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盂蘭盆會用漢語怎麼讀?盂蘭盆會又稱盂蘭盆供是什麼意思?

2021-07-31由 中華網佛學頻道 發表于 林業

盂蘭盆節用漢語怎麼讀

盂蘭盆節的歷史發展

盂蘭盆會又稱“盂蘭盆節”、 “盂蘭盆齋”、“盂蘭盆供”,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的一種超度歷代祖先的佛事。

據《盂蘭盆經》記載,佛陀的弟子目犍連修煉得到六通(三乘之聖者得神妙不測無礙自在之六種智慧,稱六神通,簡稱六通),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用道眼進行觀察,不看則已,一看卻今日犍連大吃一驚,傷心不已。他看到自己的母親墮落在餓鬼道中受煎苦,瘦成—-幅皮包骨的形象。因此,目犍連馬上用缽盛飯,借神通的力量,送給他母親吃。他母親接到缽飯,趕緊用左手遮缽,右手抓飯,誰知飯還沒有送到嘴裡,就在手中化成火炭,根本不能人口。目犍連看到母親遭受如此之苦,而自己雖然具有一定神通,又不能救她,不禁大哭起來,趕緊跑去向佛祖求援,請求佛陀想法救拔自己的母親。佛祖說: “你母親罪業深重,憑你一個人的道力根本無法救助,要使你的母親脫離苦海,必須依靠十方眾僧的道力。”目犍連詢問佛祖,怎樣才能會集十方眾僧來救拔他的母親,佛祖告訴他:“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該在那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用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你母親脫離苦海。”目犍連謝畢佛祖,按佛祖所言在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後來,依靠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果然救其母親脫離苦海,不再生在餓鬼道。於是目犍連又問佛祖,以後佛的弟子是否也可以透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親呢?佛祖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時,佛歡喜日,籌措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過去父母離苦得樂,這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辦法。”佛教徒舉行的盂蘭盆會就是根據這一記載而來。

關於盂蘭盆會的含義, 《佛說盂蘭盆經》的經題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盂蘭是梵語,意思就是倒懸;盆是漢語,指盛供品以為眾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淨《盂蘭盆經贊述》中就說: “名餐香俎在於盆內,奉佛施僧以救倒懸之苦,故名盆也。”唐代宗密的《疏》也雲: “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器。”一種說法認為盂蘭盆三字都是倒懸之意。南朝宋時著名僧人慧琳《一切經音義》就如此認為,該書卷三十四雲: “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烏藍婆,此譯雲:倒懸。”宋愚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雲: “經題者,梵語佛陀烏舍烏藍婆門佐羅素纜,華言: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盂蘭盆會者,即今大宋翻經者言,此皆梵語訛略也。具正應雲“烏藍婆”,孝順義、供義、恩義、倒懸義。盆亦訛略,舊雲:盆佐那。新雲:門佐羅,亦云:·—門佐曩,華言救器。以義迴文,名救倒懸器。實際上,人間大多認為第一種解釋是一種誤解,只有第二種解釋才與原意完全符合,因而是正確的。

《佛說盂蘭盆經》是西晉時期翻譯到中國的,由於盂蘭盆會實質上是一個“孝親會”,因此它一傳到中國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蕭衍首次依據《盂蘭盆經》的儀式,創設盂蘭盆會,大開齋筵,廣修盂蘭盆供,供養十方眾僧。 《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記載,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義淨譯《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說: “《宏明》雲:梁武帝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間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以報祖德。到唐代時,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獻供各種雜物,並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記載此事說: “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與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

不僅如此,唐代的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十分壯觀。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獻盆及種種雜物。宋元時代,盂蘭盆會逐漸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所載,北宋時,盂蘭盆供印賣《尊勝》、 《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經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著名詞人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也說: “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謂之盂蘭盆。”這樣,寺僧就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用紙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斷演變成了一種具有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民間習俗。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陰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進行,時間一般為一天。其主要儀式可分為三個方面:淨壇繞經、上盂蘭盆供、眾僧受食。在這些儀式舉行之前,還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首先在舉行盂蘭盆會前數日要建立三壇:佛壇、普施壇、孤魂壇。將大殿打掃乾淨,準備各種供器。在壇上擺五行桌子,每行一張方桌,四張條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錫缽盂飯,左右四張條桌並列十餘盤果品;第二行中間供盂蘭盆一座,以經彰名,表法殊勝,盂蘭盆內疊放著甘美的熟蔬菜二十四色,兩邊的條桌上仍擺放果品;第三行中間方桌上供一大碗淨水,碗內浸上幾朵鮮花,兩邊的條桌仍然擺放果品;第四行中間方桌供一大瓶荷花,左右兩邊的條桌上依然擺放果品;第五行中間方桌供設香案,左右兩邊的條桌上擱放自恣僧的物品,在桌子的四邊用木柵欄圍住,防此食葷、酒人混入,南北兩旁開小門,供參加盂蘭盆會的僧侶和施主出入,在小門旁各派二人把守,猶今日之門衛,禁止閒人進入。在壇的四周貼上許多寫有“此係清靜供壇,恭迎三寶天神降臨之所,各宣誠敬,凡飲酒契葷者莫入,”在山門上貼“盂蘭盆盛會”的匾額。

早粥後,知客鳴大鐘三下,禪堂用三板止靜,這時所有參加盛會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進入壇內。二行者拿著引路旗,二悅眾鳴引磬,首領執事八人執小旗,到方丈處分成兩班,對面立定,鳴引磬四下,住持出來,不拜,二個引道旗的在小旗前,引磐在和尚前,一侍者執手爐,一侍者捧香碟,隨住持後引道旗人壇,在壇的兩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維那舉贊,眾人唱和。這樣盂蘭盆會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是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繞壇,誦經曰: “目連啟教,世尊宣揚,缽利羅飯利存亡,脫苦往天堂,妙樂無疆,孝行永流芳。南五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如此反覆三遍後,住持接手爐,問訊,侍者雲: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說三遍後,維那持淨水杯,念淨壇偈: “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壇穢垢盡蠲除,加持壇場悉清淨。教有密言謹當持誦。”這時四悅眾在旁邊的四桌旁,合掌高聲同誦,引道旗到大殿臺下,對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隨後,侍者捧著香碟隨行,班首隨後,大眾各執事按著次序而行,從大壇的右邊繞上殿,從佛的右邊繞而下,持咒灑淨一匝,不止步,即誦《佛說盂蘭盆經》。誦此三遍,繞壇誦經即停止,這時前來集會的僧眾依照課誦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從侍者手中接手爐,大眾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詞: “我等同孝志,修行淨土因,懺除三障罪,報答二親恩,存者獲福壽,亡者得超升,同生安養國,度盡眾冤親。”祝詞完畢,僧眾一齊起立,都合掌,維那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拜;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 “南無彌勒菩薩”三拜; “南五十方諸佛”三拜; “南五十方菩薩”三拜; “南無蘭盆啟教大目犍連尊者”三拜。跪拜完畢後,各自退回本處,收衣抽解飲茶用點。

飯茶用點完畢,稍過一會,只聽得三下鳴鐘之聲,僧眾都人壇禮佛三拜,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眾僧齊唱道: “蘭盆會啟,普度門開,恭迎三寶降臨來,一一坐花臺。唯願慈哀,受我妙香齋。南無齋供養菩薩摩訶薩。”如此開始了上盂蘭盆供的儀式。

這樣開始後,經過反覆唸誦,說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跡,並伴隨著各種禮佛跪拜姿式,最後念“以此蘭盆供善根,報答父母劬勞恩,存者福樂壽無疆,亡者離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諸含識,八難三途苦眾生,各各悔過洗瑕疵,盡蒙慈濟出沉淪。”至此, “上盂蘭盆供”儀式即告結束。

最後是“眾僧受食”儀式。上供完畢後,悅眾將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線鞋襪等類)安置在一處。這天齋堂外,鋪設許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師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齋堂的準備工作做好後,就開午梆,鳴大鐘三下,住持搭衣持缽,先到齋堂坐下,大眾搭衣持缽進齋堂坐齊,執事人先將果品分好,用完後,住持說:大眾師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畢後,才嗚雲板。執事人將蘭盆疏菜及供飯,勻人大眾菜內。行堂將飯菜盛好後,大眾舉缽,先念至“當願眾生”,之後馬上改唸“過去父母,七世超升,現在二親,永無病惱,自他饒益存歿霑恩,永離惡道,究竟當樂”。唸完後,住持要求大家行禪定,然後受食。默坐一會後,住持宣佈說:大眾受食。大眾吃完後,維那站起來,將自恣物,如手巾、襪底、線帶之類,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頂禮一拜,然後再同悅眾將自恣物分作兩盤,東西各行,從上至下分給大眾。分完後,維那與悅眾即歸位。結齋完畢後,僧值說: “大眾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缽,或置袖內。”大眾全部起立捧缽,各自照歸本處。整個分會儀式全部結束。

這裡依據的是收載在清釋儀潤《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的《蘭盆儀軌摘要》,其目的是想將奉聖賢與濟餓鬼統一起來。所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濟餓鬼”,就是釋儀潤的兩全之道。在這套儀軌之後,還附有蘭盆會約二十一條,其中有“斯會不拘道俗,皆可人會,唸佛聽經,但不許年少尼女人寺,恐壞名聞故”; “此會佛教,唯供三寶,放內壇不似水陸,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誠敬,不必偽飾富盛,亦不得惜錢物,苟簡太甚,隨人貧富。誠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對這套儀軌,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間仍多以薦亡度鬼為盂蘭盆會的主要行事。

正因如此,在民間的盂蘭盆會儀式就要簡單多了。其程式一般是先立三壇,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一清早,由六人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嗩吶為主的吹奏聲中,開始粉墨登場。最前面的是“導師”,即儀式主持人,手持鈴(鐸),壇上放有如意尺(戒尺);後面五位分別手持大鼓、木魚、引磬、鐺不、鉿子、小手鼓等。首行開始“演淨”,即先淨壇後開壇。對佛壇誦真言如《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經》,再念寫在紅紙上的疏文,求佛菩薩下界來指導。普施壇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讀《心經》和該經後的《三真言》淨壇。孤魂上設有蓮位牌,多少不限,淨壇後行。

“引魂”儀式,讀寫在黃紙上的疏文,引鬼魂人壇。讀疏文後,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最後,由主辦此會的功德主在開會的佈告通知“榜”上用硃筆點一下,開壇即告結束。接著“拜懺”,大多依照《慈悲水懺》中所載儀禮行事。此書分三卷,一般上午讀上卷,下午讀中下兩卷,分三次進行。在這中間還穿插著中午的上供與齋僧。晚上開始“普施”,其活動主要以放一臺焰口為事。最後放河燈、燒法船,燒紙糊的“靈房”,整個活動就在一片火光中結束。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河燈的形狀一般為蓮花辦形,裡面放置紙燈籠,在裡面點上小蠟燈,放人緩緩流動的河水或湖水之中,一時間河中猶似繁星點點,搖曳閃爍,十分生動有趣,給整個法事留下了不盡的思念和遐想。燒法船是為了讓鬼魂依此升人佛國;燒靈房則是趁地獄門開、孤魂遊蕩之際,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僕人、日用品寄送過去。

圖文皆來源於網路,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盂蘭盆節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