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2022-08-14由 昭烈名臣 發表于 林業

隋朝的遼東是哪裡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所謂大國戰略,就是要保障自己周邊的安全,而且是要未雨綢繆的保障自己的周邊安全,這樣的國家才能叫做大國。

一個四處受敵的國家,是不可能稱為大國的,戰國時代的韓國就是典型的例子,四戰之地,不管國君如何勵精圖治,也不可能成為大國。

秦國更是奉行這條原則,一定要肅清周邊,才能安心發展,為此秦昭襄王時代的宣太后(電視劇裡的羋月),不惜用色相相誘,和義渠王生下孩子,並最終誘殺了義渠王,徹底平定了秦國西部的邊患,秦國得以專心向東發展,秦人不再擔心自己的領土被進攻。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秦國消滅六國之後,那更是秉承一種大國心態和策略,全力保障自己周邊安全,分別向南消滅百越,統一了包括越南在內的廣大嶺南地區。

向北則是讓蒙恬率領大軍,北卻匈奴,設定九原郡,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連線和修築長城,作為防禦北方邊患的永備工事。

這些都是一個大國所要考慮的,必須要肅清周邊,保障自己內部的安全,讓自己的人民沒有被侵略的風險,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做過這樣的事情,唯一的遺憾就是宋太祖做的實在有點差勁。

而中國的東北方向,一直都是歷代王朝關注的重點區域,這裡進可攻退可守,凡是大王朝都是鐵了心要平定這一塊,今天昭烈君就大家看一看隋唐時期,兩代王朝是如何平定朝鮮地區的。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01)早期記錄

朝鮮這個地方,很早就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中國最早的文獻《山海經》就記載:

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說明早期的華夏文明,已經到達這片區域,並且有著明確的記錄,《尚書》裡面也記載:

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武王因其朝問《洪範》

這段話清楚無誤的記載了,武王伐紂之後,商朝的箕子不願意投降周朝,於是到了朝鮮,周天子本著寬大的原則,就冊封了箕子為諸侯國,也就是說,在周代朝鮮這個地方就已經是我們的一個諸侯國了。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只不過是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紛紛擾擾,朝鮮地處偏僻,沒有參與到逐鹿中原的各種爭鬥中去,所以對於這個諸侯國記錄很少。

《漢書》裡記載了箕子在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並制定了“犯禁八條”,由於後世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在朝鮮半島的廣泛傳播,箕子長期受到朝鮮半島的崇拜,朝鮮早期的歷史就表明這片土地從來都是跟華夏大地有著緊密的關係。

到了西漢初期,因為楚漢相爭無暇顧及朝鮮,朝鮮遂與西漢交惡,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派遣派楊僕、荀彘進攻朝鮮,朝鮮王右渠被殺,都城王險城被漢軍攻克,衛滿朝鮮滅亡,漢朝在這裡設定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是為漢四郡。

此後朝鮮一直都屬於大漢領土,但隨著漢末的農民起義,之後便是長達幾百年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中原王朝自顧不暇,朝鮮也就少有記載,這種幾百年的混亂局面,終於到了隋朝,中華大地再次實現統一,一個強大的王朝就此建立。

當華夏大地再次崛起一個強大王朝的時候,抬頭看看自己的故地朝鮮,早已是換了人間,當時的朝鮮是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鼎立,“海東三國”的說法就此產生。

當時“海東三國”均向隋稱臣,但高句麗勢力過於龐大,佔據了遼東地區,這中原王朝可忍不了,既然講道理以德服人不行,那就打到你服為止,於是轟轟烈烈的隋煬帝遠征高麗的戰爭開始了。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02)秦始皇第二的隋煬帝

說起來隋煬帝,那簡直就是秦始皇第二,乾的都是統一華夏的大功業,最終卻被人說成是暴君,而且目的和手段幾乎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中華千秋萬代造福的事業。

當年統一全國,滅陳國之戰,隋煬帝是總指揮,並長期駐紮在揚州,這也為日後的悲劇埋下了隱患,他跟秦始皇一樣,也是一個不滿足,心裡想著更宏大目標的人。

修建京杭大運河,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很明顯這條大運河直接開創了唐朝盛事,更是為此後總過南北經濟大連通,奠定了物質基礎,但這件事卻一直別人詬病說成是隋煬帝純粹是為了個人取樂。

跟秦始皇一樣的是,隋煬帝的眼光同樣放的長遠,他的目標同樣是替帝國肅清邊患,而當時最大的邊患就是佔據著遼東地區的高句麗,於是征伐遼東跟當年北拒匈奴一樣,都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需要做的事情。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徵調士卒一百一十三萬餘,陸軍集中於涿郡(今北京),水軍集中於東萊(今山東萊州)。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歷來大軍出征後勤保障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隋煬帝另徵發民夫二百萬,以運送衣甲、糧食等。

但高句麗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不與隋軍主力決戰,隋朝軍隊一度到達平壤附近,但最終還是慘敗而歸,三十萬五千隋朝陸軍渡遼攻高句麗,也遭到慘敗,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也丟失殆盡。

第一次遠征以失敗告終,原因有很多,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講,勝敗乃兵家常事,小國往往依託地形氣候等優勢,能夠擊敗大國也是常有的事情,徵遼失敗也不能全部歸罪於隋煬帝一個人。

作為帝國外部環境,作為有理想有追求的帝王,隋煬帝是不允許帝國外部有如此巨大的邊患的,於是在大業九年(613年),在充分吸取了第一次戰敗的教訓上,隋朝第二次進攻高句麗。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正當雙方相持不下時,這是真正的國運之戰,禍起蕭牆堅固的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作為帝國高階官員的禮部尚書楊玄感起兵叛隋,關鍵時刻隋煬帝只能倉促撤軍,處理叛軍事宜。

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第三次進攻高句麗,這個時候帝國內部已經狼煙四起了,但隋煬帝堅持徵遼,為的就是要保持邊境的安定,最終高句麗遣使請降,隋煬帝楊廣三次徵遼,算是劃上了句號,但此時的隋帝國已經是千瘡百孔,很快滅亡。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03)唐太宗親征高麗

遠征高句麗,是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跟秦始皇一樣,隋朝速亡肯定有他的原因,但是遠征高句麗這個戰略是肯定沒錯的,一個大國怎麼可能坐視自己的周邊有邊患而不管呢。

很快楊廣的表弟李淵取而代之做了皇帝,天下經過多年征伐,進入了李唐王朝的天下,曾經請降的高句麗又不老實了,毫無疑問,哪怕是有隋朝覆滅的先例,中原王朝為了保境安民,只要有實力,肯定不能坐視不管。

貞觀年間,唐朝攻滅東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打敗薛延陀國、吐蕃,四夷臣服,這個時候李世民抬頭一看,怎麼還有個小兄弟在哪裡叫囂,這種喜歡叫囂的傳統在那個地方似乎一直延續至今。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高句麗不但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

李世民天可汗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高句麗與百濟聯兵,進攻新羅,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的關係,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

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叔能忍嬸兒也不能忍呀,於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

又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兩路大軍齊發,教訓不聽話的高句麗同時也算是為隋煬帝報仇,讓他們知道一下中原王朝的厲害。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最終戰果豐厚,攻克十座城,佔領了遼東大片土地。之前,遼東被高句麗佔據了二百餘年,而且遼東是高句麗的戰略要地及重要經濟支撐點。

自此,唐朝在遼東地區打入了一個厚重的楔子,為以後對高句麗的軍事征伐建立起了牢固的前哨陣地,此後唐太宗又多次對高句麗進行打擊。

唐朝對高句麗連續不斷的發動軍事進攻,不斷瓦解著高句麗的基礎,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二月,薛仁貴率三千人大破高句麗軍,殺獲一萬多人,攻佔扶余城(今遼寧四平),扶余川中40餘城都望風歸降。

唐軍最終推進至平壤城下,包圍平壤一個多月,九月,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持白幡投降於唐軍,高句麗從此滅亡。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

在唐朝的不斷打擊下,高句麗終於徹底滅亡,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人以鎮撫之。

唐滅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一直接管理,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

南部的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並且對唐朝稱臣,俯首帖耳安定邊疆,這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

隋唐兩代不斷攻打高句麗,為的就是保境安民,只有平定了邊患這才叫大國,秦皇漢武唐太宗,都是大國的典範,在他們的治下,四周臣服,外無強敵之擾,泱泱大國當如是也。

跨過鴨綠江:從內河到界河,隋唐兩代遠征高麗,盛世方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