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山區無公害茶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減少茶葉種植對生態環境的汙染

2023-01-13由 曉星說社會事聞 發表于 林業

和平縣種茶葉好不好

該文介紹了山區茶葉無公害種植規劃方案,並從茶樹品種優選、施肥管理、修剪方案、病蟲害防治、茶葉加工等方面闡述了無公害茶葉栽培方法,以期提升山區茶葉產量、品質與經濟效益,減少茶葉種植對山區生態環境產生的汙染。

山區無公害茶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減少茶葉種植對生態環境的汙染

1山區茶葉無公害種植規劃方案

山區茶園生態種植環境良好,具備無公害優勢,同時擁有成熟的茶葉生產機制,符合無公害食品生產的各項規範。因此,山區茶園規劃應以無公害茶葉生產為主導,加強茶園地質選擇,完成梯層開墾,同時規劃防護林帶,系統性規劃行道樹及遮蔭樹。無公害茶樹種植區要求空氣無汙染、水資源優質、土壤無汙染、農業生態性優異、滿足茶樹生長需求。無公害茶樹種植應遠離城區與工業區,減少茶樹種植汙染,儘可能選擇地勢較高、植被充分的地區,同時在茶園與周邊環境之間設定隔離帶,以減少周邊環境汙染問題擴散,提升茶園生態性保護效果。無公害茶樹種植區土壤要求土層厚度>60cm,偏酸性,pH4。5~6。0,有機質不低於1。5%。

以茶園為核心,在茶園周邊、道路兩側種植桂花、樟樹等優良樹種,既可用於遮蔭又可作為行道綠化,以此提升茶葉品質與香氣。以蓄水、供水、排水3項水利功能為基礎,加強茶園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茶園雨水儲蓄能力,增強澇季茶園雨水疏導能力,全方位落實雨水管理工作,滿足茶樹生長對雨水的需求。結合茶園實際地勢特點,完成隔離溝渠、蓄水池等設施建設,為茶園提供多樣化水利設施,提升茶樹生命活力。

山區無公害茶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減少茶葉種植對生態環境的汙染

2優選茶樹品種

選擇茶樹品種時多關注品種效能,如抗旱、抗寒等,根據品種發育特點,科學搭配茶樹種植方案,保障茶葉種植品質。根據品種發芽特點,完成茶樹種植品種搭配方案設計,提高茶園種植效益。例如,選擇當地品種搭配種植,獲得“明前龍井茶”等早茶,龍井、紅旗1號等早生品種較晚生品種售價一般高出20%~50%,且避開了採摘高峰,大幅提高了茶園效益。

3合理施肥

有機肥無公害茶園施肥應以無汙染的有機肥為主,如人畜糞便、沼液沼渣、秸稈等,嚴禁使用未經處理的汙染水,同時減少人工合成肥料的使用,如尿素、複合肥等,避免生長素、合成營養液的使用問題;適當使用有機葉面肥,提高無公害施肥效果。有機與無機肥混施山區無公害茶園土壤以紅壤、黃壤為主,有機質含量較低。因此應側重有機肥施用,順應無公害茶葉栽培需求,科學配製肥料比,控制肥料使用量。對於幼小茶樹,應適當增加磷肥、鉀肥的施用比例,促進幼小茶樹生長健壯。

山區無公害茶葉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減少茶葉種植對生態環境的汙染

4個季節基肥施用比例為春30%、夏30%、秋10%、冬30%,追肥2次。結合茶園實際生長情況,科學調整施肥比例。基肥施用方法:在行間距30cm處作20cm寬的溝渠,在此新增肥料,新增完成後覆土。腐熟農家肥施肥量在10~13。3kg/hm2,有機肥施肥量在10~16。67kg/hm2。綠肥對於幼年茶樹,施用的綠肥以匍匐型為主,包括綠豆、花生等;對於樹齡為3~4年的茶樹,施用的綠肥以矮生型為主,如小綠豆。此外,茶園日常管理中修剪的枯枝落葉可深埋在茶園土壤中,以補充土壤養分。葉面肥1%的尿素與0。5%的磷酸二鉀配合使用,晴天施用時間為下午3點,陰天全天可噴施,每隔7d噴1次,以提升茶樹產量與品質。

4科學修剪

茶樹修剪工藝直接關係茶葉生產品質。因此,修剪茶樹時應根據定型規則,保障修剪的有效性,符合樹冠再生需求。茶葉採摘時,春季以中開面為採摘主體,夏季以小開面為採摘方向。

5病蟲害綠色防治

無公害茶園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維護茶園生態種植環境。春季為防護重點,加強基肥施用、樹冠修剪、土地翻鬆等工作。秋冬季節施肥位置為距離樹冠縱向下方30cm,在此區域開展環形施肥,餅粕(油茶籽餅、菜籽餅)、優質麩可作為基肥埋在樹底,提高茶樹抗病蟲害能力。同時,配合修剪工藝,有效減少病蟲滋生的可能性。基肥與修剪配合實施能夠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加強對寄生類、捕食類生物的合理應用,提升茶園病蟲害控制效果。例如,使用金龜子綠僵菌421油懸浮劑能夠有效控制葉蟬、茶尺蠖為害,且具有無公害除蟲優勢。在蟲口發生高峰期,以國家無公害生產標準為基礎,開展藥劑防治工作,嚴禁施用高毒有害農藥,合理控制藥劑使用量。

6.總結:

無公害加工茶葉加工期間應減少茶葉汙染問題發生,加強包裝衛生管理,具體衛生管理事項包括外包裝衛生管理、加工環境衛生清潔、工藝流程無汙染、茶葉運輸保持較高衛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