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山修復超1700畝紅樹林,翠亨新區如何借力打造濱海新名片

2023-01-12由 南方Plus 發表于 林業

紅樹林有海灘嗎

在南粵大地數千公里的海岸線上,繁盛茂密、呈帶狀生長的紅樹林隨處可見。它們生長在海陸之間,深扎於綿延灘塗,是岸線上的一道美麗風景線。具有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作用的紅樹林,被譽為海岸上的“綠色長城”。

作為臨海城市,中山正將修復建設海岸線紅樹林帶工作提上重要議程。12月19日,中共中山市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山市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於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的行動方案》,要求加快推進沿海岸線紅樹林營造,修復營造綠美中山生態海岸。

最新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資料顯示,中山現有紅樹林面積2500畝,主要分佈在翠亨新區(南朗街道)和坦洲鎮。按照計劃,到2025年,中山將營造紅樹林361畝,並修復現有紅樹林1790畝。

翠亨新區是中山最靠近海洋的區域,擁有全中山獨一無二的濱海岸線,全長約26公里,佔全市海岸線的93%。而在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內,紅樹林面積就超過800畝,新增種植計劃也在推進中。

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在綠美廣東和綠美中山建設浪潮下,翠亨新區應如何借勢,打造屬於新區乃至代表中山的濱海新名片?

重現“碧海紅樹白鷺飛”景象

在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定期舉行關於紅樹林和鳥類科普的週末小課堂已成為常態。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走在公園內的紅樹植物群中,認識著這些“陌生”的植物。

廣東現有紅樹林面積約16萬畝,是我國紅樹林分佈面積最大的省份。作為臨海城市,中山人對紅樹林其實並不陌生,南朗街道和坦洲鎮等地原有較多天然紅樹林。

中山修復超1700畝紅樹林,翠亨新區如何借力打造濱海新名片

翠亨國家溼地公園。 南方+ 葉志文 攝

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規模圍墾後,中山的原生紅樹林遭受破壞並逐漸消失。2002年,全省紅樹林資源調查顯示,中山市僅南朗崖口村存有110畝小片天然紅樹林,“碧海紅樹白鷺飛”的景象,逐漸成為老一輩中山人的集體記憶。

修復紅樹林,是對中山歷史記憶的恢復,也是對生態系統的修復。

作為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素有“海上森林”“海岸衛士”美譽,也是珍稀瀕危水禽重要的棲息地,魚、蝦、蟹、貝類的生長繁殖場所。

紅樹林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在翠亨國家溼地公園中得到充分體現。

自2019年透過國家溼地公園驗收以來,翠亨溼地公園強化了紅樹林的保護,公園內湖區增加種植真紅樹和半紅樹12種,新增加紅樹林植物面積約超過100畝,公園紅樹面積從已超過800畝。

中山修復超1700畝紅樹林,翠亨新區如何借力打造濱海新名片

紅樹林系統的恢復引來了不少珍貴水禽。2015年,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共監測到鳥類52種,

到2020年,監測到的鳥類種類已達113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

,包括黑鳶、黑翅鳶、紅隼、小鴉鵑、褐翅鴉鵑等,“碧海紅樹白鷺飛”的景象已重現。

今年,翠亨國家溼地公園啟動2022-2023年度紅樹林生態修復專案,計劃再修復改造紅樹林近800畝,形成超1000畝的紅樹林帶,有望成為中山紅樹林資源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在翠亨新區未來的城市功能佈局中,紅樹林資源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按照翠亨新區“十四五”規劃佈局,翠亨新區將以橫門西水道及其周邊河涌等水系及臨海沿岸生態資源為依託,串聯國家溼地公園、濱海碧道、環島生態景觀、濱水綠道、河岸景觀、紅樹林等生態綠廊,塑造“水城街區”特色風貌,構築水城交融的濱水濱海活力景觀帶。一個面向灣區的濱海生態門戶將隨之出現。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1月,《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通過了關於“國際紅樹林中心”決議草案,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落地深圳。

聯動“黃金內灣”資源,翠亨新區有望融入更大的紅樹林生態圈中。

讓紅樹林變成“金樹林”

紅樹林既是生態屏障,也是海洋經濟的一部分。

從傳統的海洋經濟角度來看,海產養殖是紅樹林可帶來的經濟效益之一。

以國內目前紅樹林面積最大的城市湛江市為例,近年來,湛江在清退紅樹林核心區養殖塘的同時,大力探索“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的共存模式。養殖塘裡種植一定面積的紅樹,這既可修復紅樹林,也可以紅樹林生態系統反哺養殖塘內的魚蝦蟹貝,提升漁業產品質量和品質,互惠互利。

此外,將紅樹林保護工作與生態文旅產業融合,也是紅樹林經濟的另一個選擇。

近年來,在開展紅樹林保護工作的同時,廣東大力建設重要溼地和示範溼地公園,打造了一批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溼地公園,為群眾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優質生態產品和綠色生態空間。其中不少溼地公園就以紅樹林為重要主題。

中山修復超1700畝紅樹林,翠亨新區如何借力打造濱海新名片

遊客在南朗街道左步村遊玩。 南方+ 李姍恆 攝

對於紅樹林旅遊資源的開發,省內溼地公園也正從以往棧道觀光、趕海挖貝等傳統方式向生態教育、沉浸式旅遊等新形式轉變。在翠亨國家溼地公園,這種新形式正在深入開展,“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活動持續開展。

翠亨新區(南朗街道)除了是中山海岸線最長的區域,也是目前中山鄉村生態遊人氣最旺的區域之一。藉助紅樹林修復的契機,翠亨新區(南朗街道)文旅產業將形成“海洋+古村+農業”等多種元素融合的新格局,熱度有望繼續升溫,進一步擦亮文旅名片。

在“雙碳”目標下,紅樹林的經濟效益正以新的形式展示出來。

2021年,湛江紅樹林造林專案透過評審,保護區範圍內2015至2019年期間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註冊為我國首個藍碳碳匯(海洋碳匯)專案。隨後,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按66元/噸價格購買了該專案簽發的首筆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用於抵消基金會日常工作和開展活動產生的碳排放。作為該次藍碳交易的附加成果,該基金會還籌資780餘萬元,用於湛江紅樹林保護、修復以及社群共建等。

中山修復超1700畝紅樹林,翠亨新區如何借力打造濱海新名片

以紅樹林為代表的海洋碳匯規模龐大,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除紅樹林外,海洋中的海草、灘塗溼地都可以開發成藍碳碳匯作為減排量在碳市場交易。

隨著交易標準逐漸完善,紅樹林帶來的新經濟效益也將逐漸呈現,以往不受關注的灘塗小樹,將變成一片“金樹林”。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雷海泉

【圖片】資料圖片

【作者】 雷海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