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專訪螞蟻森林低碳倡導專案負責人王小穎:建立個人碳賬戶,主要在於倡導和普及碳減排

2022-12-31由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于 林業

螞蟻森林走多少有能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德尚玉 實習生周鈺北京報道 

隨著國內低碳理念日益深化,居民個人減碳行為關注度不斷提升。多地陸續出臺了包括個人碳賬戶在內的碳普惠措施,眾多企業平臺也推出了個人碳賬戶。

根據螞蟻集團釋出的《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螞蟻森林2021年的使用者透過低碳生活累計產生“綠色能量”2000多萬噸,發起的“綠色能量行動”已有超過500家品牌企業共同參與。

螞蟻森林如何透過個人賬戶激勵個人減碳行為?建立個人碳賬戶是否為了和碳市場對接做準備?近日,螞蟻森林低碳倡導專案負責人王小穎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的專訪,介紹了螞蟻森林在個人碳減排激勵過程中的創新模式,分享了相關實踐經驗。王小穎認為,建立個人碳賬戶的目的不完全是“絕對的碳減排”,也不一定要對接碳市場,主要在於倡導和普及碳減排。

專訪螞蟻森林低碳倡導專案負責人王小穎:建立個人碳賬戶,主要在於倡導和普及碳減排

(螞蟻森林低碳倡導專案負責人王小穎)

個人碳賬戶不一定對接碳市場

《21世紀》:

建立個人碳賬戶是為了和碳市場對接做準備嗎?

王小穎:

碳賬戶、碳賬本、碳普惠這些概念都是在探索以個人行為及個人消費端進行碳排放管理,形成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有益補充。

按照目前的實踐和發展階段來看,建立個人碳賬戶的目的不完全是“絕對的碳減排”,也不一定要對接碳市場,主要在於倡導和普及碳減排,這就意味著,不用很著急地去進行中心化統一管理。

《21世紀》:

螞蟻森林的個人碳賬戶具有賬戶功能和貨幣屬性嗎?

王小穎: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各類個人碳賬戶探索,嚴格上來說,還無法達到人們對“賬戶”這個詞“財產賬戶”長久以來形成的刻板印象,最多算是個對個人低碳行為的量化記錄和積累,但這不是貨幣屬性。包括“綠色能量”在內,目前碳賬戶積分可以兌換權益,共性是既有積累也有消耗,從而形成了進賬和銷賬,所以都叫“賬戶”。

資產是有金融屬性的,既然有金融屬性,它的量化方式、市場認可、政策背景都應該是相對比較完善,並且有廣泛的認可度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標準、可交易的市場和完整的流通環境,就不足以構成一個具有流通屬性的資產。

《21世紀》:

在個人碳賬戶的探索之路上,螞蟻森林目前取得的成效如何?

王小穎:

6年多來,螞蟻森林的6。5億使用者累計產生了超過2600萬噸綠色能量,在社會公眾積累綠色能量後提出申請的情況下,企業捐資種下了超過4億棵樹,參與共建了20多個公益保護地,在“個人堅持低碳生活”與“企業捐資支援生態專案”這兩個互相平行的軌道上,取得的激勵效果是顯性的。我們也希望把幾年的經驗分享出去,所以今年11月,我們在中國節能協會的立項指導下,同30多家單位一起貢獻經驗,編制了名為《基於網際網路平臺的個人碳減排激勵機制管理規範》的團體標準。另外,隱性的成效在於對公眾的習慣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更有價值的。

《21世紀》:

螞蟻森林的個人碳賬戶和其他企業的個人碳賬戶有何不同?

王小穎:

如果我們把個人碳賬戶的階段性價值,定義為倡導公眾參與低碳行動,那所有平臺的行動都是正向疊加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在不涉及交易的基礎上,哪怕是給予同一個行為多重激勵也是可行的。不同平臺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一樣的,即記錄、量化、激勵。

相比之下,螞蟻森林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場景方面,螞蟻森林是支付寶數字化的生活場景+合作品牌的生態場景,相對來說更全面。

第二,在激勵的模式方面,螞蟻森林從上線到現在一直以生態價值作為激勵手段,綠色能量的使用出口持續放在申請由企業捐資去支援生態修復、生態保護、海洋保護這些公益專案上,是一個持續投入的過程,並沒有當作要追求商業閉環的方式來做。

第三,在成長階段方面,螞蟻森林經過6年的積累,已經從個人低碳激勵模式的探索,來到了標準沉澱和對外開放的第二階段。比如,開放支援浙江、寧夏、江西等地的碳普惠平臺建設。在本人授權的情況下,使用者的低碳生活行為既可以在螞蟻森林產生綠色能量,又可以在碳普惠平臺產生碳積分。

《21世紀》:

基於不同的模型、計算和投入,個人碳賬戶會產生重複計算的可能性。你怎麼看待這種重複計算可能造成的一些浪費?

王小穎:

我本人的觀點是,第一個層面,如果不放在交易層面去考量,重複計算沒有問題,因為這是各個平臺在獨立計算碳排量積分並用自身資源投入,是為了運營和服務自己的客戶,即使不用碳減排量做積分也會有其他形式。第二個層面是社會資源的投入,從目前各個平臺的自身投入上來看,我認為沒有造成大的浪費現象。如果資源的投入能夠促進整個社會公眾的認可度和參與度提升,那麼就不算浪費。

讓“綠色能量”在生產和消費兩側發力

《21世紀》:

根據螞蟻集團釋出的《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螞蟻森林2021年使用者透過低碳生活累計產生“綠色能量”2000多萬噸。這些“綠色能量”的資料基礎是什麼?

王小穎:

2000多萬噸是億萬使用者的低碳行為所組成的,每產生一個減碳行為就產生一個能量球,透過能量球即可以在一定程度評價個人的減碳行動。

“綠色能量”的評價模式,一種是定性,只要你做了低碳的事,就可以獲得一定數值的綠色能量獎勵;一種是定量,比如步行,萬步以上和萬步以下,獲得綠色能量的值有所不同。螞蟻森林目前已經探索出60種可以產生“綠色能量”的綠色低碳行為,每個綠色能量值的背後都有“碳減排方法學”的支撐,這是委託了北京綠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等來出具的。

我認為,碳減排方法學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基準線,一個叫專案排放,基本邏輯是前者減後者,具體應用時還要考慮一些因子。碳減排方法學決定了每個場景下,給使用者進行多少“綠色能量”虛擬積分式的獎勵。不是以消費金額論英雄,而是以其背後的低碳貢獻、減排效果來作為科學性的衡量值。

《21世紀》:

螞蟻森林在綠色激勵方面有哪些合作專案?

王小穎:

分為五大方面,一是綠色出行,如公交地鐵,共享單車,新能源體系。螞蟻森林和一汽大眾合作,使用新能源汽車的里程被記錄下來。還與多個頭部的充電樁服務商合作,每完成一次充電,就可以獲得綠色能量。二是減少出行,即線上政務,線上繳納水電煤等。三是減紙減塑、超市購物不用塑膠袋,不要紙質小票。四是高效節能,比如節能家電。五是迴圈利用,比如各種領域的回收。

2021年,我們把以上幾大類場景歸總在了螞蟻集團發起的“綠色能量行動”之下,倡導更多行業企業加入進來,讓“綠色能量”在生產和消費兩側發力,推動綠色低碳成為共識。隨著ESG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企業、行業協會或者標準組織也在積極地探索和嘗試。生產側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綠色理念,轉化成了數億使用者已經比較熟悉的“綠色能量”,也就順勢把行業希望推行的標準,量化成了綠色能量的形式。

《21世紀》:

如何看待個人碳賬戶的“限額懲罰”和“減排獎勵”?

王小穎:

在碳減排行動中的個人貢獻還是要謹慎看待,要認識到個人碳賬戶是階段性的,否則容易造成個人碳賬戶模式設計運營上的投入產出失衡,不利於長期發展。所以,提“限額懲罰”為時過早,但“減排獎勵”目前是切實可行的,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

螞蟻森林堅持公益化運營

《21世紀》:

如何看待當前碳賬戶的商業化運作方式?螞蟻森林今後是否會考慮商業化運作?

王小穎:

是否有顯著的盈利特徵,是判斷商業化的標準。螞蟻森林支援生態修復和保護專案,是基於企業從主業營收中拿出公益資金,進行對生態專案的純捐贈,從資金層面來說是純投入型的。不可否認這幾年企業因此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和好感,也給支付寶帶來了更多的粉絲和使用者。但歸根到底,我們認為螞蟻森林能獲得廣泛認可的關鍵,就是守住了公益底色。

目前,一些碳賬戶的商業化是基於廣告流量邏輯,要形成規模化可能比較難。也有一些碳賬戶,嘗試將碳減排價值貨幣化,但如果達不到使用者的收益預期,也可能會對倡導個人碳減排的根本目標形成反作用。

螞蟻森林始終是以一種公益化的方式運營,符合螞蟻集團“綠色低碳”的ESG戰略方向,企業也能依照大家在綠色低碳方面的“態度表達”和“行為實踐”去捐贈,實實在在去支援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螞蟻森林從一開始就得到了國內眾多有資質、有經驗積累的公益機構的支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夠保證真實的生態效果的執行機制。

《21世紀》:

“網際網路+”在推動個人碳賬戶發展有何作用?

王小穎:

僅僅靠平臺的數字化還不夠,還需要各個行業的數字化。

結合個人碳賬戶的發展,我認為應該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作用。一是理性地看待個人碳賬戶的廣度,對於個人碳減排貢獻的邊界、範圍、類目,要有更多的研究支撐。二是積極地推進個人綠色行為的深度,要能定義更多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低碳行為,這背後需要大量的基礎工作。三是客觀地看待各種模式的融合度,接受各種維度上的嘗試,探索可持續模式,建立公益激勵、商業激勵、政策激勵的衡量效果都可以相容的評價體系。

(實習生馬睿對本文有貢獻)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