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2021-08-26由 返樸 發表于 林業

檳榔別名叫什麼

檳榔本是記載於《本草綱目》中的一味傳統名藥,後來成為人們瘋狂迷戀的消遣美食,由此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檳榔文化。近年來,關於檳榔致癌的說法不絕於耳,大眾的安全疑慮也讓檳榔行業陷入艱難境地,檳榔為何致癌又緣何擁有讓人慾罷不能的魔力?食用與藥用之間又該如何選擇?請跟隨本文對檳榔進行更深入的瞭解吧。

撰文 | Geronimo

引 言

經典歌曲《採檳榔》中唱到“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嚐……”,這種讓人爭先恐後爬上樹也要品嚐的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目前廣泛分佈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菲律賓等熱帶地區,我國的雲南、海南和臺灣等熱帶地區也有分佈。世界範圍內,檳榔是與菸草、酒精和咖啡並列的四種嗜好品之一,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它承載著民俗記憶,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檳榔文化。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高大的檳榔樹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歷史悠久的檳郎文化

檳榔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許多詩詞歌賦中都飽含濃濃的“檳榔情”。西晉大文學家左思,曾著有曠世之作《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的局面,他在其中之一的《吳都賦》中寫道“檳榔無柯,椰葉無陰”,這是他對檳榔外形特點的描述,從此“檳榔”一詞在文學作品中流傳開來,並取代了之前的“仁頻”“賓門”“洗瘴丹”“大腹子”等別名。

唐宋是我國詩詞藝術的最高峰,在許多文壇大家的吟詠下,檳榔的文學形象也在不斷豐富。當年意氣風發的李白初入長安干謁便遭冷遇,於是寫出“何時黃金盤,一斛薦檳榔”的詩句抒發胸中懷才不遇的苦悶;白居易江南喜逢舊友時以“戴花紅石竹,帔暈紫檳榔”回憶起與好友遊歷長安的歡樂時光。到了宋朝,食用檳榔之風盛行,蘇軾謫居海南儋州之時目睹海南姑娘嚼食檳榔後詩興大發寫道“暗麝著人簪茉莉,紅潮登頰醉檳榔”,描繪了海南姑娘頭簪茉莉、口嚼檳榔、芳香襲人的情形,而當他自己親自品嚐到檳榔後更是意猶未盡寫出“兩頰紅潮增嫵媚,誰知儂是醉檳榔”的名句,此後檳榔還多次出現在蘇軾的其他作品中。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對檳榔的喜愛並未消減,康熙年間刑部尚書王士禛有詩句寫道:“趨朝向火未渠央,聽鼓應官有底忙?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端坐吃檳榔。”詩句講述了他在上朝前等待開門時安坐轎中吃檳榔打發時間的趣事,由此不難看出,當時清朝無論皇室貴胄、朝廷達官還是市井貴人都有隨身攜帶並經常食用檳榔的習慣。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新鮮的檳榔果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除了被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反覆吟詠,檳榔在民間也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進而形成了風格迥異、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緬甸歐族青年男女以檳榔作為愛情信使;雲南傣族人民將檳榔視作吉祥和幸福的象徵並用以待客;海南苗族每逢佳節都會將檳榔作為重要禮物相互饋贈,就如同藏族同胞的哈達一般。我國臺灣省的居民有長期食用檳榔的習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特有職業——檳榔西施,即路邊攤位上販賣檳榔的年輕女性。

檳榔的藥用價值

檳榔作為日常消遣的嗜好品歷史悠久,然而它的藥用歷史也不容小覷。檳榔與益智仁、砂仁和巴戟天並稱我國著名的四大南藥,它的藥用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著名醫家李當之所著的《藥錄》,西晉《南方草木狀》中對檳榔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檳榔的作用有過詳盡描述:“嶺南人以檳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食之久,則薰然頰赤,若飲酒然,蘇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朱晦庵所謂檳榔收得為去痰也。三曰:飢能使之飽。蓋空腹食之,則充然氣盛如飽,飽後食之,則飲食快然易消。”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檳榔常見的入藥形式丨圖片來源於參考文獻[9]

《中國藥典》2015版收載了檳榔常見的幾種藥用形式,包括檳榔(檳榔和炒檳榔)、焦檳榔和大腹皮等。具體說來,檳榔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的功效;炮製加工後的焦檳榔具有消食導滯的功能;大腹皮是檳榔的乾燥果皮,具有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的功能,還可用於溼阻氣滯、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

檳榔的化學成分與成癮性

檳榔成分複雜,研究表明其主要化學成分有生物鹼、鞣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檳榔中最主要的生物鹼為檳榔鹼,其餘為檳榔次鹼、去甲檳榔鹼、去甲檳榔次鹼等。深入的研究表明,檳榔鹼是檳榔中最主要的藥理活性成分,對人體有著廣泛影響。作為類M受體激動劑(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有兩種主要受體:M受體,即毒蕈鹼型和N受體,即菸鹼型),檳榔鹼能興奮膽鹼M受體,進而增加胃腸蠕動、增強唾液分泌和促進消化。此外,檳榔鹼能夠將牛絛蟲、豬絛蟲、肝吸蟲、蠕蟲等驅除至體外,該作用與檳榔鹼麻痺蟲體神經系統有關。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檳榔中的主要生物鹼成分

檳榔鹼的另一個顯著生理作用是它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影響,這也是檳榔能夠跨越上千年,時至今日依然擁有龐大群眾基礎的重要原因——成癮性。嚼食檳榔能使人產生欣快和舒適感,也會導致唾液分泌增加、心率上升、血壓升高、警覺度提高,身體呈現出面部紅潤、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等現象,並能提高人的抗飢餓能力和耐力,從而提升工作和社交能力。蘇軾的詩句“兩頰紅潮增嫵媚”描繪的正是食用檳榔後出現面色潮紅的亢奮現象,這是檳榔鹼對人體實實在在的影響,本質也是因為檳榔鹼具有擬膽鹼作用,能夠刺激M受體進而使機體興奮。另一方面,檳榔鹼還能夠促進腎上腺釋放更多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該類激素具有抗炎、抗過敏、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也會促進人體的代謝功能,正是檳榔鹼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消化系統都能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才擁有讓人無法抗拒的“魔力”。

致癌的“魔果”

湖南省有個有趣的現象,本省雖不產檳榔卻依靠本地加工外來檳榔成為當之無愧的檳榔消耗大省,為此還專門成立了湖南省檳榔協會,打出“檳榔在口,精神抖擻”的宣傳口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獨具特色的檳榔文化卻給湖南人民帶來了深深的傷害——口腔癌被媒體稱為湖南的“特色腫瘤”。湖南省一直以來都是惡性腫瘤發病及死亡率較低的省份,可是口腔癌發病率卻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這與當地喜食檳榔的習慣密不可分。景

[7, 8]

吃檳榔易致癌絕非危言聳聽,早在2003年時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依據現有研究證據確定檳榔果屬於第一類致癌物並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新增物的檳榔果也會致癌。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研究均表明食用檳榔與口腔癌有直接關係,為此湖南省檳榔協會於2019年出臺“禁宣令”檔案,要求停止檳榔的廣告宣傳。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加工曬乾後的檳榔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檳榔致癌的原因目前尚有爭議,文獻資料中比較普遍認可的原因有三個:(1)物理性損傷,咀嚼檳榔時,檳榔纖維的摩擦會造成口腔粘膜的損傷,長期咀嚼檳榔則會導致損傷遷延不愈,形成區域性的慢性損傷,從而引起區域性組織的慢性炎症、氧化作用增強和細胞增殖。特別是由於地域和運輸等原因,並非所有人都能吃上新鮮檳榔,曬乾加工後的檳榔質地更加粗糙,對口腔粘膜的物理性刺激作用也更強烈;(2)檳榔的生物毒性,有資料表明檳榔鹼能明顯促進上皮細胞的凋亡,造成上皮細胞增生不足,最終導致上皮層逐漸出現萎縮,此外檳榔鹼還會干擾細胞外基質大分子,例如膠原、彈性蛋白等的沉澱和降解過程;(3)與菸草共同促進癌症的發生,吸菸對口腔的傷害已成共識,若檳榔愛好者同時擁有抽菸的習慣則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會大大提升,唾液中的毒性物質也會顯著提高,這些毒性物質具有潛在的基因毒性,對細胞DNA的合成也有明顯的破壞作用,民間更有著“檳榔配煙,法力無邊”的戲謔說法。

嚼檳榔的其他危害

嚼檳榔除了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生活中更為常見的是嚼檳榔造成的“口腔粘膜下纖維化”這一慢性疾病,也是癌變前兆,典型症狀就是口腔有燒灼感,吃刺激性食物時感覺更甚,後期症狀加重的患者則對完成吞嚥、說話這種簡單的動作都十分困難,更嚴重時則會轉化為口腔癌。近年來,檳榔中的化學物質進入人體後造成其他癌變,或影響鈣、維生素及膽固醇的代謝以及潛在的生殖毒性等也有報道,未來還需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檳榔素有“天然口香糖”之稱,隨地吐棄的檳榔渣和檳榔汁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環境問題也同樣值得我們注意。嚼檳榔的人經常滿嘴通紅,這種紅色物質並非口腔出血,除非牙齦和口腔粘膜真的被刺傷。紅色的汁液實際上是人們“硬核”食用檳榔時以石灰作為配料,檳榔本身的紅色素被石灰釋放出來,更要命的是這種紅色素不容易清除,若吐在地面上就會像口香糖一樣形成“城市牛皮癬”,因此臺灣某些地方認為嚼食檳榔難登大雅之堂,公共場合是不允許吃檳榔的。

爭議“雙面”檳榔:治病名藥還是致癌魔丸?

檳榔紅色素及地面的檳榔汁斑跡丨圖片來源於網路

結束語

目前國內對檳榔的研究主要還集中在加工工藝,市場上的檳榔商品不外乎煙果、青果、綠果和鮮果,幾乎全部用於咀嚼食用,它對口腔造成的傷害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尤其是那些長期同時抽菸和嚼食檳榔的人群,因而很多人在呼籲類似於香菸一樣可以將“嚼食檳榔對身體有害”的標語寫在食品包裝袋上時刻提醒大家。此外,未來更多的研究需要集中在檳榔及其化學成分的正面作用上,畢竟檳榔最初就是用來入藥幫助人類減輕痛苦而不是帶來新的痛苦。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檳榔能夠迎來身份的大轉變,重新迴歸到治病救人的本職工作。

參考資料

[1] 蔣志, 陳其城, 曹立幸, 陳志強。 檳榔及其活性物質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誌, 2013, 38 (11): 1684-1687。

[2] 黃龍, 翦新春。 檳榔致癌物質與口腔癌[J]。 國際口腔醫學雜誌, 2014, 41 (01): 102-107。

[3] 王光, 胡弼。 檳榔鹼的研究進展[J]。 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誌, 2010, 30 (02): 171-175。

[4] 蕭福元, 袁晟, 桂卓嘉, 周雪梅, 劉自偉, 胡餘明。 湖南地區食用檳榔流行病學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 2011, 18 (07): 1218-1222。

[5] 翦新春, 張彥。 咀嚼檳榔與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及口腔癌的研究進展[J]。 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誌(電子版), 2011, 5 (03): 229-234。

[6] 李明, 彭解英, 吳穎芳, 李繼佳, 曹琴。 檳榔鹼誘導上皮細胞凋亡[J]。 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誌, 2011, 31 (04): 282-285。

[7] 黃偉倫, 朱松林, 鄒豔花, 石朝暉, 許可葵。 2009~2012年湖南省腫瘤登記地區口腔癌發病與死亡分析[J]。 中國腫瘤, 2017, 26(07): 507-514。

[8] 中國新聞週刊網頁資料:http://iread。inewsweek。cn/reading/2019-03-14/5225。shtml

[9] 呂俊辰, 弓寶, 孫佩文。 檳榔藥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概況[J]。 中草藥, 2017, 48 (02): 384-390。

[10]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A%B3%E6%A6%94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化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