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2022-09-02由 蘊鈺科技 發表于 林業

伐木造林什麼意思

植樹綠化是當今環保工作重要的一環。其實,不光現代人,古人也留下了許多關於種樹的故事和趣談。比如說皇帝會給不好好植樹的人定罪,將軍會把不愛護樹木的官兵賜死,官員會經常帶著百姓去植樹,文人則把植樹的成果作成大量詩篇影響後人……現在就來看看,這些花樣的植樹知識都有哪些吧~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植樹皇帝

早在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掌權者就非常重視植樹。據記載,西周皇帝為了推行全民植樹,當時的朝廷特別設立了“林衡”和“山虞”等官職,對植樹造林進行全方位監管。同時,為了讓政策更好地貫徹下去,對消極抵抗的不植樹者,制定了嚴重的懲罰措施:不種樹的,死後不能用樹木做棺材!於是百姓不得不乖乖種樹去了。

一向重視農業生產的漢文帝、漢景帝父子對種樹這事當然也不含糊,他倆曾九次頒佈勸民植樹之詔:“多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雖然聽起來種樹只是為了從大自然獲取生活物資(食物和衣服),但換一個角度想,這何嘗不失為統治者勸民植樹的機智之道。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植樹官員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貶任柳州刺史時,一上任就“手植黃柑二百株”。他本人痴愛柳樹,號召百姓在種好莊稼的同時,還帶領百姓在柳江西岸大面積種植柳樹。當他離任時, 柳州已到處是一片鬱鬱蔥蔥,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作了一首含有很多“柳”字的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說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幹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詩的後兩句說明柳宗元植柳不僅是出於熱愛,也是為了惠福當地的百姓。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植樹武將

一代愛國名將馮玉祥不僅喜歡種樹,還以軍令保護樹木。他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狀: “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駐兵北京期間,馮玉祥親率官兵四處植樹,因此得了 “植樹將軍” 的美稱。駐兵徐州時,馮玉祥作了一首護林詩來警告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如此真性情的詩句,可見“植樹將軍”愛樹、護樹的熱情。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植樹文人

中國古代文人也大力提倡種植樹木,不僅僅由於自然景物常常是他們描寫的物件,更是因為他們大多有著博大的情懷——既關心江山社稷,又關注民生疾苦;不僅追求文化素養,更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很多地方做過官,每到一處,他都要栽花種樹,並留下詩篇。謫居忠州刺史時,他帶領百姓在城內種了很多花木果樹。“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後院,種柳蔭前墀。”一首《春葺新居》描述了他在不同地任職時的植樹經歷,可見他對植樹樂在其中。

植樹在唐代蔚然成風,詩人多愛植樹,多植柳樹,並且還運用筆墨把植樹的成果描繪出來。我們能從李白的“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韓愈的“最是一年春光好,絕勝煙柳滿皇都”、王之渙的“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韋應物的“聊將休假日,種柳西澗濱”等等名句中,領略到當時植樹之廣泛,讓人讚歎不已啊!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這麼大種樹熱情到底從哪兒來?

古人為啥這麼愛種樹?種樹的好處真的有這麼多嗎?如果說今人種樹主要目的是為了今後的生存環境,那麼,古人的生態意識也這麼強嗎?其實,古人種樹主要有這幾種原因。

1。古人確實有很先進的生態理念

世界上最早的生態理念,便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來的。他在《荀子·王制》中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將之稱為“聖王之制也”。這種思想,與鳥獸生長繁育季節不進行狩獵是共通的,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可持續發展觀。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作為生態建設重要內容的植樹造林,在古代也成為許多帝王和名人志士所崇尚的事情。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2。官方一直在倡導

作為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就是植樹造林的身體力行者。傳說黃帝戰勝蚩尤,定居在橋山,因臣民伐樹造屋,樹林幾乎被砍光,遇暴雨山洪致房屋損毀。黃帝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紛紛栽樹種草,幾年後,林草茂密,風調雨順。黃帝手植柏樹稱也被後人稱為祖樹。

到西周時,官方特設山虞、林衡之職管理山林,並規定孟春之月和季夏之月“禁止伐木”,同時宣佈“不種者,無槨”(即不種樹者死後不給棺材),以調動民間植樹的積極性。

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植樹與田法相結合的經濟制度,把種樹提高到和糧食生產同等重要的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對植樹造林也特別重視,曾多次頒旨要求軍民植樹。他登基之初就下詔各地:“令天下廣植。凡民戶有田者,須種桑麻,慄棗各二百株。”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3。樹木總能發揮神奇的功用

“周制有之曰,列樹以表道”,就是用成排的樹來區分道路。當時官方規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樹。《詩經·小雅》中的“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為我們描繪出兩千年前的畫面:一條條道路平坦筆直,路兩旁的行道樹整整齊齊。

這些人工種植的樹木,成為路與非路界限,還能幫助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為行人遮蔽陽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在全國修路,以“馳道於天下”。全國各地車馬大道,均“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人工種植的樹,還可以成為道路里程的標誌。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最神奇的是,《國語》中,還記載了樹木的這樣一個作用,就是預測國運。公元前601年前後,單襄公受周定王委派,向東出使陳國。當他來到這裡時,看到陳國不遵周制,“道無列樹”,路邊雜草叢生,遂預言此國必亡。果然,兩年後陳靈公因在談笑中侮辱夏姬之子夏徵舒,被夏徵舒射死了。

「趣聞」古代人的共同愛好竟然是種樹!

樹,不僅為我們遮陽擋雨,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在中國人精神世界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樹靡陰,獨木不林”“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這些經典的古語、俗語,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透過植樹這一行為總結出來的智慧。作為世界上“最能種”的民族,我們可以說是把種樹的技能發揮到了極致。樹,為我們供給生命的所需,也豐富著我們的心靈家園,更是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