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心即理就是認知躺平嗎?這篇文章終於說清楚了!

2023-01-08由 上木木說 發表于 林業

五行中8層屬什麼

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否意味著認知可以躺平了呢?

我們來分解一下心即理:

心:人的感知和能動作用

陽明心學的

“心”不是一個器官,而是一種能動作用,能感受和能思考的綜合能力。

一個傻子也有器官,但不在陽明心學的討論範疇。

理:萬事萬物的道德和規律

按照陽明先生的說法,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那麼這個理的範圍囊括各方面的道理。

理包括人的理、物的理和事的理,但核心還是人的理,因為萬物皆備於我。

即:心靠近理、心就是理

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及,接近,可望不可即的即就是接近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

“是”。

所以,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心能接近理,二是心就是理。前者是對普通人而言,後者是對聖人和神人而言。

一、

事實真相要靠“心”才能追尋

所有的理都不能從事上找,而要從心上找。

比如,一個人是不是孝順,要從心中找,而不是父母身上找。

如果從父母身上找,是一種表象,比如只管父母吃好穿暖,但你脾氣暴躁、態度惡劣、動機不純,很明顯父母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孝,你也不會懂的什麼是孝。

陽明先生說學、問、思、辯、行都是心的作用,用功包括這五個方面用功,再加上事成,就是六位一體。

知行並進,才能夠真正掌握事實真相,而無論知和行,都是良心在起作用,事實真相要靠

“心”來照應。

蓋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後而始措之於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謂之學,以求解其惑而言謂之問,以求通其說而言謂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謂之辨,以求履其實而言謂之行。蓋析其功而言則有五,合其事而言則一而已。此區區心、理合一之體,知行並進之功,所以異於後世之說者,正在於是。

二、

世上的理在“心”上都有對應關係

人體有

365

個穴位,一年

365

天。

中醫將人體五臟六腑和地球東西南北中相對應,五行相生相剋和五臟,而五臟都屬於心的能動範疇。

儒家的理包括仁義禮智信等,這些都能在

“心”身上找到對應關係。

“仁、義、禮、智、信”分別對應肝、心、肺、腎、脾。肝屬木,對應春天。

所以,我們春天的時候一定要愛人、愛物、愛護花花草草,因為代表一種生機。

真正孝順的人,運氣往往比較好,因為經絡貫通了。

三、

心是智慧的源泉和全部

陽明先生說載體是身,主宰是心,發動是意,發動靈明是知,發動的物件是物,視聽言動都靠心的作用。

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有高手,真的有全才。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能夠一通百通呢?

心即理就是認知躺平嗎?這篇文章終於說清楚了!

對於頂尖高手,心能照萬物,確實有洪荒之力。

心是待開發的資源,常人的人腦的利用率為

2%

8%,

連愛因斯坦的使用率也僅有

12%

動物有第六感,動物危險降臨,有一些預感,比如地震,螞蟻快要下大雨了,就成群結隊的搬家。

同樣,人有第六感,尤其是女人的第六感很強。

四、

心即理是不是與科學精神相違背?

沒有違背,心即理也強調格物。

對於普通人,心即理不是說可以躺平,相反需要實踐才能獲得真理,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

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後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

只不過,在實踐的時候要注重心的作用,不能別有用心,而要一切憑良心。

高度用心做一件事,就是在修煉良心,然後再用良心去做其他事。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是在一件事上用心過的人。

對於普通人而言,心即理不是說心就是理,有心即有理。

而是說心可以靠近理。

怎麼靠近?如上所說學、問、思、辯、行,這些都是行,也都是知。

心靠近理,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困知勉行,陽明先生自己就是困境中,為了擺脫挫折和困難而求知,從而改變自己。

學知利行,是我們普通人透過學習,領悟到真知和規律,讓自己進化。

生知安行,是聖人的頂級智慧,與天融為一體。

天生就能與天道為一,伏羲作八卦,將天文、人文結合,就是古代聖人智慧的象徵,真正做到天人感應。

五、

如何發揮心即理的妙用?

我們能否在不學習的情況下,真正明白事實真相呢?

一、

躬身入局,面對問題保持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