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2022-09-16由 錢江晚報 發表于 林業

茶青幾斤一斤茶幹

溫州晚報記者 陳怡/文 張嘯龍 /圖 影片

5月的溫州大羅山,果農林媚媚忙併快樂著,她家的丁岙楊梅透過促早栽培等技術,登上了今年“浙江楊梅第一早”寶座。

沃野織錦繡,如今走進溫州的田間山頭,科技加持的“家鄉味道”成為百姓致富路上的香餑餑。

5年來,搭上農業的“數智快車”和創新技術進山入戶“接地氣”的東風,楊梅、甌柑、茶葉、鐵皮石斛……這些溫州各地尋常可見的山間土貨,實現了特色農業品牌的“破繭成蝶”,催生出一批富民新產業,鋪就了一幅生動的共富鄉村美景。

最高糖度13.6%,可賣120元一斤

住“新房”的楊梅

提早上市,品質“揚眉吐氣”

對於很多溫州人來說,丁岙梅(茶山楊梅)是“吾鄉獨有異鄉無”的家鄉味道,更是夏日最值得期待的本地時令水果。

今年的丁岙梅比往年要來得早一些。露天的楊梅枝頭還是青黃的小果,不過住進“新房”——促早大棚設施的楊梅樹上,紫黑髮亮的楊梅早已俏笑枝頭。最近這幾天,每天早上7點多,茶山新盤農業有限公司楊梅精品園負責人林媚媚就在自家8畝智慧大棚裡忙活開了,工人們將一顆顆圓潤飽滿的楊梅從枝頭摘下,打包發往各地。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園內,記者看到一些果樹上穿戴著特別的“燈管服”。省農業科學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楊梅專家團隊副研究員郭秀珠介紹,這是針對楊梅吸光特性架設的可增強光合作用的補光燈管,可手機控制遠端智慧補光。

“透過大棚設施促早栽培技術和提質增效技術整合應用,今年果園的楊梅掛果率高,品質風味大幅提升,最高糖度達13。6%,透過農產品檢測中心檢測,農藥殘留檢測全部合格,並且實現提早20天上市。”往年賣30元一斤的丁岙梅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價格“水漲船高”,目前售價可達120元一斤。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我爺爺那輩就開始種楊梅了,這些楊梅樹比我的年齡還大。”因為看中溫州市環大羅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的科技支撐專案,以及省、市楊梅研究團隊技術力量,林媚媚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今年1月,她籌集了100多萬元,流轉失管的楊梅園,整改提升成為丁岙梅的農業科技試驗基地。據她估算,今年產量在一萬斤左右。採摘季過後,“鋼筋大棚”將會繼續升級,更加智慧化。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丁岙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史,是溫州地方特色名果,也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浙江省四大楊梅良種之一。但由於土地限制,產業融合鏈條短、種植散戶多、果農老齡化等原因,創新技術推廣難,這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郭秀珠坦言:“我們希望這家基地可以做出成果,起到示範作用,帶動楊梅產業提升和農戶共同致富。”

為振興甌柑、丁岙梅兩大傳統特色農業產業,不久前溫州市還在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授牌成立了溫州甌柑楊梅研究院。楊梅是過時不候的特色“時鮮”,今年技術團隊也會啟動楊梅的儲藏和深加工技術研究,研發楊梅安全保鮮技術和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健康產品,讓傳統的楊梅有了更多可能性

。    

小茶葉,大“錢景”

茶葉採摘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夏秋茶不採。

泰順雅陽鎮林雙春家祖祖輩輩種茶產茶靠山生活。看好茶葉深加工“錢景”,2020年,林雙春在弟弟林須劍的支援下,在泰順註冊成立浙江鴻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合作,深耕茶葉深加工休閒零食領域。

今年5月中旬,林雙春家近87畝的無農藥原生態茶園裡,每天有30餘名採茶工忙著採茶。“去年開始我們就利用夏秋茶生產茶衍生品,4月以來每天收1000-1500斤茶青,目前已經儲備了將近5000多斤茶幹。”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茶院士加盟研發,衍生品迅速“出圈”

林雙春算了一筆賬,一斤3元的收購價,一天採50來斤,農閒在家的採茶女,每天平均收入有150元。因為茶衍生品的生產不分季節,需要大量的茶葉原料,林雙春公司還和周邊茶園簽訂茶葉收購合同,輻射約2千畝茶園。

茶香佐料、茶葉蛋、茶米酥……在公司的展示廳內,記者看到了琳琅滿目的茶衍生品。“我們的產品目前有30餘種,茶鳳爪、茶鴨舌、茶葉花生也已基本研發成功即將投產。端午節快到了,我們還會推出茶香粽子。”企業品牌架構師龔洪濤介紹,茶衍生品並不是想象中加上“茶葉料”那麼簡單,需要不斷地實驗研發、檢測論證,以科研技術為核心,建立茶衍生品的生產企業標準。

只此江南浙裡行|溫州用科技為“家鄉味道”加料,實現特色農產品“破繭成蝶”

▲龔洪濤 攝

林雙春說:“我們的茶衍生品由1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茶所的19名研究員共同幫忙研發,光茶葉蛋每年花費在檢測上的費用就高達幾十萬元。目前企業的主打產品茶葉蛋、茶香佐料正在做檢測報告,申請生產工藝專利。”藉助電商銷售的加持,林雙春家茶衍生品迅速“出圈”。僅他們家的淘寶店鋪平均一天能賣1萬個茶葉蛋,銷售覆蓋全國31個省市,每月銷售額60餘萬元,位居淘寶蛋類銷售排名前三。

這幾天,林雙春還忙著在社群開“食茶源”體驗店。開業後,大家可以線下品嚐各類茶葉加工的休閒零食和預製菜。為不斷延伸產業鏈,做精做強“食茶源”茶葉深加工品牌,提升價值鏈,帶動眾多茶農共富。在政府的支援下,目前當地正規劃建設一個集茶葉深加工研發、生產、銷售、文化展示、旅遊於一體的產業園。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還專門來雅陽調研、升級合作,在今後建成的茶產業園建立研發中心,研發員就能從“走讀”變“常駐”。

▲龔洪濤 攝

新聞+

“面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先天不足,如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決好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問題,事關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市域樣板的大局。”溫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溫州積極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應用,讓技術“長”在土裡,以科技賦能、產業牽引,推動溫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升級。

糧油產業技術團隊圍繞糧食增產,示範應用“水稻疊盤出苗技術”和“1+N”育供秧模式,解決了傳統機插秧出苗不整齊、秧苗不健壯、易爛秧死苗等問題。

在蔬菜產業方面,重點研究推廣越冬設施蔬菜增效技術,特別是在番茄方面,目前已形成年產30萬噸,15億元以上的越冬番茄主導產業群。

在標準化生產方面,溫州開展了優質農牧漁產品“甌越鮮風”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對基地實行全程數字化質量安全管控,逐步形成一批標準化生產、數字化結合、品質化支撐、高效化經營的陽光農場、綠色牧場、生態漁場。

此外,根據溫州主導產業發展需要,還組建糧油、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中藥材和農業綠色發展等八大技術團隊。按照“一個產業、一個團隊、一批科技示範基地”的運作模式,組織開展試驗示範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科技到位率。

未來5年,溫州將透過實施農業“雙強”行動,透過抓專案、抓平臺,突出穩產保供,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每年謀劃建設200億元的產業專案,培育10條超10億元的富民產業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