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2021-08-14由 朝經娛暮史 發表于 林業

皮蠹蟲是怎麼長出來的

引言:漕運,為明朝運糧的命脈所在,由南往北,往來不歇。河海之爭,交鋒於口舌,爭鳴在明代不見硝煙的戰場上。海運,絕不難於登天,為何總遜於河運,失陷在進退維谷之間。本文將從利益集團的視角,深刻剖析明代漕運制度下,已成風霜的史蹟遺痕。

一、朝臣心異暗潮紛湧

1、我派獨尊,彈劾旁門

明朝初年襲承

“河海兼運”

的元朝舊例,而好景漸衰。直至萬曆中期,河運派幾成漕運制度的主流議派,海運言論曇花一現。雖如是,每當海運一事被少數朝臣提及,總引來百口嘲謗。這在《明實錄》中有所記述。

武英殿中書舍人程守訓曾上疏言道:

“請改易漕渠,系高郵府達淮安府廟灣入海,經數百里達山東膠州麻灣入新河,至海倉又經千餘里達天津省,會通之勞而避海運之險。”

工科給事中張問達劾其蠹國殃民。

一家獨大,勢必如潮傾軋。標新立異,大多寡難敵眾。

其根源在於,

人性對風險天生的規避意識。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海水廣袤無際,波濤劇變難測,間或有倭寇劫掠肆虐,機禍雙重。人們寧願偏安一隅、大興土木,亦不願歷經一毫一釐的叵測乖舛。

與其為海上不虞所驚擾,不如著眼於對中原河流的整治改造。

也正是如此根深蒂固的舊念,使河運派屢佔眾議上風。在虯結縱橫的利益蛛網下,“海運”淪為浮木一杆、幽火一豆,在明代朝堂的暗潮濁流之中力排巨浪、步履維艱。

2、認“親”舉人,爵位濫受

《明史·魏忠賢列傳》中有記:

“七年春,復以崔文升為總漕運。文升故侍光宗藥,為東林所攻者也。海內爭望風獻諂,洶洶不及。”

崔文升因以瀉藥侍候光宗,而遭受東林黨的攻訐謗誹。當是時,魏忠賢頗得聖悅,權震眾宦。崔文升故而以重金賄賂魏忠賢,買官進爵,忝居漕運總督之位。

由此可見,明代漕運的舉人制度

不因才略謀略任人,反憑諂媚攀援得爵

,積弊猶甚。正人君子隱匿於小人邪佞之中,不得重用。經天緯地之俊彥卻為奸猾狡祟之徒阻遏,難步青雲。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另在《明史·楊繼盛列傳》內,有相佐證之記載:

“凡文武遷擢,不論可否,但衡金之多寡而畀之。將弁惟賄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惟賄嵩,不得不掊克百姓。”

似此貪賄無藝之象,觸目皆是。以利為先的汙濁風氣,大肆盛行。認親薦人的潛在規則,累及漕運。

官者,布衣之父母也。而今卻成利益集團恣意權弄的傀儡棋子。

為官者,置萬千黎民於滔火萬刃之下,而獨貪眼前的富貴榮華。捨本逐末,令人唏噓。

二、官吏多蠹重利輕責

1、程式冗餘繁瑣,層層壓榨盤剝

《明會典》中有云:

“八年,令糧船損壞,撥附近地方木料辦納。於清江提舉司修造,工部差官一員監督。各衛所仍差撥官軍,蓋立廠房,相兼匠作用工及貼辦物料。”

修船未及,又興廠房。以修船為由,藉機盤剝之事,指不勝屈。

實際上,在明代漕運制度中,從

漕糧裝運、徵收、行船次序、期限管理

等既要專案,到

運送時間、航行裡數

等細枝末節,均有龐雜繁複的要求與文書。而繁冗流程僅為一葉障目的假象,其實質旨在

逐層吞併利益,妄圖以一貫民膏,充一己私慾。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地方官吏其心險惡,盡為利染。本應以百姓福佑為初心,卻殫精竭慮於箇中利益關係的浮華巨網。以巧詐心計,屢鑽漕運制度的空隙。

如貪渴之蠹,蛀蝕深裡。

榨取無度,腐已及骨。

2、逢困不知變通,推諉不決漸多

行漕運以來,艱難險阻,不勝列舉。而地方官吏卻每每處事不決,遇困則躲,逢難則避。

推責於無端之由,未決無果以卸責。

《明史·食貨典》中簡有所敘:

“二十五年,又決曹縣,溢入武城金鄉魚臺單縣,漂溺甚眾。命總理河道都御史,會同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撫按官,議築曹縣等處,不果。”

會談參議,只為面子工程。一旦涉及實操舉措,便一概擱置,不了了之。

更有甚者,罔顧上命,見新河開鑿困難,竟以

“無源水多沙磧”

的無稽之談,派遣科官勘報,擅自停止疏浚挖掘的工程。

此外,《明會典》中載錄道,由三百五十艘遮洋船,每年到林南東店等倉交納。而閘關內河流水淺,船隻難以通行。在以後的交糧日,這百餘艘遮洋船仍在極易擱淺的臨清閘處停泊,修補船縫。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由此史論剖析,為地方官者,

抱令守律,規行矩步。無催則不行,無令則不整。

單憑個人喜惡,任情恣性地處理漕運之宜。

只顧眼前得失,不思千秋大業。

推卸敷衍分內事宜,更將無關自身利益的公共河道安危棄如敝履。

他們割裂了官箴之論,摧折了為官之道,摒棄了百姓訴求。

每唯利是圖,總以易代難。

如一潭死水,難激開創變革的浩蕩波瀾。

三、漕軍財匱夾縫求生

1、借貸成患,欺壓民船

河道水位春盈冬枯,不利漕船順利泊渡,此為

一難

。運糧水路曲折蜿蜒,地勢險峻。遇到逆流之時,還須運軍以人力負重拉縴,此為

二難

。如此繁重艱苦的費力勞碌,卻換來微薄如土的報酬,此為

三難

《圖書編》中有載:

“弘治四年以後,銀有定數,船日加多,官軍每有借貸之患矣。”

入不敷出,立身存命成為漕軍的首要難題。

為繼以為生,漕軍們不惜盤剝百姓,以補錢財之缺。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根據《續文獻通考》中敘述,運軍苦於負貸,不得不在河道乾涸時,守在閘關之處,等候運輸磚鈔的民用船經過,而後使其滯留,大行“

攬頭包攬,巧肆刻削

”之事。屢禁屢破,禁而不止。

漕軍上有官逼,囊空如洗;又受制於嚴律,雪上加霜。在長達數月的運餉途中,幾將神思耗竭、磋磨殆盡。

只得凌壓庶民,撒詐搗虛,

在夾縫中艱難覓得一息生機。

2、役多事繁,律苛罰重

風餐露宿,食不果腹。飢寒交迫,命已懸危。運糧一途,殘酷若斯。

無數漕軍不堪重負,選擇棄船潰逃。

就此現象,《明會典》中有言描述:

“其管運官員,不能撫卹,以致逃故者,從總兵官處治。有詐妄者,罪坐原勘官,仍依原數交糧。”

縱有嚴厲條文檢束,仍有大批運軍似困獸般孤注一擲。他們偷盜糧米,以粗劣沙土填充虧損之處,維持糧米充盈的假象。盜得漕糧後,將其快速折價販賣。如遇無法遮掩的情況,漕軍則膽大潑天地莽力鑿沉船隻,謊稱是急流摧毀了舷木,使得糧餉流失入河,藉此躲過懲處。

似此欺弊之事,已成漕運制度內的陳癬痼疾,屢見不鮮。而漕軍謀生極難,頻踩律法底線,皆為一利字也。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四、微民所冀唯存而已

1、災多情險,毀堤淹城

《明史·食貨典》有記:

“黃河其流,合陜西山西諸水而始大,至河南始散漫泛溢,至山東勢益峻急,沖決無常。”

正德四年,漲漫的洪水悍然沖垮了黃陵岡堤壩,將張家口等處的農田巷陌毀於一旦。

閘關堤壩反覆修築,而天災每歲愈甚,陷入勞民傷財的惡性迴圈。

而河運須舟運至京,所用丁夫,俱為黎民。庶民困苦不堪,卻必受其役。凡有怨言,當受鞭笞。

人心向背,有苦難表。力有不逮,難撼強權。

2、新河屢開,累及舊利

據《明史·食貨典》所載:

“六年命官發丁夫數萬,於昭陽湖東北起汪家口,南抵留城口,改鑿新河,以避黃河衝塞之患。”

而通漕沿岸的商賈百姓,皆仰黃河為生。新河開掘,旨在將既有河道延展向他處,勢必會分散該地原本的農耕與商貿重心。改河一事,從根基上波及了百姓的利益。於是

“抗改”之潮勢如急火,迅速燎燃黎民眾生

豪強參與其中

,四下散播改鑿的弊端。

庶民多地起義

,極力阻撓新開河道。

富商賄買官吏

,欲圖以金定策,延續舊有,抵拒變革。

居無何,

流言四起,民眾多謗。新河開鑿擱淺,漕運難上加難。

明代漕運走上衰敗的原因:官吏多蠹、借貸成患、災多情險

五、總結

朝廷集糧情急,糧需頗巨。漕運一事,

貫穿了明代由盛至衰的百年歲月,

盤根錯節成亙久未寧的政策議題。

朝堂內,政勢風起雲湧,此方勢歿,彼方勢起。而漕運制度卻飄搖難系,總隨煙波,總逐濁流。

地方上,官吏消極怠工,敷衍塞責。視本省若千鈞,棄旁地如鴻毛。各人驅利而行,貪財之風彌天。於是漕軍凌民、豪強肆虐。

而洪水滔滔,不憐人苦,不恤政苛。輕則淹沒農田,重則摧毀城郭。百姓如渺茫孤舟,凋敝窮困,難以為繼。

眾利益階層為己盈利,僅思己需,不顧黔首之存亡,不慮千秋之社稷,克盡橫徵暴斂,屢屢敲骨吸髓。長此以往,勢必大廈將傾、難挽頹局。

一事起,百事俱活。一事廢,萬事難興。正因對海洋及海寇的畏懼,使水戰之備疲軟,使財支一度過費。海運終也似一夜輝煌,凋零於明末的極短史更。

參考文獻

1、《明史·列傳》

2、《明會典》

3、《圖書編》

4、《續文獻通考》

5、《明史·食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