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金秋十月,我收穫了特殊的水稻|城市體驗官

2022-11-28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林業

海水稻是什麼技術

體驗官手記:於千萬株稻子中尋找最好的那一株,辛苦卻也浪漫

金秋十月,又到了秋收的季節。在北京六環外,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昌平試驗基地裡,科學家和農學生們正在收割特殊的水稻。

馬小定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副研究員,每年這個時候,他幾乎都常駐在這片試驗田裡。這期《城市體驗官》,我有機會跟著他一起,體驗這場不一樣的秋收。

走近試驗田,能很明顯地感覺到,它跟普通稻田的區別。印象中的稻田,稻子是相對整齊的,而這裡的稻子卻是高矮不一、顏色不同,有些斑駁和雜亂,稻子的生長狀態也有所差異,有些稻穀已經飽滿,稻葉變成了黃褐色,有些還有隱隱的綠色。

馬小定告訴我,水稻樣態參差不齊,主要是因為它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在這片11畝的土地上,種植著“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案所研究的4000份水稻種質資源,這些資源有的來自儲存著50多萬份種質資源的國家作物種質庫,有的來自全國各地科研和育種單位培育的品種,還有一些是從世界各國收集的種質。

而在這裡收穫的稻種,將作為特殊的資源儲存。下一次,它們可能會南下數千裡,被種植在海南溫暖溼潤的土地上,長成後再次收穫,重新種回北京北郊的試驗基地裡。就這樣,一代一代地進行繁衍、選育。

這次跟著科學家們體驗的秋收,並不是像普通農民一樣收收稻子就好,而是要將之前種植的每一份育種材料按類別“回收”,方便下一步的種植和研究。可以看到,每一份育種材料上都有一個“身份牌”,這是在種植之初,科學家為它們編號並加以標識的。

在馬小定的指導下,我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將稻穗剪下,同時寫下標識牌上的編號,一起裝進半透明的紗制袋子中。這些稻穗將經過晾曬、脫粒、整理後,進入下一步的實驗。

別看剪稻穗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但幾輪體驗下來,還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方面,我要頻繁地彎腰剪稻穗,另一方面還要仔細分辨不同的材料,避免收集時有所疏漏。而這樣的辛苦,遠不及科學家們日常的萬分之一。

在昌平試驗基地,從每年5月播種,到10月秋收,科學家們需要長期觀察每一株水稻的長勢,在每一個關鍵節點收集、記錄資料,包括生長速度、株形高矮、對水肥的反應等,最終進行綜合考量。

收穫,只是整個週期中的一小部分。於千萬株稻子中,尋找最好的那一株,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辛苦卻也浪漫。

正如馬小定所言,這是一份困難的工作,在億萬個資源中,發現那些具有優異性狀的材料,透過不斷地選擇和培育,最終才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優良品種。而一個優良品種的出現,會改變很多地方、很多人的生活。

科學家們年復一年地在這裡播種、耕耘、選育。從最初種下兩株用來雜交的種子,到收穫一粒可以向農民推廣的種子,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也許未來,我們也可以在餐桌上品嚐到,從這個基地培育出來的水稻。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