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2022-12-28由 阿斗不傻 發表于 林業

法國人飲用什麼茶最多

二戰最慘失敗背後的大戰略。

且看法國人如何算計準了一切,就連德軍進軍步奏都算準了,為何卻活成笑話的。

萬物皆可乳法,是一個長期流行在網路軍迷中的玩笑梗。

這梗的存在,皆因為法國在歐陸爭霸,特別是法國在二戰中的悲催投降而來。

那麼真實的辱法梗追溯根源從何而來,答案是昂撒人的文化傳播啊!

1995年美國著名動畫《辛普森一家》中,出現了一個頗具冒犯性質的“投降派乳酪猴”,意在諷刺法國在二戰中的快速偷襲投降,隨後這風氣就越演越烈,成了今日日常乳法的根源。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日常)

其實吧,法國人是真夠悲催的!

這悲催因果,集大成之作就是二戰中的徹底失敗!

如果說德國是一戰、二戰接連兩次世界大戰的縱火犯,英國是接連兩次的抵抗主力,法國作為長期以來的英國盟友,就是這接連兩次三國殺中,始終如一的配角和犧牲品!

法國也在這漫長的戰亂時段中,陷入無止盡衰弱期,成了德國三次崛起的犧牲品。

第一次,是德意志帝國誕生。

普魯士在俾斯麥帶領下,用普法戰爭,讓拿破崙二世成了世界笑柄,這直接讓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

第二次,是希特勒時代。

第二帝國在希特勒帶領下,用快速閃擊戰,打得法國懵逼,最後快速投降。

第三次,是二戰之後。

德國經濟快速崛起在歐洲一騎絕塵,最後弄得法國尷尬無比。

我是五常啊,你咋滴成了老大?

這接連三次崛起,德國要麼將法國當作墊腳石,要麼將法國當作背景板,用日耳曼人的閃耀,讓驕傲的法蘭西人憋屈。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默克爾和馬克龍)

寫到這裡,我只想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法國作為一個悲劇的詮釋,除了這三次時代變遷之外,最關鍵的因果就是,德軍在二戰中透過遊移閃擊,巧妙的繞開了法國的馬其諾防線。

這場慘烈的失敗。

按唯精神論擁簇的說法是,法國這是見事不妙就投降,戰鬥意志欠缺。

按唯武器論擁簇的說法是,法國這是不通運動戰規律,戰法陳舊落後。

精神意志和軍事理論,決定了成敗。

這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深層次看,不過泛泛而談,幾乎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

這根本要從哪裡找?

當然是大戰略下的小算計!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法國的經驗教訓,依舊值得反思和銘記。

那麼馬其諾防線為何會出現?存在的意義何在?其實跟法國糾結的兩線作戰有關!

具體到二戰,就是一條明線,一條暗線。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明暗)

這條明線,是應對德國威脅的!

當時的法國,有感於一戰時德國“施裡芬計劃”的威脅,認為法國最容易被攻擊的地方,就是北部靠近比利時走廊的區域。

果不其然,在一戰後二戰前,德軍的對法作戰構想,依舊沒有擺脫施裡芬計劃的影響,這就讓法國在二戰之初,就判斷比利時方向,才是德國最有可能的進攻區域。

這也是整個20世紀30年代,比利時不斷呼籲法軍強化這個方向防禦陣線的根源。

可面對比利時的呼籲,法國人其實做得並不多,反而將主要精力,用在了威脅不大的法德邊境之上,在那裡構築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卻刻意忽略了足以致命的東北方向法比邊境。

是法國高層都是傻子嗎?

我從來不認為,能成為國家主導者的人會是傻子!

那麼問題何在?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今日的防線)

答案是二戰前法國博弈的暗線。

這暗線就是持續數百年,一直沒有消停過的英法糾葛和博弈,這才是法國人那一刻最關注的博弈,比關注法德矛盾更多。

英法矛盾,源自曾經持續五百多年的歐洲大陸爭霸史。

這歷史,有長達百年的戰爭,有海洋爭鋒,有殖民地爭鋒,更有文化爭鋒!

從陸地海洋到空中,可謂纏鬥出了天際。

為何英國和法國的矛盾如此深遠,且歷史悠久,答案是英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啊!

自從百年戰爭,徹底失去在歐陸的立足點之後,作為離岸國家的英國,對待歐洲大陸就只有一個策略:那就是製造矛盾,製造衝突,讓歐洲不能出現霸主,讓置身事外的英國,能成為超然歐陸的裁決者。

這點上,今日美國也有樣學樣,用不斷製造矛盾的方式,詮釋了離岸國家的必然選擇:那就是攪動烽煙,讓大陸不得安寧。

於是,英國在看過歐洲地圖後,就將扶持的目光盯上了法國的天然地緣競爭對手德意志地區。

法國是個啥樣的國家,答案是半島國家!

這就讓法國的大戰略擁有了海陸雙重特性,也讓法國時刻面臨兩面權衡的矛盾。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半島國家)

隨後,我們發現了一幕奇景。

海軍上,法國僅次於英國歐洲第二。

陸軍上,法國僅次於德國歐洲第二。

接連兩個第二,是法國實力的詮釋,也是法國的矛盾和弊端,讓法國不能專注。

這就是地理優勢跟國家實力的關係。

英國四面都是海,只要海軍強就夠了,德國上下雖然有海,但作用不大,不如專注地面。

這樣的地緣威脅,讓法國自從紅衣主教黎塞留時代到拿破崙三世時代,都秉持一個戰略:那就是時刻保持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狀態,不讓德意志成為鐵板一塊!

唯有這樣,法國才能專心,專注去西線應對英國挑戰,而沒有後顧之憂。

英國也正因為看見了這一點,才跟後起之秀普魯士成了長期盟友,用英普聯盟方式在法國背後埋釘子,在沙俄正面弄阻遏。

英國和法國各有算計,都曾成功一時。

三十年戰爭之中,借力一場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法國跟英國聯合將德意志地區打成了一片焦土。

英國的想法是啥:遏制削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法國的算盤則是:讓神羅成為過去時,變成四分五裂。

打完收工,英法各取所需,雙贏了!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德意志散裝)

這是法國,英國的第一次聯手。

在完成主要目標之後,法國開始了歐陸爭霸的節奏,成了英國的主要對手,兩國關係也就水火不容了。

這水火不容的背後,關鍵節點就是德意志邦國。可是橫絕一時的拿破崙依舊倒在了反法同盟之下,後續的歷史進入了德意志復興和統一的時代。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拿皇)

普魯士和奧地利為了爭奪德意志主導權,開始了爭奪,最後強勢崛起的普魯士在英國幫扶下成了法國的噩夢。

人口停滯,讓法國在歐陸的優勢漸現頹勢,法國陷入了憋屈的境地!

英國不懷好意,德國何嘗是好對付的,法國應付一邊都難以維繫,只能選擇一頭。

普法戰爭的教訓,也讓法國人心有餘悸!

當時這場戰爭的主戰場,雖然在法德邊境附近,可是決定勝負的色當戰役,卻發生在背靠比利時的國境線。

這條國境線的存在,讓法國軍隊失去了機動性,也讓普魯士總參謀長毛奇看見了機會,執行了一次經典的外線合圍戰。

那麼這一切為何會發生?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色當戰役)

因為法國沒有盟友啊!

普法戰爭的雙方,是普魯士和法國一對一,而不是多國或者多邊聯盟戰爭。

普魯士的輝煌,讓德意志實現了統一,也讓法國雄心勃勃的大國宏圖一去不復返。

這是普法戰爭的故事,也是法國之前的歷史淵源!

那麼這一切跟二戰法國的戰略有什麼關係,答案是當然有!

法國在普法戰爭吸取的教訓就是:我單打獨鬥,打不贏德國,如果非要打就是兩敗俱傷,必須拉人下水,讓法國和德國的交戰,從一對一,變成一對多!

強化德國和法國的防線,就是保護本土。

弱化法國和比利時的防線,是拉人下水。

法國算計的是英國,以及可能的盟友。

這有實力的無奈,也有時局的不允,更有普法戰爭之後的痛定思痛。

由此,才有法國在後續致力於打造反德包圍網的大戰略出現,用盟友的力量,填補自己對戰德國時的硬實力不足。

恰好,德國在統一之後的強勢崛起,也深深衝擊了歐洲的傳統權力格局。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德國崛起)

俾斯麥之後,主政德國的威廉二世,用自己不成熟的外交手腕,讓英國和俄國都患上了恐德症。

一個反德包圍網,應運而生!

德國一看反德包圍網出現,也感受到了法國致力於強化防禦,不主動進攻的意圖。

明白了法國人的算計是啥?那就是,啦不出動出擊,但求穩守!

這也讓一戰時的德軍明白,德法戰場想要速戰速決,完全沒可能。

所以才有了一戰德國的大戰略。

先東後西,快速擊敗俄國,然後孤立法國,直到獲得最後的勝利。

誰曾想,自以為強大的德國,面對遼闊的沙皇俄國,依舊力有不逮。

遲遲不能擊敗俄國的現狀,讓德國在施裡芬出任總參謀長之後,又將進攻的目光盯上了法國。

施裡芬計劃是取道比利時,不顧入侵中立國的後果,繞道進攻法國!

為此,他還曾嘆息地說:如果法國願意主動進攻,德國就不會選擇這樣的戰法。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一戰時局)

誰曾想,法國居然在關鍵時刻上頭了。

一戰開始後,法國頒佈了主動進攻收復阿爾薩斯、洛林的“第17號計劃”。

那一刻的法國,忘記了防禦才是最強的進攻,也忽略了機關槍出現之後,戰術防禦相較於戰術進攻的壓倒性優勢。

用自己的短處,進攻別人的長處。

最後在付出大量的犧牲後,毫無戰果,反而弄的自己損失無盡年輕男性,弄的戰後的法國,人口結構失衡,日漸孱弱!

相較於法國愚蠢的主動進攻,其實德國人也犯了錯誤,這錯誤就是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三個低地國家。

作為長久以來的英國保護國,這三個國家的安全就是英國的禁區,誰要是進攻他們了,就將迎來英國的不死不休,這等於將英國送入法國懷抱!

法國犯錯,主動出擊,損失慘重!

德國犯錯,越境攻擊,英國下水!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一戰的德軍)

主動出擊,是錯的,引誘德國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是對的!

這正反比較之後,一戰後的法國,當然找到了讓英國下水的方法啊,那就是誘惑德國進攻比利時、荷蘭、盧森堡。

除了這戰場上獲得的戰術教訓和戰略經驗之外,一戰法國的損失也讓法國人叫苦!

作為德法鏖戰主戰場的法國東北部,是法國的工業核心區,結果卻在戰爭中被先發制人的德國破壞殆盡,弄的法國心臟之地傷痕累累。

人口損失需要時間恢復,工業損失也需要時間恢復,一場慘勝,讓法國哀鴻遍野,看似勝利國家,其實很慘很慘!

隨後,法國政治精英們紛紛在戰後總結得失,明確了下一次可能戰爭的應對之策!

這策略簡言之就三項!

首先:應對德國的戰爭,必須是多國聯盟的戰爭,不能讓法國一個國家跟德國單打獨鬥,因此擁有盟友,特別是讓英國成為法國盟友至關重要。

其次:下一次戰爭,要竭盡全力讓戰爭發生在國境線以外,特別是東北工業區以外,保護好法國的核心區域。

再次:防禦永遠是最好的進攻,構築防線至關重要,比進攻更重要。

最後:如果事不可為,就不要為了戰爭而戰爭,犧牲太多等於便宜別人人。

這就是一戰之後,法國應對下一次戰爭的打算,聯合盟友,阻敵於國門之外,強化防禦,不要犧牲太多。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一戰教訓)

可是這戰略構築好完成,好實現嗎?答案是很難。

第一條就難以實現,因為孤立主義啊!

英國和美國,作為歐陸和世界島的離岸國家,都有孤立主義的影子。

美國不用說了,英國在一戰之後,因為慘烈的勝利,國內氛圍也非常反戰。

諸如李德·哈特這樣的戰略家都認為:去歐陸打一場戰爭得不償失,不如放棄歐陸責任,不干涉歐陸戰爭。

這一切也跟國內呼聲迭起的反戰聲浪息息相關,民意倒逼之下,如何讓英國心甘情願加入是個難題。

不過法國是幸運的。

民間的聲浪雖然影響了英國的決策層。

但希特勒的橫空出世,還有隨後的咄咄逼人,讓英國政府左右搖擺,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一看英國猶豫不決,法國的大招就來了。

這大招就是暗藏玄機的馬其諾防線。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防線)

一個防線,完美解決了法國所有的戰略訴求。

首先;這條修築在法國和德國漫長邊界上的防線,卻刻意忽略了法比邊境,這將倒逼德國重新啟動進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施裡芬計劃。

因為如果德國堅持正面進攻堅固的馬其諾防線,等於拿德國鐵拳,進攻法國鋼盾。

這是戰術層面的災難,德國也不會願意,所以德國只能選擇施裡芬計劃。

禍水東引就是法國的選擇,用將堅固防線修在法德邊境的方式,放棄法比邊境。雖然拋棄了部分核心工業區的安全,卻也保證了法國能禦敵於國門之外,而且北線鬆軟的土質(低地國家雨水多)也讓修築防線難度更大。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注意實線和虛線)

這就讓英國不得不上鉤。

那麼英國人不知道嗎?

其實英國人知道,1938年春天,歐洲時局風雨欲來的時候,英國人就意識到,法比邊境的防禦空虛,就是一種刻意的引誘,引誘德國將進攻目標轉向這裡,引誘英國必須下場進行干涉。

法國意圖將比利時當作誘餌和戰場,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這也是法軍在法德邊境耗費無數修築防線同時,還專門組建精銳第一,第七野戰集團軍部署在比利時邊境的因果。

英國佬,你們記得要赴約哦!

約會的地點,就是德軍越境比利時之後,英法兩國沿著戴爾河佈置防線。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等待)

如果一切跟法國料想的一樣。

德國在突擊比利時後,比利時將會淪為戰場,英法聯軍,就會憑藉比利時到法德邊境的漫長防線,鎖死德國的行動空間。

當戰場因為互相制衡成了持久戰之後,英國再發揮海軍優勢不斷讓德國放血。

隨後就是一戰故事重演,英法聯軍對峙德軍,英國海軍騷擾出擊,如果後方蘇聯按耐不住發起夾擊,那就更完美了!

而且德軍如果在西線受阻,無法突破馬其諾防線,轉而選擇東進,跟蘇聯對峙,無論輸贏如何,法國都將立於不敗之地。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法軍)

這算計,簡直是立於不敗之地!

從這個角度,再看德國進攻波蘭後,英法聯軍的靜坐戰爭,是不是更懂為什麼了?

那麼這個完美的計劃,有瑕疵嗎?

答案是當然有,而且還有兩個,不過法國都找到了彌補的方式,只是這方式,最後被證明不靠譜。

第一個瑕疵出現在外交博弈領域。

一戰後的歐洲,因為幾大帝國隕落,出現了不少小國,他們廣泛分佈在德國和蘇聯之間。

這就是英法兩國刻意為之,弄的東方防線,一眾小國的出現,即是戰略緩衝也是戰時盟友。

這盟友國家中,對法國最重要的就是波蘭,一個反德又反蘇實力還湊合的國家!

因此戰前,法國對波蘭特別關注。

但是法國修築了馬其諾防線,就意味著他在德國進攻波蘭時,無法選擇主動出擊,提供實質性幫助。

這就讓波蘭不好想了!

因為德國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有選擇進攻方向的權力,如果德國進攻波蘭,法國不會援助,如果德國進攻法國,波蘭真要打德國,估計也要掂量掂量!

這屬於典型的能力和義務不對等,責任和實力不對等,承諾和實際不對等,法國的做派就是口惠而實不至!

希特勒後續進攻波蘭,就是看透了法國的外強中乾,不會援助!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切,當德國進攻波蘭時,法國完全不敢冒險進攻德國,波蘭失敗被滅亡。

那麼法國為何依舊這麼幹?答案是他高估了英國參戰的威力,低估了德軍戰鬥力。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領土變遷)

第二個瑕疵出在軍事領域。

我們都知道德軍最後閃電戰能成,就是在法國設定的防線中找到了突破口,最後一路突突,就這麼完成了戰略迂迴。

這防線突破口,就是阿登——-默茲河——-色當地區!

能成為突破口,是因為哪裡是法國兩大防線的結合部!

那麼這突破口,是法國沒注意到嗎?

其實不是,也是法國故意安排的。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阿登山區)

這從駐紮在哪裡的法軍戰鬥力相對較弱就能看出,這較弱的戰鬥力,讓德國選擇了從這裡突破。

法國的算計是什麼?不過是讓德軍陷入防線之後崎嶇難行的阿登山區啊。

德軍是大兵團作戰的部隊,配置了不少坦克機動力量!

坦克突擊威力巨大,但特別依賴鐵路體系,阿登山區沒鐵路,行動當然受限了!

除了這之外,就算德軍突擊穿越了阿登山區,後方還有一個天險那就是默茲河。

這個地方就是法國設定防線的地方!

如果德軍在這裡跟法軍遭遇了,德軍只會是輕裝急進的先鋒軍。重炮,步兵都很難跟上,能出現在前線的只有坦克師。

按照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坦克師無法獨立作戰,那麼就要等待後方補給就位。

這意味著啥?答案是五六天的部署時間!

有了這五六天部署時間,就能將英法聯軍調集過來,反包圍德軍,讓德軍先鋒遭遇毀滅性打擊。

因此法國才會在色當以南部署了最強的第21軍,這個軍包括裝甲師,機械化師和騎兵師,還有不少重炮和運輸車輛,是法軍快速反應部隊

這就是法國在戰前,對德國行軍方向的誘惑。

讓你打法比邊境,這是算計好的!

讓你打防線空隙,穿越阿登山區,這也是算計好的!

那麼德軍面對法軍算計,一無所知嗎?

其實德軍也知道,德國名將博克在開戰前就說,將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區太蠢了,那是一個明顯的陷阱。

可是希特勒堅持啊,他堅持西線進攻,堅持施裡芬計劃,堅持利用德軍裝甲部隊的優勢,發動機動攻勢。

這是冒險,也是賭博,更是德國孤注一擲的勇氣體現!

穿越英法德500年曆史,再看馬其諾防線,完美的法國陽謀蠢壞疊加

(希特勒的堅持)

這點,也從細節上可以看出!

1939年11月初,預謀進攻法國的希特勒,曾經指著地圖上的阿登山區問:從這裡進攻可行嗎?

面對元首的疑問,德軍總參謀部不敢怠慢,曼斯坦因立馬諮詢專家(古德里安),確認了能透過。

隨後德軍就修訂了原有的作戰計劃,在阿登山區增加了裝甲力量,配合北方的進攻,以求儘快突破戴爾河防線。

最後執行這個計劃的人就是德軍名將:古德里安。

高度自信的法國,自以為萬無一失,步步都算計到了,結果算計卻步步落空。

然後,1940年5月戰爭來了,結果大家都知道,那麼過程大家知道嗎?

我們下一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