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2023-01-13由 蒼生讀經論史 發表于 林業

今年26歲屬什麼?是哪一年的

關於《水滸傳》,大家是熟之又熟了。七十回本、一百回本、百二十回本我都讀過,見的相關評論也多,所以也想過來湊湊熱鬧。我以為,《水滸》最值得稱道的應為現實主義寫作特色,而這一特點卻又剛好是當前很多人所持批判態度的。

其現實主義寫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水滸傳》

NO.1 既寫烈女也寫惡婦

現在批判《水滸》的人們多以為作者有歧視婦女的傾向,如將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等寫成淫婦蕩娃形象。所以電視劇及一些“新水滸”作者抱著為婦女解放的觀點,為她們翻案,似乎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我想如果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話,那秦檜殺岳飛也是迫不得已的了,因為外有金邦誘逼、高宗旨意,內有自身的權力慾望;慈禧太后扼殺戊戌維新也是情有可原的了,因為新政威脅到了她的統治權威。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

也許我的觀點會引起女同胞們的反對了,但我是依事實講話的。竊以為:女人與男人一樣,既有好人也有壞人,這是無可推諉的。古代婦女中既有烈女也有淫婦,描述此事並非作者憑空臆造,故意侮辱婦女,我們有意避諱反而不利於明辨是非。頌揚愛情是可以的,但法與情從來是水火不能相容。潘金蓮若在當今,不但得判死刑,並且還要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誰會去體諒憐憫她的“愛情”?所以改編原著時,無須刻意美化,貼近實際即可。

《水滸》中婦女的正面形象自然不乏其人,如一丈青、顧大嫂、林沖娘子,反面形象自然是潘金蓮、王婆之流了。從這一點看來,《水滸》不在於汙衊婦女,而在於真實反映了各種不同的婦女形象,顯示了忠實的寫作態度。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孫二孃、顧大嫂、扈三娘劇照

NO.2 既寫良材也寫庸材

清人仿水滸的《粉妝樓》描述了一班被奸佞逼上雞爪山的初唐名將後裔,一個個武功超群,來去縱橫所向無敵。朝廷在幾次征剿失敗後,最終以處斬奸臣和招安他們而告終。這顯然是成人童話,不可能世界上所有的精英都集中在同一撮地方,這種純英雄主義的寫作方式嚴重違背了社會現實。

《水滸》一百單八將,既打過勝仗,也吃過敗仗。既有武藝高強的武松、魯智深,也有表現一般的杜遷、宋萬。既有剽悍善戰的梁山好漢,也有旗鼓相當的方臘造反軍。這就符合了社會現實,十個指頭有長有短,水平參差尤顯精英之可貴;五行相生相剋乃古來之定理,一個群體不可能來去縱橫從未遇到過挫折……讀《粉妝樓》,給人的感覺便是平平淡淡沒有味道,沒有這個特點或許是其一大原因。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梁山左寨七英塑像

NO.3 既寫優點也寫缺點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梁山泊好漢本自江湖來,如果人人純潔無暇,那這個小小梁山泊也就成了道德聖地了。

《水滸》作者或許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一百單八將中,黑旋風李逵既生性憨直、但又會濫殺無辜,九紋龍史進既仇視華陰山強人、但也會剪徑赤松林,張青孫二孃開黑店、但講義氣重感情。再看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一段,楊志獨斷專行,不能與部下同甘苦,遇事不與老都管商量,方法不對頭,但他認真負責、敢作敢為……如此等等。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楊志劇照

《水滸傳》中英雄好漢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作者將水泊梁山描繪成一個“大雜燴”是正確的,這樣才給人一種真實感。寫得太高尚了,反而不貼近生活。

NO.4 娓娓敘來猶如真人實事

讀武松打虎及其後幾回,感動裡面的骨肉情深。由於武大郎身材矮小,常受人欺,使他對武松存在依賴感,甚至連他老婆想挑撥也挑撥不成功。當武松外出公幹時,叮囑他的一些話語,他句句聽從,任由老婆謾罵毫不在意。而他被毆傷重時,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弟弟,盼望能為他雪恥。武松回家,知大哥死訊,處死淫婦姦夫,顯得冷酷無情。滿腔仇恨使他不顧法律,當官府不能主持公道時,他便化為個人復仇行動……武松的形象在這裡顯得是那麼地有血有肉。作為弱者,武大在失去他的保護神後竟遭遇如此,可見現實的殘酷。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武松打虎

林沖的性格發展也很令人信服。林沖一再委曲求全,到頭來差點性命難保,也難怪他走上反抗道路。而他上梁山後幾經曲折,直至火併王倫,這一系列事也很符合他的性格發展。

再看其他人,魯智深總是魯智深,永遠變不成李逵。李逵也總是李逵,永遠變不成其他人。各人的形象各不一樣,而且分明在現實社會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人物,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創作藝術。

《水滸》作者在現實中取材,不沉浸在胡編濫造的浮想中,是難能可貴的。而李逵魯莽憨直的性格也成了後人模仿的物件,似乎成了每部英雄俠義小說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式人物形象。如清人《說唐全傳》中的程咬金、《說岳全傳》中的牛皋、《粉妝樓》中的胡奎、《七俠五義》中的穿山鼠徐慶等等。

NO.5 小說結局符合實際

有人以為宋江投降是《水滸》一大敗筆。在古代社會,是不會提倡反抗精神的,所以反官府反朝廷,反到最後還是要為國出力,這也是符合實際的。在那個造反要砍頭的年代,誰有官會不做,當一輩子的“強盜”去?即使李逵,也不過是“殺了趙家佬兒,讓我家哥哥當皇帝”而已。

梁山起義如果成功,無非改朝換代,單從裡面複雜的成分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夥來自不同出身的形形色色的人,暫時因一個“義”字,或對現實不滿抱團取暖的群體。目前貌似穩固,但時間一久一旦沒有了共同的敵人,一切矛盾便都會暴露出來的。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水泊梁山忠義堂

寫這部小說的結局,如果說宋江起義勝利當了皇帝吧,史無其事。想說他起義失敗被剿滅吧,明顯是不光彩的,那麼先前辛辛苦苦塑造起來的一個個好漢形象也就白費工夫了,所以到頭來只有“投降”一條路。投降不大好聽,於是作者精心策劃了一個以忠義為本的頭(宋江),然後透過他的幾次努力,在將宋軍殺得七零八落之後,這才很體面地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這樣,一方面既不失面子,另一方面又使眾好漢有一個“好歸宿”——“賊”受了招安後,當然不再是“賊”了。而宋江一夥在受招安後,東征西討死了一大半,然後卻一個個地死在奸臣手下,這就更加增加小說的批判力度了。因此有人說:《水滸》不反朝廷,只反貪官。

如此結局可謂既符合實際,也讓眾好漢不致給人留下一種打不過官兵而戰死的“孬種”形象。既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又不致讓梁山好漢留下“賊”的“罵名”,這是他在當時思想觀念下最合適的落筆,最起碼比起清人俞萬春《蕩寇志》中的結局好得多。

論《水滸》的現實主義寫作特色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總之,我認為《水滸》的最值得稱道之處,不在於其思想性、藝術性,而在於其現實主義寫作精神,尤其是較為真實地反映了北宋末年那段動盪不安的歷史現實及社會面貌。

《#水滸#》,可真是一幅小說史上的《清明上河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