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人消暑有妙招

2022-08-19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林業

幾種快速解暑的方法

本文轉自:長春日報

盛夏時節,烈日炎炎,暑熱難耐,現代人想盡各種方法避暑納涼,而在科技遠沒有今天發達的古代,人們會採用哪些方法消暑呢?其實,我國古人發明了很多消暑妙招,而且歷朝歷代不斷創新,甚至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消暑文化”。

紙扇輕搖風自來

手搖扇子來納涼,這是古人最常見的消夏方式和習俗。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納涼用的扇子,後世一直沿用不衰。扇子材質較多,有葦扇、蒲扇、紙扇、帛扇、絹扇、羽扇,款式有直柄扇、摺扇,還有富貴人家、宮廷中使用的超大號人工搖扇等等。不管材質、樣式如何變化,扇子的功能始終沒有變:“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白居易《白羽扇》)正因為如此,古籍中常把扇子親切地稱為“搖風”“涼友”。值得一提的是,漢代時,人們製造出一種“納涼神器”——“葉輪撥風”。《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這種“神器”的威力堪比現代的電風扇。

更圍高屋搭涼棚

搭涼棚,掛竹簾,糊冷布,都是古代比較普遍的納涼方式。據《北京風俗雜詠》記載,舊時入夏後,宮廷和富貴人家都要在庭院、宮殿上,用布或葦蓆搭成涼棚,用於遮陽、納涼。“綠槐蔭院柳綿空,官宅民宅約略同。盡揭疏欞糊冷布,更圍高屋搭涼棚。”盛夏時節,三五知己坐於涼棚之下,高談闊論,吃瓜飲茶,好不愜意!

冰塊冰食散清涼

現代人有冰箱、冰櫃,想啥時候吃冰都能吃到,古代雖然做不到,但古人也會用自己的方式造冰、儲冰。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冬季儲冰夏季用,《詩經》中就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記載,意即夏曆十二月鑿取冰塊,正月將冰塊藏入冰窖。當然,那時夏季能用冰塊降溫解暑的恐怕非富即貴,普通百姓是用不起的。周代的宮廷中,甚至還設有“凌人”一職,專門掌管儲冰工作。唐宋時期均有皇帝舉行宮廷冷宴和賜冰給大臣的記載,明清兩代幾成定製,明代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的記載,清代有“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的記載。可見,明清兩代,“發冰票”“賜冰塊”成了一種“待遇”。

古代沒有冰淇淋,但別出心裁地製作出類似冰淇淋的消夏冷飲——“冰食”,且上市銷售。《唐摭言》中有“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的記載。宋代出現的“冰酪”,是一種果汁、牛奶、藥菊、冰塊混合後形成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賦詩讚頌曰:“帝城六月日傍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到了清代,冷飲更為豐富,《燕京歲時記》記載:“那時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均以冰鎮之。”

簷上飛流墜如雨

古時候,皇宮內院和民間富貴人家還採用一種氣勢磅礴的納涼祛暑方法——人造瀑布。用翻水車把涼水提到屋頂的儲水池中,再讓水沿房簷四周流下,形成人造瀑布,藉以降溫解暑。“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張仲素《雜曲歌辭·宮中樂》)《唐語林》中提及:“宅弟有一雨亭,簷上飛流四注,當夏處之,凜若高秋。”宋代的《武林舊事》中也有“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的記載。後來,人們為了節省水,又發明了一種“迴圈瀑布”,藉助風力,透過器具,將瀑布流下的水提到高處,再形成新的瀑布,其中大概蘊含著古人最初的環保理念吧!

攜杖來追柳外涼

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喜歡到野外的樹蔭下、荷塘旁等風景絕佳、車馬絕跡之處乘涼消暑。詩人楊萬里寫有《夏夜追涼》一詩,描述的便是這樣的場景:“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陸游的《納涼》詩(一說作者為秦觀)與此詩異曲同工:“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朗星稀,船笛悠揚,微風拂面,荷香入髓,令人神清氣爽。沐浴清風,閒步乘涼,這可能是古人最天然、環保、省錢、省力的一種消暑方式了吧。

浮瓜沉李解暑煩

赤日炎炎,吃些清熱解暑的食物,也是古人的消夏方式之一。西瓜、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都是深受古人喜愛的消暑食物。《膳夫錄》中記載:“汴中節食,伏日綠荷包子。”西瓜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用,從宋代開始,盛夏吃西瓜便成為大眾熟知的一種消暑方式:“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方回《秋大熱上七里灘》)荷具有清暑利溼、生津止渴等作用,所以,古人賞荷之餘,也用荷製成美食來消暑,開發出“荷水”“蓮子羹”“荷葉茶”“蓮子飲”等一系列“荷族涼食”。古人在食用解暑瓜果前,往往還要“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吃起來更添清涼。

一枕清涼入夢來

用睡瓷枕的方式來納涼,這種消暑方式就有些精緻的味道了。隋唐時期,社會上流行以瓷為枕。盛夏時節,睡這種瓷枕自然涼氣叢生。明清兩代,瓷枕更是大行其道,乾隆皇帝曾作詩詠此樂事:“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遁入山寺靜心田

俗語云:“心靜自然涼”。讓自己的內心沉靜下來,胸中的暑氣自然消退不少。古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每到盛夏,總有一些人呼朋引伴,到深山古寺中游玩小住。那裡遠離喧囂鬧市,茂林修竹,鳥鳴陣陣,花香縷縷,身處其中,有一種“渾然忘機”的感覺。宋代詩人梅堯臣在《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中就曾記錄道:“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