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為了一湖洞庭水清

2022-09-27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林業

對葉水草幾天發芽

【中華環保世紀行】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千年之前,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道盡氣勢磅礴的八百里洞庭。如今,萬里長江依然浩蕩奔湧而來,與洞庭湖交匯相融。

一方洞庭,始終是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近日,記者跟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來到湖南,實地探訪當地水環境保護。因水得名,伴水而興,對湖南而言,守護好一湖洞庭,無疑是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必由之路。

為了一湖洞庭水清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小天鵝在湖面飛翔。新華社發

一把草籽治癒“大湖”

“快看,水鳥正在湖面上築巢呢!”船行益陽大通湖上,湖水清澈透明,叢生的水草柔柔地在水底招搖,恍如“水下森林”,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王力功指引著記者看向湖心的水面,竟有好多隻水鳥就著湖面的水草搭建起了巢穴,“這樣的場景,多年沒有過了。”

大通湖,是洞庭湖區水域面積最大的內陸湖泊,更是維繫南洞庭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和天然屏障,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它為“大湖”。

2015年,一份水質監測報告將大通湖推上了風口浪尖,伴隨著系列約談問責,潛伏在大通湖內的掠奪式養殖模式浮出水面:面積達12。4萬畝的湖泊被118公里的圍網人為地分割成一個個“精養魚塘”,支離破碎,不堪重負。圍網、切割、投肥,使湖體總磷總氮超標,腥味刺鼻,水質淪為劣V類,湖底甚至寸草不生。

治理大湖,迫在眉睫。

于丹,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曾帶領團隊在湖北梁子湖作業22年,種下20萬畝水草,使水體恢復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被益陽市、大通湖區的誠意打動,實地考察後,他開出了“停止清淤,清除圍網,捕撈食草性魚類,種植水草,河湖連通”的藥方。

收回經營權,拆除圍欄,打撈全湖8000多噸養殖魚,鐵腕治汙的“三板斧”下,2018年初,當地政府在於丹團隊的指導下動用數十隻漁船,冒著嚴寒在核心湖區奮戰一個多月,種下了2萬多畝苦草、輪葉黑藻,種子和冬芽重量足有30多萬斤。它們,成為改善和淨化水體的希望。

“草籽比芝麻粒還小,抓一把就是幾百粒,每天一二十萬元往水裡倒,心裡著實沒底。”大通湖區建設交通環保局局長尹波回憶,種水草的日子,天天捏把汗,甚至睡不著覺。

可喜的是,播下的草種在來年春天很快發芽。經過近1年的水草修復,武漢大學2018年12月底的調查顯示,全湖近10萬畝水域重新長出了水草,其中水生植被覆蓋度超過80%的有6萬畝。今年上半年,大通湖的水質基本穩定在Ⅴ類,其中5月為Ⅳ類,小塊區域甚至出現了Ⅲ類水,磷濃度同比明顯下降。

常年追隨於丹教授開展研究,王力功今年又在大通湖邊常住了好幾個月。他告訴記者,伴隨水草的恢復,一些原已消失的蝦蟹、蚌類和螺類等底棲動物在大通湖恢復出現,還發現了野生甲魚的蹤跡,連小天鵝、鴛鴦等候鳥也飛了回來,“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治湖的信心,用三五年或更長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打造出一個湖南的梁子湖來。”

為了一湖洞庭水清

科研人員在洞庭湖的一處觀測點對湖水進行取樣監測。新華社發

生態復綠江豚歸來

君山華龍碼頭,地處長江岳陽段幹流河灘。長江在這裡自南往北繼而又由北向南拐了個“S”形的彎,因為水流變慢、魚蝦成群,這裡成為“水中大熊貓”江豚的“天然食堂”。

駕著小船,穿過茂盛的蘆葦蕩,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君山後湖管理站站長周潔帶著記者來到了碼頭邊的一塊溼地,這裡是管理局設在長江段的唯一監測點——林閣老巡護監測點。剛站上監測點的小木樓遠眺,只見一頭棕色的江豚冒出江面,又很快“躲”入江水中。

“哈哈,巧了,天氣晴朗的時候,這裡有時就能看到江豚。”周潔說。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的江豚一度絕跡。2002年,出於採砂需要,華龍碼頭成為了一個砂石碼頭。2011年,一家混凝土公司租下碼頭,在50畝地大小的區域內出現了四條混凝土生產線、600多平方米辦公區、400多平方米作業區以及4000多平方米的罐車停車區。

終日的機器轟鳴聲中,岸邊綠地消失、砂礫成堆、噪聲隆隆、塵土飛揚,江豚魚禽四散而逃。

轉機出現在2016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修復長江生態環境被擺在了壓倒性位置。華龍碼頭成為長江經濟帶必整治非法碼頭之一。

說拆就拆,2017年3月,君山區出動執法人員1321人次,用15個晝夜全面完成了拆除工作。同時採取回填土方、植播草皮、撒播草籽的方式,完了生態修復綠地面積共33000平方米。

如今,華龍碼頭岸邊的黑麥草隨風飄搖、鬱鬱蔥蔥,這種適合在溼地栽培的優良牧草可以直接供魚類和麋鹿食用。走進碼頭上的林閣老檢測點,透過實時監測系統的大螢幕,附近整個東洞庭湖區躍入眼底:生態修復後的採桑湖,綠意盎然的人工島上豐富的食物吸引著白鷺、斑嘴鴨等鳥兒起起落落;在大西湖中,幾隻蒼鷺正在水中覓食;再看君山後湖的草叢之中,一隻只麋鹿或奔跑或休憩,若隱若現。

周潔告訴記者,他們的監測顯示,2018年洞庭湖越冬水鳥超過24萬餘隻,數量創近10年之最,在林閣老一帶觀察到的江豚大約有12頭,“如今,管理局正在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環境科學院等專家團隊對接,共同建立洞庭湖生態研究站和洞庭湖野外生態環境觀測研究站,把洞庭湖的動植物更好地保護起來。”

重拳拆圍湖平水闊

小船駛入下塞湖,開闊的水面上,一片平坦連綿的沙洲映入記者眼簾,沒有一處建築,也沒有一個人影,只有茂密蔥蘢的草木叢生。泥堤邊的水草中,偶有兩三隻白鷺掠過,頗有些“水灘鷗鷺啄魚歡”的味道……

下塞湖,地處沅江市漉湖蘆葦場陸地與南洞庭湖湘陰縣最北端的水域交匯處,整體地形西高東低,漲水為湖、退水為洲,是重要的溼地生態保護區。

然而,這裡卻曾長期存在著一個令人心塞的“私人”湖——由某私營企業主人工修建的圍堤橫立,長達近兩萬米,圈佔湖洲達2。77萬畝,並在洲上修建建築。堤內堤外,水不相親,完全阻隔,堤外湖水浩浩湯湯,而堤內卻成了養殖的好魚塘。透過湖水漲落和人工控水,矮圍堤壩也成為大規模非法捕魚和盜採砂石的幫兇。

違法圍堤成湖,嚴重影響了河道行洪、生態安全,並引發業主與漁民之間的矛盾。下塞湖矮圍成為洞庭湖的一顆毒瘤。

2015年6月和2016年12月,相關部門組織掘毀了下塞湖矮圍西北段泥堤2200米;2017年5月,矮圍的北閘被炸燬,同年底,漉湖蘆葦場又組織了大型挖機對北閘炸燬後的建築垃圾進行清理。但這些行動僅取得了部分效果,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成因複雜的下塞湖矮圍,亟須動真碰硬,刮骨療毒。

2018年9月12日,湖南省委釋出對下塞湖矮圍問題有關責任人員的處理決定,62名國家公職人員受到嚴肅問責。益陽沅江市漉湖蘆葦場下塞湖內機器轟鳴,130多臺大型機械在矮圍上來回穿梭,最終,下塞湖沅江市範圍內7200米堤壩被全面拆除,實現了內外湖連通,湖洲上的4處建築物也被完全拆除。修建矮圍的企業主被依法刑拘,等待法律的制裁。

十多年未能解決的頑疾,在重拳鐵腕之下,最終徹底得以剷除。

如今,隨著湖南省林科院等單位專家團隊們的努力,下塞湖湖州之上已完成生態修復面積1114。4公頃。下塞湖完全融入洞庭湖,恢復了往日的湖平水闊。

一湖洞庭水清,方能守護好一江水碧。記者注意到,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底,湖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了《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草案)》,洞庭湖監督管理、汙染防治、生態保護與修復、法律責任等都有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規定。

“保衛洞庭”衝鋒號已全面吹響!一個個動人的治湖故事背後,是決心,更是使命。

哺育了三湘兒女的洞庭湖,終將重現千百年來文人騷客吟詠的勝景。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0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