等。

食肉動物們認識到這點,因此不會產生大量的後代。一是因為產崽需要浪費它們自身很多的能量,二是為避免後代因有限的食物短缺而導致死亡局面的發生,因此透過減少後代的數量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相反食草動物的繁殖率就很高,原因是:它們在食物鏈的最底端,其獲取的能量較高。而且它們的體態大多較小,很容易被大型動物所虜獲進食。為免於後代的滅亡,只能透過超強的繁殖率來延續自己的後代。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食物富集效應

大家對於這個“富集效應”是不是很陌生?簡單來說它是指毒素的聚集程度,我們知道如果人體內出現的毒素越多就越會導致生命的危險。

毒素是存在於整個自然界中,其中也包括在植物的體內。根據研究發現,食物鏈中所處位置越高的生物,其體內聚集的毒素就越多。

因植物中存在有毒素,食草動物大多以植物為生,那毒素自然就轉移到食草動物身體中,食草動物透過消化系統向外排出一部分毒素,另外一部分就留存體內。

食肉動物多是以食草動物為食,例如羊進食很多草,其體內聚集的毒素就很多,狼再吃掉羊,狼的身體中就有很多毒素。食草動物的富集效應是低於食肉動物的,故食肉動物中的毒素比食草動物的多。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燒烤的“追捧”

隨著夏季酷熱炎暑的到來,燒烤深受大家的喜愛,我們發現燒烤的種類也是變得越來越豐富,我們甚至會看到有人以燒烤蝙蝠,蛇等為食。同時我們也知道了有些人會因吃野生動物而導致中毒死亡的事件發生。因此為了自身的健康成長,大家一定要遠離野味。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總結

在人類歷史的程序中,人類傾向以食草動物為食的原因除了:基因的遺傳因素,繁殖率因素,富集效應因素等,也有評論家說,由於食肉動物的肉質是酸性的,比較堅韌,不適合人類的大眾口味,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