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2023-01-10由 文城歷史紀實觀 發表于 林業

愛新覺羅玄燁比牛頓大幾歲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努爾哈赤忍痛下達詔令,將自幼便隨自己南征北戰,同時也曾極為看重的嫡長子褚英處死。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努爾哈赤劇照

這一年,褚英剛滿三十六歲。

而僅僅在數年之前,褚英還處在人生的高光時刻,憑藉著赫赫戰功,被父親高度重視,並被立為後金政權的汗位繼承人。

這可是努爾哈赤創立後金政權以來,所立的第一個繼承人,同時也是清朝歷史上的第一位儲君。

但這個曾被努爾哈赤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先是被關入高牆圈禁,之後經過努爾哈赤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將其處死。

努爾哈赤何以對兒子如此狠心?毫不誇張的說,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褚英自己“作”出來的,並且,他還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釀成了苦果。

褚英出生時,正趕上努爾哈赤的創業“起步期”。

但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業在創始初期,都是極其艱難的,努爾哈赤也是如此。

當時,在努爾哈赤起兵之後,欲除之而後快的女真人不在少數,這其中,還包括了他的部分族人。

比如他的族叔龍敦,就是最想除掉他的一個。

龍敦是努爾哈赤三伯父索長阿的兒子,他之所以對努爾哈赤不滿,是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建州左衛指揮使這個職務,一直在努爾哈赤這一家中流傳,因此,當時他就召集了自己的叔伯兄弟,發誓一定要殺掉努爾哈赤。

因此,努爾哈赤在當時還面臨著來自族人,且無時無刻的行刺,更要命的是,他不僅要保證自己的安全,還要保證自己兒女的安危。

史料記載,當時努爾哈赤在家中每逢聽到什麼異動,都會迅速將四歲的長子褚英以及更小的次子代善,還有女兒東果格格藏在床下的櫃子裡。

而褚英這幾個孩子,也十分聽話,均會在黑暗中靜靜等待父親平安歸來。

總之就是,褚英在幼年時,可謂是經歷了不知道多少次險象環生的情景,加上其生母佟佳氏去世的早,因此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無人照料的狀態。

但幸運的是,褚英安全且健康的長大了。

並且,也正是因為幼年時什麼場面都見識過,讓褚英也養成了自立自主,同時敢打敢拼的性格,而這種性格,正是處於事業發展期的努爾哈赤最為喜歡的。

而隨著褚英的年紀增長,他也開始投入到四處征戰之中,其中,讓他一戰成名的,則是在他十九歲那年的一次戰役。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褚英劇照

公元1598年,褚英奉父親之命,攻打東海女真瓦爾喀部,史料記載,為達到突襲的效果,褚英在接到命令後,“星夜馳至”,並迅速將還沒反應過來的瓦爾喀部擊潰。

由於戰果頗豐,令努爾哈赤極為高興,

賜號褚英為“洪巴圖魯”,並封貝勒。

之後,在萬曆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

1607年,褚英再次以勇武與機智,贏得了父親的高度讚賞。

當年正月,

蜚悠城城主策穆特黑主動向努爾哈赤表示,自己願意前來歸服,並提出,希望努爾哈赤派出兵馬,前去迎護自己以及家眷、部眾的安全轉移。

對此,努爾哈赤十分高興,便安排弟弟舒爾哈齊作為主帥率三千兵力前去迎護,同時又安排自己的兩個兒子,即褚英與代善,協助舒爾哈齊,共同保證此次任務的完成。

之所以派出兩個兒子協助,努爾哈赤也是有原因的。

當時舒爾哈齊,雖說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不假,但是卻在理念上與兄長大不相同,努爾哈赤對於明朝的態度更多的是敵視,而舒爾哈齊則為合作共贏。

因此,兄弟二人自然就會產生間隙和矛盾,加上明朝當時在背後的推波助瀾,也讓舒爾哈齊逐漸有了取代哥哥努爾哈赤,自己成為女真最高統治者的野心。

在這種情況下,舒爾哈齊經常會和努爾哈赤就各種政見上產生矛盾,甚至,在

諸王貝勒共同參加的會議上,兩人還常因意見相左,而發生激烈爭吵。

正因為如此,努爾哈赤才會安排兩個兒子隨同舒爾哈齊,一起去迎護

蜚悠城城主一干人等,名為協助,實則監視。

而作為舒爾哈齊來講,他自然不願意看到哥哥的勢力和威望越來越大,因此他對於此次任務,態度上更多的就是消極怠工。

於是,一趟各懷不同目的的行動,就在這麼一個情況下展開。

隊伍啟程後,舒爾哈齊果然開始想盡辦法拖延甚至破壞行動,比如,在走到半路時,舒爾哈齊信誓旦旦的說,他在隊伍的大旗上,看到了有白光隱約閃過,就提出這是不祥之兆,應當就此返回。

而對於叔叔的表現,褚英和代善自然不同意,在二人的好言勸說以及百般堅持下,隊伍才算是繼續往前走,最終走到了

蜚悠城。

而在接到

蜚悠城城主一行人之後,褚英和代善,卻迎來了人生中最為兇險的時刻。

當時,他們帶人護送

蜚悠城城主等人走到一個叫烏碣巖的地方時,突遭圍堵,而圍堵他們的不是別人,正是建州女真的死敵,海西女真烏拉部。

烏拉部與建州女真的宿怨極深,當初烏拉部發生內亂,是努爾哈赤出手平定(這一段歷史存疑,有說法是說烏拉部內亂是努爾哈赤暗中一手策劃的),並且還把原族長之弟

布佔泰扶上了族長之位。

但這個

布佔泰在當上族長後,雖說感激努爾哈赤,但卻不想臣服,因此不斷髮展勢力,到了後來,又開始與努爾哈赤爭奪地盤,正因為如此,雙方積攢下了不少仇恨。

而至於褚英和代善迎護

蜚悠城的人返程途中,為何偏偏烏拉部會出現,這個也是個謎案,不排除是舒爾哈齊暗地裡通風報信,試圖破壞此次行動的可能。

但不管如何,當時僅帶了三千兵力的褚英,不得不面對上了有萬餘兵力的烏拉部。

由於敵眾我寡,作為主帥的舒爾哈齊便畏縮不前,甚至大有逃跑的徵兆,在這種情況下,褚英站了出來,對下面的將士,來了一番極為成功的“戰前動員”。

褚英策馬諭之曰:“上每征伐,皆以寡擊眾,今日何懼?且布佔泰降虜耳,乃不能復縛之耶?”——-《清史稿》

啥意思呢?褚英這番話就是說,父王每次征戰,都能以少擊多兵獲得勝利,而今,那個烏拉部的族長

布佔泰,只不過是建州女真的手下敗將而已,既然能打敗並俘虜他一次,那今天就能再來一次。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褚英劇照

而在褚英的激勵之下,將士們

軍心大振,之後,褚英兵分三路,一路做前鋒牽制烏拉兵,而另兩路,分別由他和代善帶領,從左右兩側,對烏拉兵形成夾擊之勢。

隨著褚英的一聲令下,三隊人馬開始行動,而褚英更是一馬當先,率先衝入敵陣,而在他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之下,烏拉兵頓時大亂,最終慘敗。

這一戰,褚英帶領部下,共斬殺烏拉兵三千餘人,同時還擒獲敵方大將,另外,又繳獲馬匹

5000匹,甲3000副。

更重要的是,此戰,大大削弱了烏拉部的軍事力量。

正因為如此,對於褚英極為出色的表現,努爾哈赤是相當高興,當即授予褚英

“阿爾哈圖圖門”尊號,即“足智多謀”之意。

在此之後,褚英又在

宜罕山城等戰役中,同樣是軍功卓著,毫不誇張的說,努爾哈赤能完成統一女真的大業,這其中,褚英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正是因為褚英接連創下累累功勳,讓努爾哈赤對這個兒子越發重視,而在重視之餘,自然也對其賦予了更多的偏愛。

比如,在努爾哈赤針對弟弟舒爾哈齊的清算結束後,除了將舒爾哈齊幽禁之外,同時又將其管轄的藍旗重新劃分,經過調整,原先的黃、白、藍三旗,被努爾哈赤劃分為黃、白、藍、紅四旗。

這其中,褚英出任白旗旗主,而他當時的待遇,是“國人五千戶,牧群八百,銀一萬兩”,這個待遇,遠超他的弟弟代善數倍。

而這也充分說明,當時的努爾哈赤是何等喜歡自己這個大兒子。

而這些待遇還不算什麼,努爾哈赤賦予當時的褚英最大的權力,是讓他代其開始執掌後金的國政。

褚英屢有功,上委以政。——-《清史稿》

根據《滿文老檔》中的記載,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年過半百,也確實是該考慮繼承人問題的時候,而他在明知道褚英素來就有“

心胸狹窄,無治國寬大之心懷”的情況下,依舊選擇了褚英為繼承人,而放棄了他的其他兒子。

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這都是努爾哈赤過分偏愛造成的結果。

《滿文老檔》中提到,努爾哈赤在當時雖說知道褚英有性格上的問題,未必是合格的繼承者,但他由於對褚英的偏愛,就認為如果將國政交給褚英進行打理,那麼就可以讓褚英從以前只考慮自己的狀態轉變,變成能

“棄其偏心而存公誠之心”。

說白了,就是努爾哈赤想透過冊立褚英為繼承人,來改變褚英。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褚英劇照

這種做法,就跟我們現代一些家庭中,對於那種不太成器的孩子教育方式一樣,比如本人小時候,家裡人就經常說,將來等你成家立業,你就知道生活的艱難,這樣就會改掉喜歡嬉遊的毛病,開始努力工作,對家庭負責。

嚴格來說,這其中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有一句老話,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些人,未必就能因此痛改前非,變成父母心中所希望的樣子。

不過,這些問題努爾哈赤暫時還是看不到的,他以一個父親的立場出發,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褚英變好的,所以,他還是十分堅定的將代理國政的大權交給了褚英。

因此,在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但褚英便正式成為了後金的繼承人,也成為了大清歷史上,第一個太子。

這一年,褚英剛滿33歲。

按常理來說,33歲便成為太子,人生基本上是進入了高光時刻,只要熬到努爾哈赤去世,那麼褚英就是國君。

但可惜的是,褚英並未等到這一天,並且,他的人生高光時刻,就和曇花一樣,轉瞬即逝,之所以會如此,說白了,就是褚英憑實力把自己的徹底“作死”了。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褚英當上太子後說起。

成為繼承人後,褚英性格中的缺陷便逐漸展露出來,其中,他極其狹隘的一面,更是展露的淋漓盡致。

比如針對功勳卓著的“五大臣”,褚英就極為看不慣。

所謂“五大臣”,是早期便開始跟隨努爾哈赤的五個功臣,分別是費東英(鰲拜伯父)、額亦都(康熙皇后鈕鈷祿氏之父)、何和理(東果格格丈夫)、扈爾漢(努爾哈赤養子),以及安費揚古。

這五人,都曾經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以及後金的建立出生入死,因此在清朝的歷史上,他們五人則被譽為“後金開國五大臣”。

而對於這五個功臣,努爾哈赤是相當信任和看重,因此,均賦予了他們較高的權力。

但與努爾哈赤對這五人看重不同的是,褚英對這五人,卻是極為看不慣,甚至還頗為不把他們放在眼裡。

總之就是,褚英對待這五個功臣,絲毫沒有謙卑恭敬之心,反而時不時的與他們產生矛盾和衝突。

為什麼褚英會對這五大臣如此看不慣呢?其實從根兒上講,褚英想將五大臣手中的權力據為己有。

在褚英看來,自己是嫡長子,並且戰功顯赫,理應掌握僅次於父親的權力,而不是讓權力分散在“不相干”的人手中,所以,他就試圖將權力一步步集中收歸於自己。

但這樣自然就損害了五大臣的利益,因此,他們與褚英之間,必然就爆發了不少矛盾。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清初開國五大臣

除了對待五大臣毫無謙卑之心,處處找他們麻煩外,褚英對待自己的兄弟們組成為“四大貝勒”,同樣也是如此,甚至還更為殘暴。

四大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子侄,分別是其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以及八子皇太極。

其中,代善為首,即大貝勒,而阿敏為二貝勒,莽古爾泰則為三貝勒,皇太極居於末位,為四貝勒。

這四個人,均是褚英的兄弟,其中代善還是褚英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褚英對待這四個人,絲毫沒有作為兄長的寬容與關愛,反而極盡所能的對他們壓榨。

比如,在褚英成為繼承人之後,他便在私底下召集這幾個兄弟,強令他們對天發誓,要無條件服從兄長褚英的安排。

並且,褚英又要求這四人,日後等待他繼位的話,那麼四人的所有財產,包括

“父汗曾賜爾等財帛良馬”,

要全部上交,由褚英再做重新分配。

更過分的是,褚英還毫不掩飾對四人說,將來只要他上位,那麼,與他“不睦之諸弟與大臣”,全部都要“誅之”。

要知道,這四人能成為四大貝勒,也是因為努爾哈赤對他們認可以及寵愛而來的,並且四人也都不是泛泛之輩,軍功也好,能力也罷,都是有可圈可點之處的。

但褚英對待他們,卻極盡壓榨意味,這就讓四人對褚英是充滿了怨恨。

在這種情況下,對褚英極為不滿的四大貝勒,以及與褚英經常發生矛盾的五大臣,自然就走到了一起,併成為統一戰線的“盟友”。

《滿文老檔》記載,當時這九人曾經秘密召開會議,會議上,除了大倒苦水,互相訴說褚英對他們的不敬以及壓榨外,同時他們還商議,如何解決面臨的這種問題。

當時有人就說,如果上告至努爾哈赤處,又擔心褚英報復,但如果不上告,將來等到努爾哈赤去世不在的話,那麼褚英必然不會厚待他們,說不定一道命令,就會置他們於死地。

最終這幾人決定,既然都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

“告知汗(指努爾哈赤)後而死”

,至少這樣能讓努爾哈赤知道他們受到的欺辱。

於是,在不久之後的某天,五大臣連同四大貝勒,來到努爾哈赤面前,痛哭流涕的將褚英對他們的種種舉動,一併告知了努爾哈赤。

可以說,造成五大臣與四大貝勒如此“同仇敵愾”的核心原因,就是因為褚英在政治上的“低能”,他對於

“五大臣”這樣“元勳”,缺乏應有的恭謙,反而處處與他們作對,而對於弟弟們,又沒有籠絡之術,只想著如何削奪他們的財富和權力。

因此,褚英在無形之間,就把這九個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這樣一來,不僅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同時也讓這九人聯盟在了一起,畢竟,他們均有褚英這個共同的敵人。

並且,這九人去告發褚英,也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而去的,從這一點充分說明,他們對於褚英,真的是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由此可見,褚英是多麼遭人恨。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四大貝勒

而在這九人來到努爾哈赤面前,聲淚俱下的哭訴褚英對他們的壓榨以及欺辱之後,努爾哈赤則表現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應有的反應。

“爾等口述之言,我如何記之?做書呈來。”——-《滿文老檔》

努爾哈赤這麼做,不是沒有理由的,對於這九人的聯名上告,作為一個經歷了數十年征戰洗禮的政治家,是不會當場表明自己態度的。

一來,這九人上告的內容是否屬實?會不會是誣告?

二來,即便不是誣告,也不可能僅憑他們一面之詞,就確定褚英有罪。

還有,不管是誣告也好,還是屬實也罷,總歸需要一定的證據才行,這樣日後就算追責,也有了依據。

所以,努爾哈赤才會讓他們“做書呈來”。

不僅如此,努爾哈赤還考慮到,如果自己在沒有了解真相的情況下,當場就將褚英召來,並對其發飆,萬一這是誣告,那肯定會傷害到父子之間的感情。

同時,如果自己過於袒護褚英,對這前來告狀的九人訓斥,那麼也不行,為何呢?如果這九人說的是真的,而自己過分袒護,這就會導致九人惶恐不安,擔心自己會受到報復,甚至說不定有人會因此而尋死。

一旦如此,那就會損失人才。

所以,當場既不贊同也不反對,是努爾哈赤最正確的做法,同時要他們“做書呈來”,便可以留下證據,這樣日後不管是對誰問責,均有據可依。

所以,從這裡也能看出,當年憑十三套鎧甲便毅然起兵的努爾哈赤,已然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

而很快,五大臣與四大貝勒,分別“各繕一書”,遞交至努爾哈赤面前。

等到努爾哈赤對於九人的“狀詞”審閱完畢後,便在第一時間召來長子褚英,值得注意的是,他召來褚英,並不是單純興師問罪,而是給了褚英一個機會。

什麼機會呢?讓褚英申辯的機會。

“此乃爾四弟、五大臣控告爾之文書,著爾閱之,爾若自以為是,亦可上書辯駁。”——-努爾哈赤召見褚英後所言

這番話,其實背後有努爾哈赤的三層意思,第一,如果這是誣告的話,他是給褚英一個自證清白的機會,讓他也上書辯駁,來洗脫罪責。

其次,畢竟褚英被自己寄予厚望,所以從內心來講,努爾哈赤是希望褚英能拿出有力的反對證明,證明自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算是褚英真的犯了九人控告的罪責,努爾哈赤也希望褚英能態度誠懇的低頭認錯,並痛改前非,畢竟人無完人,只要能悔過自新,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作為父親而言,努爾哈赤做的完全是無可挑剔,他給了褚英機會,但可惜的是,褚英接下來的反應,硬生生的將這種機會徹底葬送。

史料記載,在看完九人對自己的控告詞,以及聽完父親努爾哈赤的話後,褚英沉默半天,僅說了四個字,即“無言可辯”。

而這四個字,當場就引起了努爾哈赤的強烈反感。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褚英劇照

為什麼會強烈反感呢?這就好比我們小時候,犯了錯誤,家人在批評的同時讓你說出為啥犯錯,結果你卻來了一句,我沒啥可說的。

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怒氣值將會暴增,揍你的掃帚,力度和速度也會增加幾分。

同樣的,努爾哈赤也是如此,在他看來,褚英的“無言可辯”,打碎了他心中最後的期望,說明褚英是真的犯有被控告的這些罪責。

更讓努爾哈赤失望的事,褚英明知道自己犯了錯,結果卻毫無悔改之心,居然“無言可辯”,這分明就是壓根不拿這些控告當回事。

要知道,五大臣和四大貝勒,每一個都是努爾哈赤信任之人,但即便如此,在他們前來控告褚英時,努爾哈赤還不敢輕易下決斷,反而要他們各自舉證。

而一片苦心,卻換來這個不爭氣的兒子一句“無言可辯”,這如何不讓努爾哈赤氣惱?

因此,褚英的態度讓努爾哈赤既氣惱又失望,他當場斥責褚英,說既然你“無言可辯”,那麼就是你有錯,同時,努爾哈赤還提到,像褚英這樣虐待兄弟,慢待五大臣,導致群臣不睦,還有什麼資格繼續代為執掌國政?

“使彼此不睦,安容爾執政耶?”——-《滿文老檔》

當然,這個時候,努爾哈赤雖說在言語上狠狠斥責了褚英一番,但他並未徹底放棄褚英,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依然對褚英抱有幻想,他還是希望這個曾被自己寄予厚望的兒子能悔過自新,重新成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繼承人。

但可惜的是,褚英卻在接下來,憑實力堵死了自己所有的希望。

事情的爆發,源於努爾哈赤在不久後所下的一個指令。

萬曆四十一年

(公元1613年),也就是五大臣與四大貝勒控告褚英不久後,努爾哈赤結合當前形勢,決定對烏拉部進行最後一擊。

不過,在發兵之前,努爾哈赤特意下令,不讓褚英隨軍出征,而是讓其留在家裡反省。

這個決定,可謂是體現了努爾哈赤的用心良苦,如果此次出征,依然讓褚英隨軍的話,保不齊心胸狹隘的褚英,會在戰場上對曾經控告自己的人做點什麼。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能不讓其隨軍出征。

並且,不讓褚英隨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立戰功的機會更多的留給旁人,比如四大貝勒或者五大臣,這樣就能從側面減少他們對褚英的不滿。

畢竟褚英打仗時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他隨軍,最大的功勞必然還是他的。

可以說,努爾哈赤這個安排,考慮的不可謂不周全,他還是為了不放棄褚英而做出的決定,也是希望褚英真正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改過自新。

但褚英卻沒有體會到父親的一片苦心,他不僅沒有

反躬自省和暗自韜晦,相反,卻在嫉妒、憤恨的情緒驅使下,滑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褚英劇照

史料記載,在努爾哈赤親自帶兵出征之後,極度不滿的褚英,居然召集術士,“

焚表告天自訴

”,而其自訴的內容,盡顯其狹隘與狠毒。

“將出徵之父汗、諸弟及五大臣等書於咒文,望天焚之。”——-《滿文老檔》

也就是說,褚英在父親出征之後,因為心中不滿,乾脆把一些針對父親、兄弟等人惡毒的詛咒,書寫下來,並“望天焚之”。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褚英已經失去了理智,為了發洩心中不滿,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都幹得出來。

更過分的是,他當時還對身邊的人惡狠狠的說,希望自己的父親此次出征最好戰敗,而只要他們戰敗歸來,自己就緊閉城門,不讓父親以及兄弟進城。

“願出征之我軍,為烏拉擊敗,屆時,我將不容父及諸弟入城。”——-褚英

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能用大逆不道來形容褚英了,毫不誇張的說,此時的褚英,已經屬於是喪心病狂了。

只不過,褚英的詛咒並未實現,他的部下,看到褚英如此,便秘密將這一切告知了前線的努爾哈赤。

這下,努爾哈赤對於兒子褚英,徹底失去了所有忍耐。

之後,在當年三月,努爾哈赤下令,將褚英幽禁,其實最開始,努爾哈赤本想將褚英處死,但考慮到此舉有可能會引起將來兒子們自相殘殺,所以,便選擇了僅將其幽禁。

而這一幽禁,褚英足足被幽禁了兩年之久。

在這兩年中,褚英不是沒有活下來的機會,如果他能發自內心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並主動表示痛改前非,日後即便是恢復不了曾經的地位,但當一個富貴王爺還是有可能的。

但可惜的是,褚英“拒不反省”,甚至在幽禁期間,多次口出狂言,這一切都讓努爾哈赤極為心痛,最終,在萬曆四十三年八月,努爾哈赤以褚英“不思悔改”之名,將其處死。

至此,褚英的生命,定格在了36歲。

從成為代理國政的太子,到被幽禁於高牆之內,褚英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所以正如前文所說,褚英的人生高光時刻,真的就如曇花一般,轉瞬即逝。

而努爾哈赤之所以在考量了兩年之久,才最終決定處死褚英,一方面是褚英確實死不悔改,而另一方面,則是努爾哈赤出於政治上的深思熟慮。

如果僅僅是幽禁褚英,那麼在將來努爾哈赤去世的話,必然會有別有用心之人,會想方設法的將褚英放出來。

一旦如此,依照褚英的性格和能力,肯定會掀起驚濤駭浪。

而到那個時候,沒有了努爾哈赤的壓制,誰還能控制得了褚英?而褚英必然也不會安分守己,勢必會一一報復,如果這樣的話,那麼對於後金政權來說,將會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所以,努爾哈赤在思量了兩年之後,只能是忍著心中的悲痛和不捨,下令處死這個從幼年時就跟隨自己擔驚受怕,同時又戰功累累的嫡長子褚英。

褚英:大清時第一個太子,曾是努爾哈赤的驕傲,為何被廢並處死?

褚英劇照

而縱觀褚英的最終結局,不得不說,真的是一個悲劇。

如果他能看明白五大臣在努爾哈赤心中的地位,然後態度謙卑的去尊敬他們,如果他能知道籠絡兄弟,利用自己兄長的身份,將兄弟們團結在自己身邊,那麼,繼承後金的,必然是褚英。

但他沒有這麼做,相反,還把五大臣與兄弟變成了對自己“同仇敵愾”的對手,更重要的是,他忘了自己僅僅是個儲君,而儲君這個身份,是有可能會變化的。

所以,褚英的淒涼收場,怪不得別人,是他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上了絕路,更是他自己,憑實力掙來了一道又一道“催命符”,因此最終被殺,實屬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