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2022-08-23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林業

墓地綠化樹苗有哪幾種

對於中國人來說

樹象徵著許多崇高而美好的事物

我們將離別寄於柳枝

將思念寄於梧桐

將濃濃的鄉情寄於夢中桑梓

我們將醫學比作杏林

將教育比作樹人

將學校裡的孩子比作“滿園桃李”

當然,自家的孩子

永遠都是一塊“榆木疙瘩”

……

今天植樹節

我們來聊聊中國人的植樹故事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清·惲壽平《仿古山水冊》

歷代王朝的植樹競賽

早在神話時期

中國人就對植樹事業一往情深

黃帝“播百穀草木”

早早地將一棵小樹苗

深植在中華文明的DNA裡

到了先秦時代

改革家管仲率先在齊國放出大招

公開選拔植樹專家

福利待遇簡單粗暴

一句話:獎勵黃金+加官進爵

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管子》

此後,歷代王朝

彷彿開啟了一場跨時空植樹競賽

從秦漢到明清紛紛內卷

就連一言不合就焚書的秦始皇

都對“種樹書”網開一面

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史記》

秦朝修建馳道,道旁種植青松

從燕齊至吳楚綿延千里

隋朝對此表示不服

於是沿著新修的大運河種植柳樹

從洛陽到揚州“樹蔭相交”

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樹以青松。——《漢書》

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蔭一千三百里。——白居易

秦朝為抵禦匈奴

在西北“樹榆為塞”建造軍事防禦林

漢朝表示太小家子氣

轉身便“廣長榆,開朔方”

直接建成一道“綠色長城”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榆林鎮北臺。圖/榆林日報

為了調動民間植樹積極性

漢文帝主動將農業稅減半

宋太祖則表示

減稅還不夠,政府服務也要到位

於是建立了官員獎懲機制

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漢書》

百姓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只納舊租。令、佐能勸課種植,加一階。——《宋會要輯稿》

農民出身的明太祖坐不住了

“種樹還得看我老朱家”

於是號召南京市民植樹造林

乾隆對此微微一笑

隨手寫了一篇“詩體論文”專業碾壓

堤柳以護堤,宜內不宜外;內則盤根結,御浪堤弗敗……——乾隆《堤柳》

這場植樹競賽

甚至還吸引了遊牧民族政權加入

前秦在長安至諸州路上種槐栽柳

西魏則與前秦暗中較勁

“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

自長安至於諸州,皆夾路樹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晉書·苻堅傳》

這些大神,都愛植樹

帝王們開展植樹競賽

歷朝歷代的大神自然也不會閒著

在中國歷史上

無論正派反派,無論賢愚美醜

大概沒有人不愛種樹

資深“三國迷”大概都會記得

諸葛亮寫給後主的那封遺囑

“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一片樸實的桑林,道盡一代名相本色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武侯墓。圖/勉縣政府官網

三國時代與華佗並稱的神醫董奉

行醫濟世從不收費

而是要求病人栽種杏樹

小病栽一株,大病栽五株

從此醫學界就有了個雅稱——杏林

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神仙傳》

杏樹象徵仁心,桃李則象徵浪漫

顏值界的天花板——潘岳(即潘安)

明明能靠臉和才華吃飯

卻偏偏痴迷於栽桃種李

被廣大迷妹譽為“河陽一縣花”

潘岳為河陽令,種桃李花,人號曰“河陽一縣花”。——白居易《白氏六帖》

自古名將似乎都愛柳樹

比如左宗棠、桓溫,再比如陶侃

陶侃曾在武昌帶領官民廣植柳樹

此外,他還有一個曾孫

姓陶名淵明,自號五柳先生

陶淵明的隔代迷弟——杜甫

同樣是個植樹小能手

成都草堂一建成,杜甫就觸發了

“百分百空手種果樹”技能

到處向朋友討借樹苗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問綠李與黃梅。——杜甫《詣徐卿覓果栽》

不過若論專家級植樹達人

還得首推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他的植樹生涯不僅是一句順口溜

還包括植樹理論研究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作為全能型天賦選手

蘇軾在植樹界自然也不會缺席

平時在家研究美食

關鍵時刻大手一揮

就創造了西湖上那一排蘇堤垂柳

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宋史》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清·董邦達《蘇堤春曉》

植樹中的生命沉思

早在管仲的時代

人們就堅信“草木殖成,國之富也”

但對中國人來說

植樹在環保與致富之外

還意味著豐富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沉思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明·仇英《桃源圖卷》

東晉名將桓溫

出征時看到昔年所種柳樹,不禁感嘆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於是,樹的生命與人的生命

在那個亂世詩意地聯結了起來

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世說新語》

浪蕩不羈如李白

在看似狂放的內心深處也藏著一棵樹

那是他親手栽種的桃樹

每當想起它

就會想起闊別多年的子女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李白《寄東魯二稚子》

而對於蘇軾來說

同樣有一棵樹令他永遠無法忘懷

那是自己的恩師與知己歐陽修

在揚州平山堂栽種的一株柳樹

百姓都稱它為“歐公柳”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平山堂。圖/揚州日報

歐陽修逝世後

蘇軾第三次來到揚州平山堂

看著柳樹的茂密枝條

想起恩師的音容笑貌

彷彿再度回到了年少氣盛的時光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蘇軾《西江月·平山堂》

親情與友情之外

一棵樹還可以是一段愛情的憑證

歸有光紀念亡妻的那株枇杷樹

永遠都不會凋落

就像那段平凡而樸實的愛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這些深刻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沉思

為中國人的植樹活動

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義

使得我們每植一棵樹

都能獲得生命的感悟與內心的滿足

許多年後

當我們在曾經植樹的地方悠然漫步

驀然聞到陣陣樹香

我們一定會感嘆

那植樹的半天時間花得多麼值得

中國人的種樹精神,早已刻在了DNA裡

明·傅山、傅眉《山水花卉冊》

參考資料:

鄭輝:中國古代林業政策和管理研究

劉彥威:中國古代的護林和造林

馬軍山:中國古代城市綠化概況及手法初探

文字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