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2022-09-03由 強駑之極 發表于 林業

燈火闌珊是誰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青玉案

·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首詞,在華美典麗的辭藻下,傳達出了某種深婉纏綿、難以言說的意緒,為後世讀者創造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尤其作者苦苦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到底是誰?那人又經歷了什麼?這要從辛棄疾的經歷說起。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公元1140 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歷城(今濟南),其時此時的濟南已經淪陷在金人之手,如果按照美國國籍的管理辦法來說,辛棄疾的國籍應該是金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公元1154 年,辛棄疾年僅14歲,他孤身一人來到金國首都參加科舉考試。你如果以為他是為了博取功名,你就大錯特錯了。他此行的目的是是來熟悉金國地形的。

公元1157 年,辛棄疾17歲,他再次歸來時已將金國燕山附近地圖摹了出來,為後來抗金反撲做好了準備。

公元1161 年,辛棄疾不滿21歲。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後方民眾“屯聚蜂起”,自發起義,辛棄疾也拉起隊伍加入到耿京的義軍中來,並在其麾下當掌書記。完顏亮南侵失敗後,辛棄疾揣著耿京的書信,代表義軍前往建康晉見宋高宗,奏請朝廷頒發詔書,起用義軍,南北聯手,共同抗擊金軍。奉命返回北方時,驚悉叛徒殺害耿京並降金,遂率五十騎奇襲五萬金軍大營,可見辛棄疾武力值爆表。此次奇襲生擒叛首張安國,並策反上萬士兵,連夜渡江南歸,把張安國帶到臨時陪都建康,並當街遊行示眾,後砍頭,辛棄疾受到朝廷的嘉賞。如此勇武的事蹟,一時轟動京都,人皆為之傳頌,此時成為辛棄疾人生巔峰。洪邁稱他“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辛棄疾南歸之初,張浚北伐兵敗,南宋朝中對金和議聲浪又起。辛棄疾雖然職微言輕,但他胸懷大義,心繫天下,對恢復中原大業充滿信心,不斷上書朝廷進獻謀略。公元1165 年,辛棄疾寫成《美芹十論》。前三篇《審勢》《察情》《觀釁》,暢言逆順之理,消長之勢,技之長短,地之要害,認為北方人民對金兵充滿怨恨,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釁隙可乘,實不足畏。後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提出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習武備戰的具體規劃和策略。公元1170 年,辛棄疾又寫出了《九議》上奏宰相虞允文,除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中的重要論點外,還根據劉項率吳楚子弟北上滅秦的史實,嚴厲駁斥了士大夫間存在的“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中原”的謬論。朱熹由衷地讚歎辛棄疾頗諳曉兵事,並在著作中多處引用了他的論述。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辛棄疾的軍事才幹也曾受到高宗、孝宗的賞識,但他的持久戰主張,卻未能得到朝廷的重視和採納。到頭來,還一再招致反戰派的非議、排擠和彈劾。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乾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青玉案。元夕》大概就寫在這一時期。表達了作者對南宋朝廷既嚮往又疏離的矛盾態度,以及壯志難酬的孤憤與顧影自憐的落寞等複雜情緒。塑造了一個被社會遺棄,既清冷孤傲,又想得到認可的矛盾複雜形象。

從辛棄疾生平來看,他23歲一戰成名,36 歲即成為封疆大吏,可謂功成名就,但他抗敵復國的理想始終得不到統治階級的認同。自身的理想難以得到實現,又得不到朝廷真正的信任和認可,看似無限風光,內心卻孤獨苦悶。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但作者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表達一種悲感或自憐之情。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都在極力描寫上元之夜的璀璨與絢麗,直到最後三句才意味全出,那麼,前面這許多筆墨若說只是用來反襯作者的孤單淒涼,未免有點“大材小用”。一直以來,研究者們都認為詞人對於繁華的上元夜是一種疏離的,甚至是反感的態度,但事實上,前面這些妍麗的詞句一直隱含著作者的嚮往之情和歸屬願望。否則,他筆下的元夕又怎會如此璀璨奪目,如此攝人心魄?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從辛棄疾個人喜好來看,他一生喜愛豪奢富貴,揮金如土,就連免官閒居期間,住宅都極盡豪奢。詞中光豔照人的景色,自然是作者心之所向。“花千樹”“星如雨”“寶馬雕車”“鳳簫”“玉壺”“暗香”……無一字不繁華,無一字不炫目,一字一句都傾注著作者的熱切與嚮往。反觀“那人”,卻只站在燈火寥落的地方遠遠看著。這正像極了詞人的心境: 得不到朝廷主流的認可,雖也身處繁華之地,卻是無比落寞淒涼。他想要被認可,想要被主流社會接納,想要藉此實現自己的理想。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但“那人”終究沒有加入那些盛裝出遊的女子,卻始終是以遺世獨立的形象出現。他希望被接受,卻有自己文人式近乎倔強的傲骨,堅決不肯妥協低頭,更不肯為了融入主流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詞中寫盡了其他女子的豔媚多姿之後忽然筆鋒一轉,引出了不與群芳同列的主人公,只令人覺得一股清氣撲面而來。這不僅是作者的自傷孤獨,也是頗帶了幾分對自身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我欣賞意味。於是既嚮往又疏離,既希望被認可,又甘願遺世獨立。在此基礎上,又不由生出了懷才不遇、顧影自憐的悲感情緒。

因此,這首詞中的“那人”正是作者之自喻,傳達出了作者既嚮往又疏離,大志未竟,顧影自憐的複雜情緒。其中雖然或許有遊戲成分在內,但結合作者經歷以及全詞意境來看,絕非簡單的應和酬答之作,而是飽蘸了作者的濃烈深沉情感的一首詞作。

青玉案元夕: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是誰?

而辛棄疾在此後的二十年基本都是以閒居為主。直到晚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不久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職,但他推辭不就職。直到68歲朝廷再次啟用他,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大呼“殺賊!殺賊!”,帶著悲憤的情緒和赤誠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六十八歲。最終他還是被人遺忘在了“燈火闌珊處”。

(本文參考了趙菲《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主旨探析》及王兆貴《文臣用兵 武將著文》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