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2021-10-13由 愛上讀書寫作 發表于 林業

琉璃花是什麼花

宋代,是歷史上最講究生活情調的朝代。宋代的人追求雅緻的生活,把插花、點茶、焚香、掛畫,這“生活四大雅”中的插花藝術,在生活中演繹到極致,甚至到了一種瘋魔的地步,不但把花插在花瓶中,而且把花插在頭上,美其名曰:簪花。更為奇葩的是,簪花不僅是女人的摯愛,還拋到了男人的頭上,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受到無限的榮寵和全民的追捧。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一起來看看,宋代的女人簪花,是怎樣跑到男人頭上,又是怎樣受到無限的榮寵和全民的追捧的?

一、皇帝賜花,賦予簪花至高無上的榮光

從大宋第二位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

開始,宋朝的皇帝喜歡簪花,無論出遊還是宴會,頭上都簪戴著花,而且要求陪同的大臣和其他隨行人員也必須簪戴,同時還喜歡賜花,並制定出規範的賜花制度。這樣一來,無論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作為女人頭上飾品的簪花,就這樣拋到了男人的頭上,成為一種獨特的政治禮儀和官場文化符號。皇帝賜花,彰顯著皇恩浩蕩和對臣民的恩澤,文武百官也以得到皇帝賜花,感到無上的榮耀。

賜花是有講究的,不但分場合,還分花色,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不然怎麼彰顯出簪花的無上榮光!

在場合上,有4種場合皇帝會賜花。

一是為新科進士賜花。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被宋人總結為“人生四大喜事”。宋代皇帝對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金榜題名時”非常重視,每年都會舉辦高規格的科舉盛宴——瓊林宴,為新晉進士擺喜宴賜花。“瓊林宴”的規格很高,皇帝親自主持宴會,又負責皇帝祭祀、 朝會、 巡幸、 宴享事務的專門機構——儀鸞司,負責籌備工作。“瓊林宴”實行“九盞制”,大家飲完前五盞酒以後,就進入到宴會間歇時刻,這個時候也就是皇帝為新科進士賜花的時間。據史料記載:“人賜宮花四朵,簪於釵頭上,從人下吏皆得賜花”。皇帝的賜花,每個人都必須簪戴,相互監督,不得違抗。司馬光中進士時,覺得自己出身貧寒,不喜歡奢靡而沒戴,一同考取功名的人看見了,覺得不妥,跟他說,這是皇帝賞賜,必須戴,君命不可違,司馬光這才簪花一枝。眾人簪花完畢以後,還要謝花,即感謝皇帝的恩寵,“望闕位立定,謝花再拜”,然後各自歸位,再行酒四次,賜花宴會才結束。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二是在宮中御宴上賜花。

宋代皇帝喜歡宴請,會在宮中舉行各種宴會,逢宴必向文武百官賜花,而且官職不同,賞賜的花,顏色和質地也不一樣。據《宋史》記載:“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花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詩人楊萬里曾在詩裡寫過宮中筵席上的簪花盛景:“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宴會結束,滿朝上下文武百官簪花歸家時,走在大街上成為一道熱鬧非凡的風景線,詩人姜燮把這種滿朝百官簪花歸家的熱鬧場景寫成詩:“萬數簪花滿御街,聖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後面花多少,但見紅雲冉冉來”。

三是在出遊時賜花。

宋代皇帝不但喜歡宴請,還非常喜歡出遊。每次出遊,皇帝不但自己簪花:“御裹小帽,簪花,乘馬”,還對隨行人員,官員、禁衛、兵士以及皇后、貴妃、淑妃、美人、才人、婉容依次賜花簪戴,真是花團錦簇,盛況空前。這種簪花出遊的盛典,可謂“錦繡乾坤,花花世界”,引得遠近的百姓都跑來圍觀,過足見證大宋盛世簪花時尚的癮。

四是在大赦天下時賜花。

宋代皇帝賜花的恩威,還很奇葩地用在犯人的身上。每逢朝廷大赦天下,對符合放赦的罪犯,都有一個重要的賜花釋放儀式:被釋放的犯人,穿著用大紅線縫製的黃色布衫,頭戴皇帝的賜花,跪在開封府大理寺前,就連站在犯人背後的獄吏們頭上,也戴著皇帝賜給的鮮豔花朵,聽到放赦的鼓聲後,獄吏們開啟犯人的枷鎖,犯人都大呼謝恩。這種向犯人賜花釋放的儀式,充分表現了皇恩的浩蕩和威嚴。

在花色上,則有生花、象生花和琉璃花之別。

生花,指真正的鮮花。象生花,指宋人制作的假花,也叫“宮花”通常以羅、帛、絹等材料製成。琉璃花,指用琉璃製成的花。

皇帝賜花以生花最為珍貴,但鮮花短暫容易凋謝,而且受季節影響較大。皇帝賜花多以宮花,即象生花為主,但象生花也是分檔次的,以羅花為最貴,只賜給宰執以上的官員簪戴;其次是欒枝,賜給卿監以上的官員簪戴;最次是絹花,賜給將校以下的官員簪戴。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宋代還明確規定,皇帝的賜花,賜給誰就得誰戴,不能讓僕人替戴,要是抓到誰故意不戴賜花,那就不問理由,都視為違背君臣禮節,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被檢舉糾察,直接定罪。《宋史》中記載:

凡御大宴並御筵,其所賜花,並須載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持戴,違者就舉。

二、簪花成為出入皇宮的通行證,夠奇葩吧

都知道古代出入皇宮要有通行證,即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腰牌。其實腰牌是清代才叫的,以前的通行證不叫腰牌,而是由魚符、魚袋、牙牌逐步演變而來的。

最早出入皇宮的通行證,是隋朝的“魚符”,魚符起初用木頭做成,後來改為銅製,分為左右兩半,左半戴在身上,右半留給衛士。皇宮宮門是防禦重地,出入必須校驗“魚符”,經過衛士勘合無誤後,方能入內,它們為官員所特有,一般人沒有。

唐代出入皇宮的通行證發展為“魚符”和“魚袋”並用。魚袋,用來裝魚符。根據官職的不同,有金魚袋和銀魚袋之分。《舊唐書•睿宗記》記載:“魚袋,著紫者金裝,著徘者銀裝”。

到了宋代,出入皇宮的通行證,起初是綴有魚形的魚袋,分金魚袋和銀魚袋。點綴著金色魚形的袋子是金魚袋,點綴著銀色魚形的袋子是銀魚袋。

出入皇宮時,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官服配金魚袋,五品以上官員穿大紅色官服配銀魚袋,六品以下官員穿綠色官服,沒得魚袋。

非常奇葩的是,宋朝到了宋徽宗時期,出入皇宮的通行證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簪花和錦袍成了出入皇宮的通行證,只有有簪花錦襖者,才能自由出入皇宮大內。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宋徽宗的貼身護衛,則更加特殊,不僅有特殊的錦襖,連頭上戴的簪花都升級為一枝翠葉金花。

一朵小小的簪花,就這樣非常奇葩地成為宮禁內的“通行證”,成為上層社會身份的標識和等級的象徵,地位高到相當於“皇帝令牌”。

三、簪花要分等級,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不能僭越

宋代的簪花,是分身份地位和等級的,不同的人只能簪不同的花,不能僭越。

對於簪戴生花,即鮮花來說,嬌豔名貴的牡丹是最受人青睞的,身份越尊貴,簪戴的牡丹也越珍貴。

在牡丹花中,洛陽的名貴品種姚黃,是冠絕一時的珍品,極其稀少,成為皇帝佩戴的獨簪之花,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任何人都不能佩戴。

除了姚黃,其他官員可以隨意佩戴時令的鮮花,牡丹、芍藥、菊花、茉莉和梅花等等,各個季節裡開什麼花就戴什麼花。

對於簪戴象生花,即宮花來說,不同級別的官員,要簪戴不同材質的宮花。宮花中羅花最貴,只有宰執以上的官員才能簪戴;其次是欒枝,卿監以上的官員簪戴;絹花最次,將校以下的官員簪戴。

由於翠葉金花,是皇帝賞賜給貼身侍衛出入皇宮的“通行證”,所以老百姓一律不得簪戴金色的花。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簪花是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看頭上的簪花,就能判斷出一個人的官職大小和職務級別,不能隨意簪戴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花,不然就會犯僭越之罪。

四、簪花最終走下神壇,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全民簪花也痴狂的盛況

隨著花卉產業的空前發展,就連名貴的牡丹,也在尋常百姓家落地生根,花繁葉茂。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在皇帝和文人的大力推崇下,

簪花

成為宋朝全民追捧的一種時尚。不論男女老幼,不分富貴貧賤,上至君王、文武百官,下至市井小民,人人都以簪花為樂。宋人邵伯溫的

《聞見前錄》

中說:“

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更為誇張的是,有的人頭上的簪花多達數十支,滿頭都被鮮花覆蓋,那種痴狂令人驚歎。周密的

《武林舊事》

,就曾經記載了茉莉花剛上市就被人追捧的情節:

其價甚穹,婦人簇戴,多至七插,所直數十券,不過供一餉之娛耳

宋代文人,在簪花相互飲酒唱酬之際,也不忘用詩歌描繪這種全民皆喜簪花的瘋狂舉動。

蘇軾的《吉祥寺賞牡丹》中:“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就描寫老人簪花的情形。宋強的詩句:“

洛陽風俗重繁華,荷擔樵夫亦戴花

”,描繪的擔著柴擔賣柴的老樵夫頭上都帶著鮮花,著實令人驚奇。而婦女,無論玩樂還是耕田,頭上也簪著鮮豔的花:“

清明村落自相過,小婦簪花分外多

”、“

挽纜謠歌童,簪花立田婦

”。

宋代女人簪花,緣何跑到男人頭上?還成為一種奇特的官場文化符號

到南宋時,開始流行簪戴琉璃花,皇室內外,大街小巷,都是簪戴琉璃花的器官,真是“

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

”。

可見,在宋代,簪花不僅僅是宮廷禮儀中的獨特官場文化符號,還是一種全民追捧的瘋狂時尚。在朝廷,簪花成為皇帝恩寵和官員身份地位的象徵;在百姓中,簪花成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裝點。簪花,裝點出宋朝登峰造極的雅緻生活,用“

錦繡乾坤,花花世界

”,來形容宋朝一點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