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2022-08-24由 時晃看世界 發表于 林業

三毛死後去哪裡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年輕時候都三毛,嘴角似乎透出一絲笑意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快樂在沙漠蔓延,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在歲月面前,三毛總是喜歡凝重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看到駱駝的時候,就想到了沙漠和跋涉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這也許是被抓怕的,少了一些做作的痕跡

三毛去了撒哈拉,解讀她是否要穿過那片沙漠

在沙漠面前,是否最容易學會一種包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首《橄欖樹》。從小聽這首歌的時候,只覺得這首歌曲調好聽,歌詞也很美,卻不懂什麼意思。 長大以後,除了不懂還增添了很多的疑問:詞作者三毛為什麼要把遠方當故鄉,為什麼要選擇撒哈拉,哪裡才是她的故鄉? 今天我們分析三毛的精神世界,當然離不開她都成長過程。據說,三毛曾經在小學都時候遭到過一名女老師的人格侮辱,導致了十三歲的三毛就輕生過。因此,很多研究三毛的人都覺得她是從小學就有了抑鬱症的傾向。對於這樣的結論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許是因為對三毛的喜愛,多數人都不願接受這樣的結論,也包括我。

準確的說,三毛是在遇到她的戀人荷西之後才煥發青春的。。欣賞她那個時候的發表的文字,裡裡外外都洋溢著對生活的迷戀。她們定居在撒哈拉,寂寞——成為了他們的夥伴;風沙——變成了他們的掌聲。這種詩情畫意也只有三毛可以製造和運用。據說,三毛等了荷西六年,他們一起生活了六年。後來荷西死後,三毛一直不敢面對這個“六”字。再後來,她選擇了荷西死後的第十二個年頭離開,不多不少,又是兩個六年。三毛由最初的不敢面對,到最後的直接面對,到底是什麼給了她勇氣?

我們尋找三毛,也許不是在她的書本里,不是在她歌聲裡,而應該是在撒哈拉。如果我們穿越那片沙漠,會找到三毛嗎?這樣的提問應該不止我一個問過,一定有很多人問過。但有誰給出過答案給出過結果。沒有,從來沒有。撒哈拉風乾了三毛的軀體,卻永遠無法風乾她的靈魂 幾十年前的那個清晨或者黃昏,撒哈拉迎來了一個來自東方的女子,一個身體高挑的女子。她不算漂亮,臉上卻鑲嵌了一雙深邃的大眼睛,一雙要看破紅塵的大眼睛。撒哈拉記住了這個黑頭髮黃面板的地方女子。

三毛有一首詩,仔細琢磨很耐人尋味。詩歌的名字叫《如果有來生》——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中飛揚…… 你看,三毛寫這首詩的時候,似乎已經置身於生命之外,已經跳出了紅塵。如果有來生,甘願離開喧鬧的都市而來到鳥無人煙的撒哈拉。而且是不做人只做樹。這樣的比擬寫法如果出自他人之手,我們也只能認為是一種情感的流露,而從三毛筆下流淌出來,我們真的應該感覺到她要變成植物的認真態度和想問。 三毛完全知道自己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所以她這次要告訴世界:我做一個人,一個女子的時候有些懦弱,而做一棵樹的樣子,我要做到沒有一點沒有悲傷的姿勢。我特別震撼的就是這一句,三毛不僅把死亡一筆帶過,而且還不留一點痕跡。

坐在電腦前寫三毛寫才女,同時還感受到了遙遠的撒哈拉,有幾次不得不從電腦前站起。是什麼讓我如此激動,是什麼讓我一次次的擱筆。其實,我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多年前,在我悄悄的喜歡上三毛的詩歌之後,我就默默的許下過一個誓言:今生第一次寫三毛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在撒哈拉 。現在看來,我食言了。我曾經給自己一個很大膽的設想:單人獨驥闖撒哈拉。夜晚,一頂帳篷裡孤燈如豆,燈下的我感受著撒哈拉的神奇。然後,開始思考三毛。總覺得只有這樣,只有在撒哈拉的風沙裡寫三毛才有意義。才覺得對得起三毛。 也許有一天,我真的要去一次撒哈拉,然後找一塊老樹皮,刻是這樣幾個字:三毛,我來看你!然後用力甩向沙漠,老樹皮被黃沙覆蓋的那一瞬間,我想,三毛便會感知。 我還有一種預感,如果在帳篷裡熟睡,也許會在夢裡見到才女。我要繼續聽她講撒哈拉,聽她講荷西,聽她給我讀詩歌……有人對三毛的死有兩種猜測:一種是抑鬱症,因為三毛曾經用兩次自殺的經歷。一次是在十三歲,一次是在二十六歲。另一種是受不了荷西的離世,所以要追隨。其實,兩種理由都有道理,都有成為三毛最後選擇輕生的可能。但是,我覺得應該給這個才女一個更詩意的理由:三毛屬於撒哈拉,那裡才是她的歸宿,那裡才是她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