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2023-01-12由 歷史大學堂 發表于 林業

淮海以北什麼旱最突出

號稱“五省通衢”又出過“九朝帝王”的名城徐州,自古以來就是位於四方要衝的兵家必爭之地,從公元前203年的楚漢垓下決戰,到1948年的淮海戰役,以徐州為核心發生的有史記載的大大小小戰役就不下幾百場。

而在三國時期,徐州也是群雄爭奪的“熱點地區”,曹操、劉備、袁術、呂布等等梟雄都圍繞徐州展開了多場血腥戰役。當然,還有一位遠在南方坐鎮的梟雄也惦記上了徐州,這就是孫權。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央視《三國演義》孫權劇照

這位被曹操讚歎於“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當然不會滿足於割據江東一帶,逐鹿中原、一統天下才是其終極目標。因此,孫權有了攻奪徐州,乃至進一步圖謀北方的方針。

然而當其與自己一手提拔的心腹將領呂蒙商議,這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主角,卻對徐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絲毫不感興趣,反而勸說孫權西進荊州。

那是什麼因素,使得呂蒙勸說孫權不要去圖謀徐州呢?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呂蒙(179年—220年)

徐州四戰之地,易守難攻,即使攻佔也無法長期守住

徐州位於黃淮海平原的中心地帶,可謂是一馬平川,在享受著便利交通的同時,也不免在戰時成為四戰之地。儘管徐州一帶也有很多“山”,但海拔都不高(比如徐州著名的雲龍山海拔僅僅142米,最高的大洞山海拔也不過361米),而嚴格從地理學角度來說海拔500米以下的只能算是“丘陵”,因此“山巒疊嶂”之勢是與徐州無緣的。

而徐州附近的河流如泗水、大運河等雖然水運交通便利,但作為“天險”的價值則遠比不上長江、黃河、淮河這些真正意義上的大江大河。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東漢時期的徐州、下邳位置所在

徐州既無山巒關隘可守,也沒有江河天險可依,從地理的角度來說存在著相當大的劣勢。歷史上圍繞徐州的多次大小戰役,作為防守的一方基本都是敗多勝少,遠的不論就拿劉備來說,雖然皇叔曾經也一度佔據了徐州,但不久也就被曹操奪取,除了當時劉備的實力弱小以外,徐州的地勢也不利於弱勢的一方提供防守。

因此,《三國志》記載呂蒙勸說孫權,徐州“地勢陸通,驍騎所騁”,即使奪得了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東吳版圖

徐州距離孫吳的地盤距離較遠,鞭長莫及

三國時期,東吳的控制區域主要位於長江以南地區,在長江北岸雖然也控制瞭如濡須口等要地(今位於安徽境內裕溪河與長江交匯處),但基本都是北部沿江小面積零星地區。

而遠在淮河以北的徐州距離孫吳的控制區域直線距離就有將近400公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這個距離光是行路就頗為不易,更何況行軍作戰,一路上還都是魏國囤聚重兵的控制區域(如合肥等)。

因此東吳如果圖謀徐州,必將付出巨大的軍事經濟成本,而帶來的“收益”卻遠遠不足。如此賠本的買賣,精明多謀的呂蒙自然也看得明白。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赤壁之戰

比起水戰東吳軍隊的陸戰能力嚴重不足

經過《三國演義》等諸多小說評書及後世諸多戲說,三國似乎就是魏蜀相爭佔據絕對主流,作為另一方的東吳則比較“邊緣化”。其實不然,東吳軍隊打仗次數也許要少的多,但戰績方面卻是絲毫不含糊,在一些“決戰”中往往能取得輝煌勝利。

比如赤壁之戰中,東吳就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曹魏;在夷陵之戰中則擊敗了劉備,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另一個是官渡之戰)中東吳就打贏了兩次。而在夷陵之戰前的荊州之戰中,東吳也成功擊敗了關羽,奪得了荊州。如果單從這些戰績來看,東吳軍隊的戰鬥力似乎也堪稱強大。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三國荊州版圖

但仔細分析,東吳打贏的這些仗,要麼是依靠水軍作戰的不對稱優勢(如赤壁)、或是利用對手的低階失誤進行防守反擊(如劉備佈下的“連營七百里”)、或是進行偷襲(如取荊州),而在正兒八經的陸戰中進行野戰或者攻城戰,東吳基本上是勝少敗多。

孫權時期多次大規模進攻合肥,不是慘敗而歸就是無功而返,這還是在東吳的水軍可以從巢湖進至淝水提供一定支援的情況下。如果再往北方作戰,以東吳的陸戰能力,結局必定凶多吉少。小說《三國演義》對此也描寫到呂蒙對孫權說徐州“利於陸戰,不利水戰”,其實也是呂蒙在“委婉提醒”孫權。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三國演義

最後,呂蒙認為對付蜀漢要容易的多

三國時期“吳蜀聯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兩個弱勢的政權聯合對抗一統北方的曹魏也符合所謂的常識。但事實上,吳蜀在前期也是摩擦小打不斷,以致於最後出現雙方撇開曹魏,直接開始了夷陵之戰這樣生死決戰。

造成這樣的局面在於東吳與北方的曹魏實力懸殊太大,因此不可能有太多進展,實現自保就已經不錯。但與蜀漢之間還是可以一較高下的,如果獲勝就可以完全掌控南方,這樣再與北方的曹魏爭霸就形成了兩分天下的形勢,局面也大為改觀。因此呂蒙建議孫權“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可以看出東吳將火力全部對準蜀漢,試圖謀求佔據整個長江流域的野心。這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柿子撿軟的捏”。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夷陵之戰

孫權最終聽取了呂蒙的意見,結果東吳不僅奪得了荊州,還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親自率領的蜀軍。不過呂蒙這位“規劃大師”卻因病英年早逝,因此也無從得知他下一步會為孫權做出什麼規劃。

不過即使連戰連勝,東吳也明白蜀漢也並非可以徹底擊敗,而曹魏才是真正的頭號威脅。在“老朋友”諸葛亮的積極推動下,吳蜀兩家又握手言和,並逐漸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關係,直至兩國滅亡,雙方都再也沒有再發生任何戰事(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兩國聯盟恰恰是在夷陵之戰後確立的)。

號稱五省通衢,且是兵家必爭的徐州,為何呂蒙卻勸說孫權不要爭奪

上圖_ 央視版《三國演義》 劇照 諸葛亮

而隨著與蜀漢關係的改變再加上呂蒙病逝,孫權也似乎忘記了呂蒙的建議,開始頻頻北上伐魏。然而無論是孫權御駕親征,還是呂蒙的繼任者陸遜興兵北伐,其實都未能獲得什麼實質性的戰果。而這一切,也從反面應證了呂蒙當年的建議。而就在孫權死後僅僅28年後,當其孫子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君臣面對從上游而來的浩浩蕩蕩的晉軍水師的時候,卻已然發現就連他們引以為傲的水戰優勢,也不復存在了。

從“天下英雄誰敵手”到“一片降幡出石頭”,東吳的命運,也許在呂蒙病逝的那一刻,已經悄然而至了。

作者:楊上柳下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三國志》西晉 陳壽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