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梵淨山行思

2021-09-30由 熱愛生活的小霞 發表于 林業

梵淨行是什麼意思

梵淨山行思

我曾以為所有的山都是一個模樣,不過是地殼碰撞、擠壓、拉扯生出了高山與峽谷,可仔細聽聞他們的沉默,如果石頭與沙土能夠開口,來自奇點最初的記憶與時輪的碰撞,那該訴說怎樣的星河辰光。

儘管各個地方都在爭諸佛菩薩道場以作為旅遊的賣點,我有些不屑於他們的急功近利,但是我同樣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所以對梵淨山這個“彌勒道場”我是願意它真實顯現的。

梵淨山行思

這個世界,如果從名相上來說都是虛幻,如果從物質基本結構的角度來說,無非量子糾纏,其實,一切的真,都是建立在你內心深處的“相信”上面的。

梵淨山自宋元時代即為梵天淨土,明代初年已成彌勒道場。在當地人的指點下,我從棉絮嶺遠眺,整個山形如同天然大佛睡臥;從鳳凰山遙看老金頂,儼然大肚彌勒應化的巨大坐像;從老金頂近觀新金頂,恰又是法相莊嚴的金身彌勒;據說際佛光之中常顯彌勒法相,然而我無緣相見。

梵淨山行思

秋吉桑寶堪布開示我們無住生心、不應著相,那麼山巒起伏如同睡佛仰臥大地,必然是心中生起的美好希望和虔誠信仰,在農夫和樵夫的心中,那也不過只是稼穡和柴火。

“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不著相併非不知相,有才能無,實才能空,如若不曾將其印在阿賴耶識中,怎能一眼看出那是一尊宏偉的睡佛?

梵淨山行思

在煙霧繚繞的雙子山峰上修建了金頂這樣令人驚歎的建築物,堪稱人類文明的奇蹟,這是大家感慨著的;路上也側耳聽見人們討論著古人是如何將建材運上山頂的,這是大家敬佩著的;漂浮不定的雲層,若隱若現的陽光,還有那徹骨的巡風,這是大家親歷著的。

外出旅行要麼與志同道合的好友結伴,要麼與孤獨相擁,在群氓中,大部分人都是烏合之眾,思維與意識皆是被動的牽引,所有的目的地要麼被導遊誘導,要麼聽別人道聽途說,要麼簡單地查一下旅遊攻略,很少有人尊重自己的內心,選擇一個專注的行程,把旅遊變成旅行,把觀光變成體驗,把視覺變成感受。

梵淨山行思

小時候常聽長輩說“上山難,下山更難。”,生逢其時的我們在科技的輔助下,乘坐纜車登山變得沒那麼困難了,除了一點季節的炎熱,剩下的就只有自身的懶惰,本該在自然輕撫下的征服,自己反倒成了奴隸。

如果外出想要安逸,你可以在城市裡換個酒店足矣;如果享受等同於奢靡,那幸福感有什麼意義;如果產生思想的不是自己,那思考中,究竟多少是有用的東西。

梵淨山行思

我們思考的,從來不是什麼事情,而是你能夠去聯絡到,連線到多少同頻,就如同李白在瀑布下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杜甫在成都留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些是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融合,你能說出來,不代表是你的,更不代表你的博學,你得有自己的東西,試想如果你看見如此壯闊的景色,你心中除了“哇”和“啊”,還能帶出一點思想的乾貨嗎?

(特約作者:張新浩)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