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考語文之課內文言文閱讀精解2020年二

2021-12-01由 張張9463 發表于 林業

齊師伐我伐是什麼意思

中考語文之課內文言文閱讀精解2020年二

一、(2019·重慶A)

閱讀《小石潭記》,完成9-12題。(15分)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⑤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 ) (2)佁然不動( )

(3)俶爾遠逝( ) (4)以其境過清( )

【答案】(1)可:大約。(2)佁然:靜止不動的樣子。(3)俶爾:忽然。(4)清:悽清。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要考慮到詞類的活用和是否是通假字。①句意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②句意為:呆呆地(停在那裡)一動不動。③句意為: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④句意為:因為這裡的環境太悽清。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案】(1)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2)兩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交錯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裡。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①重點字詞:澈,照;影,影子;布,映(活用,名詞用作動詞)。②重點字詞:勢,地勢;犬牙,像狗的牙齒那樣(這裡是活用,名詞用作為狀語);差互,參差不齊。

11.下列對文章內容和寫法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3分)

A.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遊記,按“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遊者”的順序,記錄了作者遊覽的經歷。

B.文章開篇以環佩相擊之音來寫水聲,表現出水聲的清脆,令人愉悅;同時也借水聲烘托出環境的幽靜。

C.第②段寫游魚,先總體寫魚的大體數量和“空遊無所依”的狀態,接著採用特寫鏡頭寫日光魚影,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

D.作者善用正面和側面結合的描寫方法來寫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採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把握。要求我們必須對文章的內容有全面的瞭解,綜合瞭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全面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做到由表及裡的分析。通讀全文,把握文意,ABC三項說法都正確;D項有誤,“斗折蛇行”,就是採用正面描寫,用比喻的修辭表現溪水的曲折蜿蜒,不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如本文寫魚,就從側面突出了水的清澈。

12.作者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冷清所致,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請結合選文和連結材料(作者同時期在永州寫給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層原因。(4分)

【連結材料】

僕[1]悶即出遊,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2]復不樂。何者?譬如囚拘圓土[3],一遇和景[4],伸展支體,亦以為適,然終不得出,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選自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有刪節)

【注】[1]僕:對自己的謙稱。[2]已:過一會兒。[3]譬如囚拘圓土:好像被囚禁在圓形圍牆之中。[4]和景:溫暖的日光。

【答案】被貶謫的境遇,讓柳宗元時時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圓土”中無法解脫。面對小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歡娛,最終還是會泛起“悽神寒骨”的傷感。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文意、瞭解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原因。閱讀兩文,瞭解內容,從“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以其境過清”等語句中可知,作者感到“悽神寒骨”的原因是:被貶之地荒遠;小石潭周圍環境悽清。“僕悶即出遊,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復不樂”“譬如因構圓土”表明作者雖然寄情山水,但有時觸景生情,想到自己參與王叔文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的遭遇,還是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連結材料譯文:

我悶了就出外遊山水……偶而看到一些好樹好石頭,心情為之一顫。過去之後又不快樂了,就好像一罪犯被拘囚在監獄裡一樣,一碰到好天氣,自己就靠著牆搔一搔,摩一摩,活動一下肢體,當這個時候,也覺得很舒服。再看天地有多大,不過是一尋一丈之間,然而自己終究還是出不去,那怎麼能夠總是感到很舒暢呢?

二、(2019·黑龍江哈爾濱)

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回答8-10題(8分)

①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8。(2分)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質:

(2)敝:

【答案】⑴詢問 ⑵破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課內文言文實詞,需要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句子大意進行推斷。“援疑質理”是一個並列結構的短語,“援”意為“提出”,對應“質”可推斷為“詢問”,“縕袍敝衣” 是一個並列結構的短語,意為“破舊的衣袍”,可推斷“敝”意為“破”。

9。(4分)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餘幼時即嗜學。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我年幼時就愛學習。(2)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譯題,要遵循“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注意將通假字、活用字、古今異義字及特殊句式等。⑴句中“即”“嗜”為關鍵詞,分別意為“就”“愛”;⑵句中“以”“若”為關鍵詞,分別意為“因為”“比得上”。

10。(2分)作者為什麼“不敢出一言以復”?

【答案】這是寫老師發怒時他求教的情景,作者不敢出一言以復是因為作者對師者的尊重與敬服,而且體現作者對求學的渴望,求學態度的誠懇,

【解析】本題考查文意理解。選文以現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後生勤奮學習。其中,求學時種種艱辛及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度均有描敘。這裡即描寫的是作者“從鄉之先達知經叩問”時“先達”發怒時的情形,之所以“不敢出一言以復”,第一是表現了自己對老師的尊重與敬服,表現了作者對求學的渴望與求學時誠懇的態度。

三、(2019·四川攀枝花)

將下列課內文言語句翻譯為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6分)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3)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9。(1)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感到迷茫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2)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3)確實應該廣開言路,來擴大皇上聽聞(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皇上遺留下來的美德。

【解析】本題此題考查課內重要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1)句注意關鍵詞語“罔”翻譯為“迷惘”,“殆”翻譯為“疑惑”;(2)句注意關鍵詞語“固”翻譯為“頑固”,“徹”翻譯為“改變”;(3)句關鍵詞“開張”翻譯為“廣開言路”,“光”翻譯為“發揚光大”。然後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即可。

四、(2019·湖南衡陽)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 分)

A。①又何間焉 ②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B。①忠之屬也 ②屬引悽異

C。①戰則請從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D。①故逐之 ②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平時學習時,應該加強對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辨析、積累。A項,參與/夾雜;B項,這一類/連線;C項,請/請教;D項,前後兩個“故”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選D。

【答案】D

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 分)

A。①肉食者謀之 ②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可以一成 ②以君之力

C。①戰於長勺 ②所患有甚於死者

D。①登軾而望之 ②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一詞多義。平時學習時,應該加強對文言虛詞一詞多義的辨析、積累。A項,代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B項,前後兩個“以”都是“憑藉”的意思;C項,在/比;D項,表承接關係/卻,錶轉折關係。故選B。

【答案】B

1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答題時,需要聯絡上下文,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根據賦分,抓住句中的關鍵實詞、虛詞,分析句式特點,運用“留”“刪”“調”“換”

“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做到文從字順。這裡需要將“獄”“雖”“情”“鼓”“再”“竭”等詞語落實到位。

【答案】(1)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判。(2)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耗盡了。

14。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是曹劌“請見“的原因,顯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記敘了戰爭的全過程,充分地顯示了曹劌遠大的政治抱負和軍事指揮上的傑出才能。

C。魯莊公身為魯國的國君,在迎戰齊師時,他寄希望於貴族的擁護和神靈的庇佑,顯示出他的“鄙”。

D。全文緊扣“論戰”來寫,對曹劌的論戰寫得詳細,而戰爭經過寫得簡略,這充分表現了《左傳》善於剪裁、言簡意賅的特點。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政治抱負”是指個人在國家治理和自身仕途方面所追求的目標。B項,“顯示了曹劌遠大的政治抱負”是錯誤的。曹劌知道戰爭取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顯示了曹劌的政治遠見;戰爭中準確把握進軍和追擊的時機,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15。長勺之戰最終魯國大勝,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魯國取勝的原因。(2 分)

【答案】魯國取勝的原因有:①魯國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②魯莊公能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支援;③有曹劌戰場審時度勢的正確指揮。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內容。答題時,可以分別從時代背景和文章內容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結合當時背景來看:魯國能以弱勝強,重要原因就是魯國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其次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體現了魯莊公的取信於民,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寫出了曹劌在戰場上審時度勢的正確指揮,這也是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五、(2019·湖北十堰)

閱讀下面文言文,根據要求回答問題。(12分,每小題3分)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日:“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日:“吾孰與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日:“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1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朝服衣冠 朝暉夕陰

B。時時而間進 又何間焉

C。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孰視之

D。吾妻之美我者 執策而臨之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虛詞的意義。B、前者:偶爾,後者:參與;C前者:“誰”通“熟”,後者:仔細;D。前者: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後者:代詞,代“千里馬”。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命令剛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 “初”譯為“剛剛”; “門庭若市”翻譯為“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

21。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鄒忌由“受蔽”到“清醒”過程的敘寫,實際上就是對“受蔽”與“除蔽”道理的說明,是緊扣文章的中心來寫的。

B。文章未尾寫齊王納諫,進諫者由多而少,一年後,由少而無,用的是誇張寫法。

C。文章對鄒忌的描寫,不僅注重形體的細緻刻畫,而且注重細節和對話描寫,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D文章雖短,卻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寫了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環環相扣,結構完整。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C項中的“不僅注重形體的細緻刻畫,而且注重細節和對話描寫”錯誤,這與課文主旨相悖,應該是“文章不注重形體刻畫,而是注重細節和對話描寫”。

22。你從鄒忌進諫、齊威王納諫中分別得到什麼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從鄒忌進諫的角度獲得的啟示:在與人的交往中,提意見時,要講究說話的技巧,要看物件,注意場合,語言得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對方心悅誠服。

(2)從齊威王納諫的角度獲得的啟示: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人們的批評意見,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見或少犯錯誤。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與運用。鄒忌透過三問三答,可以看出他講究說話的技巧,看物件,注意場合,語言得體 ,並且還透過舉自身的例子,來讓對方心悅誠服。齊王聽取了鄒忌的意見,說明齊王是一個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人,而後齊王有改正,說明齊王能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

六、(2019·廣西北部灣)

(二)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寫作“徧”。

13。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齊師伐我 伐薪燒炭南山中

B。忠之屬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遂逐齊師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D。公問其故 溫故而知新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釋義辨析的能力。A項前“伐”為征伐、攻打的意思,後“伐”為砍伐的意思。B項都是種類的意思。C項前“師”為軍隊的意思,後“師”為老師的意思。D項前“故”為原因的意思,後“故”為先前的的意思。

14。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何以戰 以塞忠諫之路也

B。戰則請從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C。公與之乘 何陋之有

D。吾視其轍亂 其真不知馬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用法辨析的能力。A項前“以”是介詞,為憑藉的意思;後“以”表目的,為來的意思。B項都是就的意思。C項前“之”是代詞,指曹劌;後“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D項前“其”是代詞,指齊國的,後“其”為恐怕的意思。

15。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透過寫曹劌對戰爭的論述以及弱魯戰勝強齊的戰例,表現了曹劌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這兩句說明了政治上取信於民,獲得民心,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

C。本文刻畫人物精煉傳神,如“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僅八個字就把魯莊公急於求成、輕率寡謀的特點刻畫出來。

D。本文緊扣“論戰”,詳寫曹劌的言論,而一概不提戰爭的經過,這樣的剪裁,詳略得當,敘事清楚,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項中“一概不提戰爭經過”是錯誤的,文中“公將鼓之”“齊人三鼓”“齊師敗績”“遂逐齊師”都是對戰爭經過的敘述。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答案】(1)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2)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的翻譯,要在理解整個句子大意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鄙”(目光短淺)、“遠謀”(深謀遠慮)等詞的意思。(2)句的翻譯,要在理解整個句子大意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夫”(發語助詞,不譯)、“測”(預料、推測)等詞的意思。

七、(2019·四川內江)

閱讀《岳陽樓記》選文,完成第6~9題。(13分)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6。下面句子中,對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前人之述備矣(詳盡) B。連月不開(天氣放晴)

C。則有去國懷鄉(國家) D。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解釋常見實詞的能力。C項,“國”的意思是“國都”、“都城”。

7。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行道之人弗受

B。然則北通巫峽 康肅忿然曰

C。感極而悲者矣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D。其必曰 其真無馬邪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重要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之”都是“的”的意思。B項,這樣/……的樣子。C項,表順承/錶轉折。D項,他/表詰問語氣。

8。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微斯人,吾誰與歸”是一個倒裝句,起突出強調作用,正常的語序應該是“微斯人,吾與誰歸”。

B。選文語言充分體現了漢語的音樂美:記敘多用散句,長短錯落,質樸平實;寫景多用偶句,兩兩相對,珠聯璧合。

C。選文中間兩段,所寫的景象特點截然不同,卻都寫了遊人的“覽物之情”,而這“覽物之情”與“古仁人”的理念也並無不同。

D。作者在尾段擬出一問一答,假託古聖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豪言壯語,點明瞭全篇主旨。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B項,這“覽物之情”與“古仁人”的理念不同。

9。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答案】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百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被貶),則替君主擔憂。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本句重點詞“以”的意思是“因為”,“憂”的意思是“擔憂”。翻譯是做到信達雅。

八、(2019·湖南婁底)

馬 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0。下列句子中, 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不以千里稱也

B。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見

D。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文語句的朗讀節奏的劃分能力。先弄懂句子的意思,再根據語法等要求進行停頓。“才美不外見”的意思是“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部顯現不來”,“才美”為主語,所以應在“才美”之後停頓。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是馬也(這) B。食之不能盡其材(吃)

C。執策而臨之(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執”的意思是“拿”的意思,不是“馬鞭”。

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 分)

A。“千里馬” 寓指有才華的人,“食馬者”寓指不識人才、埋沒入才的統治者。

B。導致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C。“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表現了統治者的平庸淺薄、愚妄無知。

D,本文既有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抨擊,也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讀懂全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主題及作者的情感,然後再進行分析。文章開篇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再結合最後段中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可知,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食馬者不識馬”,即統治者對人才的埋沒。

13。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文: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

【答案】 (1)千里馬,有時能吃一石穀子。 (2)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像且不能夠,又怎麼能讓它日行千里呢?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翻譯時要抓住重點實詞,特別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儘量直譯,也可意譯,對於句中重點字要重點翻譯,語句通順明白即可。第(1)句,注意“食”的理解,“吃”之義,“盡”,完,“或”,有時。並注意“之”的用法,無義。第(2)句為反問句,注意重點實詞“常馬”“等”“安”等詞的意思。注意句子的通順與流暢。

14。結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為“千里馬”的看法。(5分)

【答案】示例:主觀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領,並且要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必要時要學會毛遂自薦。客觀因素:1。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的好領導。2、領導要有伯樂的眼光,要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3。社會要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解析】此題考查結合材料表達觀點的能力。可從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方面來分析。主觀因素,可從本身素質與如何展現自己來分析。“千里馬”首先要有才幹,同時,要大膽展現自己,這是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可從機遇、環境等方面來分析,比喻領導的品格、能力,社會環境等。注意語言的通順、流暢。

九、(2018·重慶A)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15分)

醉翁亭記

歐陽修

①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③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注】“琅琊也”,鄂教版寫作“琅邪也”。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1)名之者誰(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觥籌交錯( ) (4)樹林陰翳( )

【答案】(1)命名(或“取名”) (2)寄託 (3)酒杯 (4)遮蓋(或“遮蔽”)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以及詞語古今意義的聯絡和變化。第(1)題“名之者誰”中“名”是詞類活用,名詞用作動詞,是“命名”的意思。第(2)題“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是古今異義字,“寄託”的意思。第(3)題“觥籌交錯”中“觥”的古今意義相差不大,是“酒杯”的意思。第(4)題“樹林陰翳”中“翳”用作動詞,是“遮蓋”的意思。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答案】(1)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生長茂盛,形成濃郁的綠蔭。(或“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麗的樹木枝繁葉茂,一片濃郁”)(2)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或“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可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所樂的事情”)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與翻譯。解答要準確理解每一個詞語的意思,把每個詞語都翻譯出來,然後結合句式特點連綴成完整的句子。對第(1)句的翻譯,要注意“芳”(花)、“發”(開放)、“繁陰”(濃郁的綠蔭)這幾個字詞的意思。第(2)句中的“樂其樂”前一個“樂”是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樂”,後一個“樂”是名詞“樂趣”,“其”代詞,指作者。

11。下列對文章內容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3分)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採用對偶手法,描寫了山間變幻多姿的早晚景物, 兩幅畫面對比鮮明。

B。第③段“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既照應了首段太守“飲少輒醉”,也凸顯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開頭都用領起詞語引出下文。從“若夫”到“至於”到“已而”,展開了從景物到遊樂到歸來的一幅幅畫卷。

D。這篇文辭優美的山水遊記,透過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畫面,展現了太守與民同樂的美好場景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文意。B項中,“頹然”在這裡指醉醺醺的樣子,結合文章內容看,這篇文章透過描寫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但其中既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也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故題幹“凸顯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理解不準確。

12。課文中的“環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為下面連結材料的內容。請聯絡課文第①段,分析作者這樣修改的原因。(4分)

【連結材料】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答案】課文“環滁皆山也”一句言簡意豐,已經寫盡了滁州群山環抱的地理形勢;連結材料中所寫的另外幾座山與課文寫的琅琊山無關,可以省去。

【解析】本題考查探究寫作手法。題幹要求聯絡第①段的內容闡釋原因。細讀所給的連結材料,材料中具體描寫了環繞滁州的四座山,從文章來看,文章主要寫琅琊山上的醉翁亭,與其他幾座山聯絡不大,故課文中用“環滁皆山也”顯得簡明扼要,最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合理闡述即可。

十、(2018·四川內江)

閱讀《魚我所欲也》一文,完成第6~9題。(13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6。下面句子中,對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故患有所不闢也(災禍)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樣)

C。萬鍾於我何加焉(好處)

D。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得到)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解釋。D句中的“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

7。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歸

B。得之則生 或以錢幣乞之

C。鄉為身死而不受 好為《梁甫吟》

D。所惡有甚於死者 求石獸於水中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及用法。A。轉折連詞,卻/連詞,表修飾;B。代詞,它;C。連詞,因為/動詞,唱;D。介詞,比/介詞,在。

8。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對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對偶句,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且富有文采和氣勢。

B。本文闡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孟子認為,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捨生取義”,這一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C。本文第一段論證思路清晰。先提出“捨生取義”的觀點,再從反面論述為了“義”可以捨生,接著再正面論述為了“生”可以不擇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並對失去本心接受“萬鍾”的行為進行了嘲諷和批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據所給選項逐一從選文中找到段落或句子來分析判斷。選文第一段中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四句話,是論證有比“生”更讓人希望的,那就是“義”,所以C項不正確。

9。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假如人所喜歡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求生的手段,哪種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根據上下文語境,同時抓住重點詞語“如使”解釋為“假如”,“則”解釋為“那麼”,“於”解釋為“比”,“得”解釋“能夠”。

十一、(2018·廣東)

《送東陽馬生序》(10分)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走送之( ) (2)禮愈至( ) (3)腰白玉之環( )

【答案】(1)跑 (2)周到 (3)腰佩;腰,用作動詞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能力。課內文言文的詞語釋義,需要平時的積累,也需要掌握一些釋義的方法,在不確定詞義時,可聯絡上下文的意思,推斷出該詞的詞義,或將推斷出的詞義代入語境中檢驗。(1)“走”的意思一般有“跑”“移動、滾動”等意思,根據後文“不敢稍逾約”可知,這裡的“走”為“跑”的意思。(2)“禮愈至”中的“至”的意思可根據上下文語句的意思推斷出來,且前文“色愈恭”和“禮愈至”的結構一致,“色愈恭”的意思為“我的神態更加恭敬”,“禮”的意思為“禮數”,故可知“至”的意思。(3)“腰白玉之環”中的“腰”的意思可根據語法來分析,“白玉之環”為名詞,並且此句與前一句“戴朱纓寶飾之帽”的結構一致,據此可知這裡的“腰”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答案】(我)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捧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

【解析】本句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我”。在翻譯時要在句首補充上;同時抓住重點詞語“嘗”為“曾經”,“趨”即“跑”,“先達”即“有道德學問的前輩”,“叩問”為“請教”。

(2)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答案】(我)揹著書箱,拖著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解析】本句為省略句和倒裝句,省略了主語“我”,“行”後省略了“於”,“行(於)深山巨谷中”的正常語序為“(於)深山巨谷中行”,補充省略的內容,按正常語序翻譯即可。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是一篇贈序,作者敘述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學習的勤勉,目的是勉勵馬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B.雖然作者幼時“無從致書以觀”,但“不敢稍逾約”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堅持,使他得以“遍觀群書”。

C.“立侍左右”“俯身傾耳”“色愈恭,禮愈至”極為傳神地寫出了作者對老師的恭敬和求知的懇切。

D.作者將穿著講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對比,突顯作者對“口體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學習的勤奮刻苦。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課內文言語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項中,“目的是勉勵馬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的說法錯誤,本文作者寫這篇贈序的目的是勉勵馬生勤奮學習,並沒有涉及“德”的方面。故選A。

十二、(2018·貴州安順)

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完成

12‐16

題。(

18

分)

送東陽馬生序

①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②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1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 分)

(1)媵人持湯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綺繡( )

(3)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

(4)略無慕豔意( )

12。【答案】(1)熱水(2)通“披”,穿。(3)破(4)毫無,一點也不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的含義。解答此題,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後再解釋詞語,並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並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1)句意:侍女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後,“湯”熱水;(2)句意同學們都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通“披”,穿;(3)句意:我卻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敝”破;(4)句意:我毫無羨慕的心,“略無”毫無,一點也不。

13.翻譯下面的句子。(4 分)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1)等到他高興了,我才又向他請教。(2)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課內閱讀,翻譯要力求精準。直譯為主,抓住關鍵詞(一般為通假字、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特殊句式)。兩個小題的得分點:(1)俟:等到;欣悅:高興;請:請教;(2)以:因為;口體之奉:吃的穿的;若:如。

14.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豪華的生活? (3分)

【答案】用同舍生的衣著豪華的生活與自己的節衣縮食的艱苦生活作對比,從而表現作者專心致志,以苦為樂的學習態度。

【答案】本題考查對比手法的運用。“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而“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透過對比,突出強調了“我”生活的艱難,從而表現了“我”以苦為樂的學習態度。

15.從第①段看,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刻苦好學;博覽群書;虛心請教。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並整合資訊,概括文章內容要點。可根據題目要求,鎖定有效資訊區間為第①段,根據關鍵詞“餘幼時即嗜學”“餘因得遍觀群書”以及“我”的勤學好問使我“卒獲有所聞”。

16.思索作者的求學經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談談所獲得的啟示。(4 分)

【答案】示例:(1)學習要勤奮刻苦;(2)對老師要有禮貌,要虛心求教;(3)要想學有所成,必須克服困難;做到有恆心,有毅力。

【解析】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和拓展能力。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克服了環境艱苦,生活貧窮等不利因素,刻苦勤奮,虛心請教,克服了一切困難,最終獲得了成功,我們可以任意選擇一個角度來進行談自己的見解。

十三、(2018·湖北十堰)

閱讀下面文言文,根據要求回答問題。(12分,每小題3分)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9。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而樂亦無窮也 B。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開

C。名之者誰 不能名其一處也 D。臨溪而漁 而不知人之樂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虛詞的意義。A項中兩個“樂”都是形容詞:快樂。B項中前一個連綿不斷,後一個霧氣;C項中前者是“命名,起名”,後者是“說出”;D項中前者無意義,後者錶轉折。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案】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酒上。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得”翻譯為“領悟”,“寓”翻譯為“寄託”。

21。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介紹醉翁亭所在,由面到點,先“環滁”再“西南”,望“琅琊”聞“水聲”,用“回”字“轉”字,引出亭子,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文章第二段將“山水之樂”具體化。描寫山間朝暮變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連山中美景的無究樂趣。

C。文章能過描繪遊人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以此襯托太守的孤芳自賞。

D。全文連用二十一個“世”,形成一唱三嘆的吟詠句調,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文章的主旨是“與民同樂”,透過“遊人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來具體表現,C項中的“以此襯托太守的孤芳自賞”錯誤,這與課文主旨相悖,應該是“太守之樂其樂”。

22。文中把“醉”與“樂”聯絡起來的是哪一句?這句話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畫龍點睛勾畫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開的線索。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及句子的作用。題幹中有提示語“把‘醉’與‘樂’聯絡起來”,從文中可以找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兩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指對錶現中心的作用,以及作為線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