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守護“天然物種基因庫”——巫溪三招嚴守生態紅線

2021-07-31由 勇於闖天涯 發表于 林業

魚鱗坑為什麼能保土保水保肥

守護“天然物種基因庫”——巫溪三招嚴守生態紅線

巫溪縣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宴叢文(前)、劉徵彪(後)在陡峭的崖壁上艱難前行。(本報資料圖片)

巫溪,地處大巴山山脈東段南麓,渝陝鄂三省市交界處,南近長江天險,北臨巴山要隘,古為“巴夔戶牖、秦楚咽喉”。

巫溪全縣以山地為主,立體地貌明顯,最低海拔139。4米,最高海拔2796。8米,是典型的北亞熱帶暖溼季風氣候,孕育了豐富的物種。

據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西南大學調查統計,巫溪尚存4片原始森林,總面積約30萬畝。巫溪擁有寒溫性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等10個植被型別、56個群系;維管植物35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53種;陸生野生動物74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36種。特別是境內的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多種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且含有大量珍稀瀕危物種,被譽為“天然物種基因庫”。

作為我市的森林資源大縣,巫溪全縣有林地面積492。7萬畝、森林面積39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6%,為長江流域涵養水源、遏制水土流失、防止石漠化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平衡功能。

“巫溪將以大寧河為代表的四條長江一級支流沿岸第一條山脊線以內的範圍全部劃入生態紅線範圍。”巫溪林業局局長冉奎林介紹,巫溪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的開發建設活動,確保紅線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

第一招

成立林業生態保護檢察室

打通涉林檢察“最後一公里”

2017年3月至6月,巫溪縣檢察院對2012至2016年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發現,巫溪豐富的林業資源引起了不少違法犯罪分子的覬覦,林業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違法佔用林地、盜伐濫伐林木、盜獵販賣珍貴野生保護動植物等違法犯罪呈易發多發態勢。

“保護綠樹青山成為巫溪縣檢察院的頭等大事。”巫溪縣檢察院檢察長楊德偉說,2017年11月16日,經市檢察院批准,巫溪縣檢察院、縣林業局聯合成立林業生態保護檢察室,這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首個林業生態保護檢察室。

檢察室成立後,主動延伸生態保護觸角,在貓兒背、紅池壩、官山、白果四大國有林場設立林業生態保護檢務聯絡站,聘請了多名聯絡員、資訊員,解決了案件線索發現難、追蹤難、推進難等實際問題。

“檢察陣地前置,打通了涉林檢察‘最後一公里’。”冉奎林告訴重慶日報記者。

2017年7月,縣森林公安局在調查田壩鎮某輸出線路工程專案過程中發現,施工單位某發電有限公司在沒有辦理《使用林地稽核同意書》《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就招標組織實施砍伐集體和個人林木785株,摺合蓄積70餘立方米。

檢察室成立後,立即針對該事件啟動公益訴訟訴前工作程式,向巫溪縣林業局發出檢察建議。在檢察室的監督下,某發電公司繳納了罰金,並就補植補栽工作進行了安排。

一年來,檢察室依法督辦涉林違法犯罪案件查處,對查辦破壞林業資源違法案件依法實施監督,並開展全縣小水電建設、木材加工廠、非法採石採礦的摸排清理工作。透過摸排,向縣森林公安局移送案件線索5件。

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巫溪縣林業局森林公安查辦刑事案件10起,同比上升11。1%,查辦行政案件132件,同比下降9。8%。這“一升一降”,正是檢察室工作成效的有力體現。

第二招

落實495萬畝林地管護責任

森林火災受害率為零

雨後,雲霧散開,沉寂的大山漸漸甦醒,一片蔥蘢青翠。

“雨停了,走囉,幹活去。”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果林場管護站裡,劉徵彪看著門外小溪流水潺潺,攥著一彎鐮刀出了門。

從事護林工作31年,巡山時,劉徵彪要帶上三樣東西:揹包、水壺、鐮刀。揹包掛肩頭,水壺挎腰間,鐮刀攥手心。每天清晨5點,伴著鳥鳴,他就起床,翻山越嶺、觀察火情、勸阻盜採盜伐者……週而復始,幾乎天天如此。

在白果林場,15位護林員守護著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12萬畝林海,以及其中無數的珍禽異獸和珍稀植物,他們用默默守護換來保護區41年無火災,換來滿山蒼翠。

“陰條嶺是長江一級支流大寧河的發源地,屬重點生態區域。幾十年來,幾代林業職工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才確保了一方生態平安,構築起生態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冉奎林介紹,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神農架、湖北大九湖國家級溼地公園、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北堵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重慶五里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組成大神農架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構成秦巴山地區和三峽庫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其實,不僅僅是陰條嶺國家級保護區,巫溪的495萬畝林地均已落實了管護責任,森林火災受害率為零,遠低於0。3‰的控制目標。

第三招

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62700畝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8。3%

初冬時節,大寧河支流後溪河寧廠古鎮段兩側的崖壁上,層林盡染,與後溪河的潺潺流水共同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油畫。

歷史上,寧廠古鎮因“鹽”而興,但周邊生態環境卻因“鹽”而廢。炭火熬鹽不僅耗盡了古鎮周邊的林木,也導致後溪河寧廠古鎮段兩岸,已達中度或重度石漠化。

兩年前,官山林場在此實施了後溪河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在我市首次採用“背土填坑”的造林方式,在後溪河寧廠古鎮段兩岸崖壁上栽植各類苗木,綜合成活率達到95%,當地植被覆蓋率已由此前的不足20%提升至40%左右,石漠化綜合治理初見成效。

然而,想要在“有石無土”的崖壁上種樹談何容易,更何況對寧廠古鎮周邊石漠化的治理不僅要立足於恢復植被,還要充分考慮恢復的植被對景區的美化和成景效應。

“我們在治理措施中考慮了工程地塊的合理區劃、樹種配置的最佳化、栽植土壤的獲取、資金的合理使用等多個方面。”後溪河小流域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技術負責人陳輝介紹,結合當地山高坡陡、土壤貧瘠的實際情況,技術人員將這一區域的造林地塊設計為魚鱗坑整地,苗木栽植採取背土栽植的方法。“魚鱗坑具有保土保水保肥的功能,是目前最適合陡坡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整地方式。背土就是把適合苗木栽植的土壤從其所在地運到魚鱗坑中,然後再栽植苗木。”

只是,要在懸崖峭壁上造出直徑70至80釐米、深度超過35釐米的魚鱗坑,再把所需的土壤運送至懸崖上填進魚鱗坑中,工程難度超乎想象。“只能靠人力。”陳輝介紹,從今年2月份開始,200餘名工人肩挑背扛,將956。7噸土壤、水泥、砂石搬上崖壁。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官山林場在後溪河寧廠古鎮段兩岸的崖壁上人工造林2040畝、栽植苗木191843株。如今,這191843株苗木,不僅有效遏制了寧廠古鎮周邊的石漠化趨勢,更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201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重慶石漠化面積為1343萬畝,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0。9%。巫溪縣林業局副局長劉小泉介紹,2014年至2016年,巫溪縣已完成治理石漠化面積62700畝,2018年完成營造林36。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