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2022-09-06由 劇說服化 發表于 林業

菝葜怎麼讀

最近《風起洛陽》正在熱播,大家再一次被唐朝美學驚豔了。《風起洛陽》劇組宣稱準備服裝5000多套,造型飾品5000多套,妥妥的大製作了。大家對宋軼和宋茜的古裝造型也是一片稱讚聲,不過,想要和《長安十二時辰》比肩,還是差一點點。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話說,唐朝女人頭上的風景有多美?

今天以大才子李白的詩開場,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大唐的美人們。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當,

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李白《玉階怨》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才子、佳人,讓多少人都想夢迴那個大唐盛世去。

上一篇文章寫了

折股釵、花鈿釵、花樹釵和步搖

,今天咱們接著講講唐朝美人的“比美神器”,梳篦和瓔珞。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半月式梳篦

再美的首飾最終還是要依附於人身上,再名貴的髮釵若沒有漂亮的髮髻來打底,恐怕也會大打折扣。

唐朝的髮飾精美,種類繁多,離不開各種各樣的髮髻。

典型的髮式有

花髻、高髻、雙鬟望仙髻、倭墮髻、螺髻、寶髻、驚鵠髻、拋家髻

等。有了又美又仙的髮髻打底,其實也不用滿頭珠翠就能凹出好造型。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唐朝女子髮髻上的裝飾常以金銀珠翠為材料,

有帽、簪、釵、梳、等,簪釵形狀多樣,

常見的有鳥形、花形等。唐朝梳篦的經典造型是半月式,顧名思義,因為形狀像半月而得名。宋朝時期半月式梳篦依然流行,只是宋朝

極簡美學

跟大唐的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梳篦造型一般影視劇中唐朝及秦漢造型居多,但是在《甄嬛傳》中也發現了梳篦的影子。這個造型,算是安陵容造型之一了。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瓔珞

瓔珞並不是本土的首飾,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

用珍珠、寶石和金銀貴金屬等串聯製成,以彰顯華貴。

瓔珞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唐朝的項飾大部分以瓔珞為主。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瓔珞造型是還原的出土文物的造型,《風起洛陽》裡邊的女子,幾乎也都佩戴了瓔珞。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花鈿

花鈿既不是唐朝美人的新創,也不是唐朝美人的獨寵,六朝時期的詩歌已經多有提到花鈿的。

花鈿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髮飾,一種是面飾。

作為頭飾的花鈿,經常用來裝飾釵簪,就像之前提到的花鈿釵,花鈿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裝飾梳篦。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作為面飾的花鈿,經常用來貼於眉間,十分嫵媚動人,

《搗練圖》中有一種眉間貼“花鈿”的妝容,其材料一般為金箔、魚鱗片、魚鰓骨、雲母片等,以魚鰾膠等貼上於面部。

有文獻記載的花鈿出現在秦始皇時期。唐末馬縞《中華古今注》載:“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雲鳳虎飛昇。 ”貼五色花子”指的就是貼上“花子”面飾,“花子”即為後來的花鈿。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

三國時開始流行“靨鈿”,這種特定位置的妝飾一直到唐朝還很盛行,南北朝時,南朝興起了“梅花妝”,這是一種形狀特別的花鈿。到了宋代,隨著崇尚淡雅之美風氣的興起,濃豔風格的花鈿逐漸失寵,元代的時候花鈿幾乎就退出飾品的舞臺了。

瓔珞與梳篦,大唐的一半美學都在美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