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日常提高 SCI 寫作能力的 12 個小操作……

2022-08-30由 巷小寬 發表于 林業

海洛英文怎麼說

發表一篇 SCI ,可以說是好多初入科研的萌新的終極夢想。但是,俗話說的好,羅馬不是一天修成的,SCI 的完成也遠遠不止是最後寫一篇英文文章那麼簡單。

那麼,如何才能從日常操作中,一點一滴完成寫作之前的資本積累呢?

今天,筆者就把自己總結的一些小經驗分享給大家。

資料整理篇

1. 儲存原始資料:

首先,也是重中之重的是要保證原始資料的完整性。

務必把最原始的資料複製儲存一遍後,再對複製本進行操作。不論是圖片還是表格,千萬要把最原始的留下,畢竟…沒了就是徹底的沒了(保持微笑。 JPG)。

2. 保留中間過程,分開儲存過程和結果:

資料除了要及時、隨時處理並儲存之外,儲存時要把可以用來繪圖的最終結果和中間過程部分資料分開。

比如,筆者一篇文章的資料會分成三個資料夾:一個原始資料、一箇中間過程和一個最終結果。

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混淆;另一方面,如果資料處理方法有所改動也便於溯源。

3. 命名統一,方便查詢:

有序、方便可查的儲存和命名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料儲存原則。

千萬不要想著我記得放在哪個檔案夾了這件事,人的記憶力真的、真的非常不可靠。

可以採用「年月日+內容+版本號」的方式(如:20200322-細胞凋亡流式-1),也可以採用「資料夾內編號+內容+版本號」的方式(如:1-細胞凋亡流式-1),都是比較普適的命名方法,後者短一些,一目瞭然,前者便於追溯資料獲取日期。

日常提高 SCI 寫作能力的 12 個小操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lus

文獻閱讀篇

1. 入 門:

初入科室,最重要的事就是大量的閱讀,初步瞭解研究方向可以從中文入手。但是,想要了解研究現狀,一定要閱讀相關 SCI,可以從綜述開始,會有對自己的研究領域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2. 提 高:

完全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基礎 SCI 文獻不會特別多,要在進入科室前半年儘量多的閱讀,完成最原始的專業方向知識積累。

哪怕 2 天一篇,半年過後就是上百篇,邁過這個門檻之後就會輕鬆很多,只需要每週關注一下有沒有新的相關文獻出現即可。

3. 精 修:

精讀文章,堅持原文閱讀。

閱讀 SCI 文章,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則是,如果是需要精讀的文獻,千萬不要直接複製到翻譯軟體裡閱讀。這樣對個人閱讀能力提升毫無作用,還會降低對關鍵詞的敏感度,非常非常不利於後續的閱讀和寫作。

堅持原文閱讀,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非常吃力,但是隨著對高頻詞彙的熟稔程度增加,閱讀會越來越容易。到最後出現新的文獻,也幾乎能夠無障礙的閱讀。

可以說,這一階段是小白到高手必須經過的艱難修煉階段。

日常提高 SCI 寫作能力的 12 個小操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lus

寫作積累篇

1. 詞句積累:

閱讀文獻時,如果有好的詞句,一定要記得摘錄積累,便於日後寫作時套用。

主要包括:

邏輯連線詞(如:Furthermore/in addition /Besides /Moreover 等);

通用寫作句(如:Former researches have proposed that…等);

對比詞(如:In contrast/ consistent to…等);

一切可能應用到未來寫作中的觀點句;

2. 寫作框架學習:

不同型別的文章,寫作框架可能會略有區別。因此,在閱讀的時候,儘量概括不同型別文章各自的結構特點,便於日後寫作的時候套用。

比如:基礎研究類文章:

總體包括哪幾個大部分(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

每一個大部分中劃分幾段,段落模式是怎樣的(如 5 段,總-分/總-分-總/分-總);

每一段的段內結構又是怎樣(邏輯連線/總-分/分總等)。

3. 區分中、英文章撰寫的不同特徵:

中、英文文章撰寫,從句式上來說具有明顯的區別。在日常閱讀的時候,就要特意留意這種區分,並加以模仿,對日後的 SCI 和標書的寫作都很有好處。

中文句像竹子,可以一節套著一節把一個完整的意思說完句子才結束;

英文文章中,最好不要塑造一個過長的句子來描述同一件事情,而是要把握節奏,長、短交替,保證每一句都包含一個完整的句意。

日常提高 SCI 寫作能力的 12 個小操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lus

素養培養篇

1. 養成訂立目標,檢驗完成的好習慣:

科研是一件長付出、慢回報的事情,很容易讓人覺得過程枯燥,看不到希望。前一天制定後一天的計劃,並且在晚上檢驗完成情況,對於拖延症患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督促辦法。

2. 自己學習,不要過多依賴其他人的傳授:

對於自己的研究內容,沒有人會比你更瞭解,因此,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沒有太多人能夠幫忙解答。

所以,要提前養成自己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多從文獻和經驗貼裡找經驗。

3. 學著做一個邏輯怪:

SCI 文章的邏輯,是重中之重。研究目的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全文都要統一圍繞如何達到/證明研究目的進行,全文的邏輯鏈必須能夠自洽。

對於萌新來說,其中尤其重要的是: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舉個

栗子

「某地 2010 年後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偷竊案發生率下降。」

這句話說明:因為教育水平的提升,所以偷竊率降低了。

這是典型的相關 = 因果錯誤。雖然結論看上去很對,但是這一過程只能說是「相關」,而不是「因果」。

而且與其說是由於教育降低了偷竊率,也許支付寶近十年在當地的推廣,導致紙幣攜帶的降低可能性還更大一些(hahh)。

那麼,要怎麼證明「A 升高導致 B 降低」這一因果呢?

降低 A,B 會隨之升高

補充 A,B 會隨之降低

但這也只能證明間接因果,而非直接因果,也即:不能說明 B 的降低是由於 A 升高所直接導致的,不排除其中具有中間變數和過程可能。

所以,在做結論的時候,哪怕進行了系列證明,大多數文章的結論也僅僅是「可能具有因果關係」。

日常提高 SCI 寫作能力的 12 個小操作……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Plus

綜上,SCI 的撰寫,只能說是科研副本的最後一個 boss。不論是在原始的素材積累階段,還是實驗進行和資料處理階段,都需要每天耐心的努力和付出。

這樣到最後撰稿的時候,小可愛們就會發現,原來完成一篇 SCI 也沒有想象的那樣艱難,祝大家都能早日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