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如何自學中醫,做家人的健康守護者,看看我的學醫之路

2022-11-28由 健康百條真理 發表于 林業

大夫寫半夏一般用什麼

自學中醫的朋友,一般分為這幾類。

第一類是自己或者家人身體不好,遇不到良醫,只能自己學習中醫知識,守護自己或者家人健康。

第二類,喜歡中國文化,更喜歡中醫的朋友也不在少數。

第三類是西醫師,有一部分西醫師在解決不了患者疾病時,會想到中醫的方法,不得不敬佩這類朋友,大醫精誠,沒有中醫不科學的認知的狹隘思想。

還有很多我想不到的原因。

我是第一類,年少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學校飯堂有喜歡吃的就吃得多,沒有喜歡的飯菜就吃泡麵,胃飢一頓飽一頓吃壞了。

吃了很多中藥,吃著見效,不吃就有脹氣不消化。直到我的祖母帶我去勉縣老城區拜訪一位老中醫,老中醫開了7副藥,吃了5付就好了一大半,餘下兩付,飯堂覺得藥味太重不給幫忙煮了,就沒再吃了。

後來我大學就選擇了中醫學專業,學習了專業知識後才知道,那位老先生給藥里加了一味溫脾腎的益智仁。

久病及腎,腎為胃之官,以前的大夫只知道調理脾胃,用的不外乎是厚朴,枳殼,陳皮,半夏,砂仁,黨參,白朮之類的針對脾胃藥。

老大夫經驗還是更多一些,重視了腎和胃的關係,詢問胃脹一年有餘,便從腎上做文章,就這麼給治好了。

如何自學中醫,做家人的健康守護者,看看我的學醫之路

所以我擅長治胃病,就是因為我常常在治療脾胃病的基礎方上加益智仁,補骨脂等溫脾補腎的藥,遇到舌不厚而胃脹的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患者,再結合疏肝理氣,效果就更加快一些。

說到自學中醫,因為我們學起來更得心應手,畢竟我們中國人,閱讀中醫醫學有天生的優勢。西醫學的生理病理解剖等沒有老師教導是很難入門的。

那麼如何自學呢?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建議學中醫教材,有的建議學習《傷寒雜病論》,有的建議學《醫宗金鑑》,有的建議學習先從四小經典開始。

我認為先學教材是完全不可取的。

原因是教材是很多人編寫的,沒有系統性。一本中醫內科學就有十幾個中醫院校參與編寫。

一本方劑學給我們打基礎,到了內科學,婦科學,外科學甚至兒科學竟然用不上了我們的方劑學這本書了,多麼可笑。

舉個例子,就像我們刷某音短影片,你即使刷完了所有宋史,你也不會得知趙匡胤傳給下一任的皇帝是誰。燭光斧影永遠是個謎。

如果你讀的是整本宋史,你會發現,趙匡胤就是要把皇位傳給他弟弟,而不是趙德昭,或者八賢王趙德芳。趙匡胤有意培養趙光義,讓其私下結交權貴,甚至自己的貼身太監成了趙光義的人,他都無所謂。

反觀長子趙德昭,趙匡胤死後,皇后讓太監去找次子趙德芳,而不是找長子。

趙光義敗仗後,他竟然要求趙光義賞賜將士軍官,趙光義讓其登基後在賞賜不遲,他便嚇得要死,直接自殺了。

可見智商情商都不能堪當大任,趙德芳雖然聰明,年紀大小,所以燭光斧影是不存在的事情。

如何自學中醫,做家人的健康守護者,看看我的學醫之路

說回來如何自學中醫

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的處方,在金匱要略上仍然大量使用,說明六經辨證是一個系統的學科。

所以圈內很多前輩讓弟子學習傷寒雜病論是對的,至少它是系統的。

李可老先生也建議學生自學中醫,可以買《光明函授教材》,這套書是一個人主審的。就和清朝的《醫宗金鑑》一樣,都是一個人主審的,他是有框架和系統的。

所以自學中醫,可以選擇《傷寒雜病論》,也可以清代自學《醫宗金鑑》,金元四大家的全書,明朝張景嶽先生的全書,清代陳士鐸先生的全書、黃元御老先的全書等等,一定要看完一家之言,足能成為一代高手。

近代呢,彭子益老先生,張錫純老先生的書,都是從中醫基礎寫到了內外婦兒,比教材好了百倍,亦可選之。

有了章法以後,再看點四小經典,葉天士醫案之類足夠了。

學習傷寒雜病論之前呢

,可以學習楊旭教授講授的《黃帝內經》。非常好,比王宏圖老先生講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網上都有免費的影片,我的一位中醫同道,山西的陳老師整理了楊旭老先生講稿,可見其學習中醫的毅力。

再學習神農本草經

,可以學習一下倪海廈老師的課程,網上也有。

回過頭再學習傷寒雜病論

我認為講的比較好的,首先推薦胡希恕老師的講課影片。

其次是陳慎吾老師的語音(非本人講解)。

下來可以參考李士懋老師的傷寒論影片和郝萬山老師的影片,都是免費的。

然後我本人比較重視脈診,脈診自然首先推薦李士懋老師的脈診。

如何自學中醫,做家人的健康守護者,看看我的學醫之路

脈診診的是病機,病性,病位(我本人的經驗),並非是什麼疾病,病患肌瘤、囊腫幾釐米這樣的膚淺,這樣的活交給機器。我們幹機器幹不了的活。

舌診是不可靠的,溫病派重視舌診。

寒證可見紅舌,如上熱下寒。熱極可見淡舌,如白血病熱伏督脈,舌淡非常。

溫病的衛氣營血和傷寒的六經一樣,都是病位概念,而有太不完整,可做參考。

最後就是跟師了,找一位明白的老師,跟師學習半年左右基本就差不多了。學太久無益,因為你遲早要自己面對病人,要留給自己足夠的思考時間。其次老師我們自己也要生存生活,得工作上班。除非你的老師是一位高人,值得你複製貼上,和朱丹溪一樣,那就跟師三年,定也能成為

一代明醫。

基本就這麼多了,這就是我個人的學習經驗。如果您覺得此文章不錯,請分享給更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