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皂莢樹下的清涼

2022-12-29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林業

杧樹是什麼樹

也不知道經過了幾百年的成長才有了村頭的那棵皂莢樹,樹幹粗壯,枝葉茂密。說樹幹粗壯那一點也不誇張,三米多高的樹幹需要四五個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圍。

皂莢樹的樹型像一隻胳膊豎起的手掌向上託舉著一樣,主幹上有五根一摟多粗的枝幹,支幹的形態也和人的五根手指相似,只是橫豎各異。

說來也怪,這棵古老的皂莢樹只開花卻從來不結皂莢,村裡流傳著一個傳說,說皂莢樹以前是結皂莢的,後來不結皂莢是因為皂莢樹下的一座廟被損毀了。有人可能會問,這和皂莢樹結不結皂莢有什麼關係?這就得從皂莢樹生長的地方說起了,皂莢樹所處的位置不光叫村東頭,它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名字,廟場。顧名思義,就是說皂莢樹生長的地方以前有一座廟,究竟是先有廟還是先有樹現已無法考究,或許是因為建了廟才栽種的皂莢樹,或許是有了這棵具有靈性的皂莢樹才在樹下建的廟也未曾可知。

傳說後來廟被大火所毀,從此以後皂莢樹每年只開花不結皂莢。不知傳說是真是假,倒是生活在村裡的我,從小到大從未見過它結皂莢。夏天它為人們遮住炎炎烈日,秋天它把樹葉灑滿一地。

“行人不見樹少時,樹見行人幾番老”,年復一年,世事變遷,古老的皂莢樹像一位老者守護在村東頭,目睹著這裡一代代人們的喜怒哀樂和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化。每當冬天來臨,皂莢樹上的葉子落盡,寒風穿過皂莢樹細密的枝頭髮出陣陣嗚鳴,似乎也在訴說著千百年來它在風雨中歷經的滄桑磨難。

皂莢樹下的廟早已不復存在,而皂莢樹的前面依然有幾個麥場,想必麥場的存在也已相當久遠,從廟場的名字來看,曾經的廟和場應該是一體的。根據附近一些寺廟的傳統,以前的寺廟都有自己的土地,也都會自給自足的種糧食,因此廟場也可能是寺廟堆碾麥子的場地。

從小就聽說這棵古老的皂莢樹是村子的風水樹,聽說皂莢樹哪邊樹枝如果斷掉,它所指的方向就會發生大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那些傳言與一些發生的奇怪事情相吻合。雖然那些斷落樹枝是因颳風所致,但那種巧合又讓有關皂莢樹的傳說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皂莢樹的樹冠很大,到了夏天,茂密的枝葉會遮出很大一片陰涼,皂莢樹又處於村東頭的高處,樹蔭下涼風習習,樹下就成了人們夏天納涼的最好去處。一到麥收季節,村東頭的人家都把成熟的麥子收回來堆放在麥場。“龍口奪食”的季節農民非常辛苦,頂著炎炎烈日起早貪黑地和時間賽跑,還要隨時和突如其來的雷雨搶奪成熟的糧食,家裡有幾個壯勞力還好,如果家裡沒有壯勞力,那隨時都有可能傾盆而下的大雨來臨時那真是能把人累死。尤其是正在碾場時,麥粒已經碾落,大雨來了又來不及起垛、清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家人一年的口糧被雨水沖泡,雨短時還好些,等天晴了把麥子曬曬也是個落場麥(在場裡被雨淋過的麥),可要是遇到一下幾天的雨那就算一年的收成全毀了,等幾天的雨過後,麥粒已經出芽,發黴……

我們把麥收時節也叫收黃天,意思就是麥子熟了,金黃色的一片好似把天也染黃了一樣,收割麥子就好似收黃色的天一樣,也寓意麥子豐收了要抓緊搶收。每年這時,在皂莢樹旁邊麥場裡的人家就有自然的涼篷了,人們在場裡勞作累了走到皂莢樹下,端起晾好的茶水,享受著皂莢樹蔭下的涼風,疲憊已然消去大半。

皂莢樹的根系伸向四面八方,因為樹齡很大的原因,它的很多條根因長年累月的雨水沖刷裸露在地面上,像一條條土灰色的龍爪牢牢地抓住地面,像是在訴說它一直堅守的不易,更像是展示它對腳下土地的深深眷戀!

皂莢樹裸露在外的根系已嚴重影響了它的生長,裸露在外的那些樹根成了孩子們玩耍時的板凳……前多年也有人嘗試對古樹申請保護,但由於村子地處偏僻山區,外界關注少,再者加上農村鄰里之間對於地界劃分的複雜情形,一直也沒能及時保護古老的皂莢樹。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迅速轉變,大部分年輕人都離開了村子,離開了守護村子千百年的皂莢樹。由於年輕人的離開,村裡只剩下一些老弱村民,田地也都退耕還林……麥場也就閒置了,雜草叢生。

而這棵不知道看慣了多少人世間滄桑變化的古老皂莢樹也在風雨中一天天枯朽,從它粗壯、高大的“大拇指”開始腐爛,倒塌,一根接一根枝幹的掉落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它的無奈。當然,也許它已完成了千百年的守護承諾,現在它也應該和村子一同進退。每次回家,站在皂莢樹的殘枝下,偶然發現倒塌的樹幹上生長出細細枝椏,我都非常驚喜,但心裡終究還是有些許遺憾,是啊,再也看不到它枝繁葉茂時的樣子了。

小時候,一到放假,我便和同齡的小夥伴在皂莢樹下玩耍、乘涼,我們經常爬到皂莢樹的“掌心”上玩,有膽大的還會爬到一根平直的枝幹上掏鳥窩……那時候的皂莢樹枝葉繁茂,枝幹挺直,樹下所見之處盡是“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而如今,皂莢樹枝幹已經乾枯,麥場也已長滿荒草。

皂莢樹和皂莢樹下的衰敗,也許又是一個時代的變遷,但在轟轟烈烈的鉅變中再也沒有了皂莢樹的見證,也少了皂莢樹的守護。

【來源:銅川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