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2022-08-06由 37度暖爸 發表于 林業

有幾隻鉛筆長 幾隻寬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文/37度暖爸

說起討好這一人格特質,估計多數人都不太喜歡,因為討好者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沒有哪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討好者,但是偏偏在養育中,不知不覺把孩子塑造成了討好者。這篇內容,暖爸想和你聊聊關於討好的孩子,父母能幫他們做些什麼,來修正孩子的討好。

友情提示:為保護當事人,隱去所有個人資訊且案例經過加工,請勿對號入座!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睿睿爸的憤怒

睿睿爸在班級群發飆了:“孩子上學一天,8根鉛筆剩回來一根,兩塊橡皮也都沒了,尺子也丟了。問孩子,孩子說同學沒帶筆,都借出去了,橡皮也借出去了,尺子不知道哪兒去了。”

“孩子認為自己是在做好事,我覺得有孩子故意欺負我們孩子老實!我懷疑孩子的文具可能是被其他同學故意拿走了!誰家孩子上學總不帶文具?班裡那麼多孩子都不帶文具?老師你得管管。”

隨後,在老師的安撫下,睿睿爸和老師進入了小視窗模式。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作為父親,我非常能理解睿睿爸的憤怒,但出於職業的敏感性,我更關注睿睿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行為。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為什麼討好者不受歡迎還會受欺負?

按常理來說,討好者經常委屈自己,懂得照顧他人的情緒,總是表現出“善解人意”的一面,應該受歡迎才對。可現實往往是相反的,討好者在關係中並不是那麼受歡迎,這取決於討好者自身的關係相處模式。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1、討好者在關係中善解人意的動機,並不是一心一意地為對方著想,而是希望對方能看到自己的付出獲得正向反饋。當對方沒有出現自己期望的行為時,討好者就不開心了,要麼內向攻擊自己,要麼尋求對方的肯定、認同。這是安全感低和自我價值不穩定的行為表現,久而久之,會讓對方感受到疲憊、煩躁。

要麼,討好者認為對方根本不懂得自己的“好”,會將累積的負性情緒一次性爆發給對方,直接導致關係破裂。

2、討好者邊界感模糊,不能很好區分哪些事是你的,哪些事是我的。這會導致兩種結果:1、越界主動幫忙,引起對方反感;2、沒有自己的邊界底線,縱容對方的“侵略性”行為。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人與人之間需要有邊界感,弱肉強食的

叢林法則也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

當討好者的權益被侵犯,沒有做出相應反應,無異於是對對方的鼓勵。

所以,討好者在關係中並不是那麼受歡迎。反而時常因為自己的越界行為和高期待導致關係破裂。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做個不好惹的人?必須略帶鋒芒?

我相信很多人聽到或看到過這兩句話:“你不必為誰的情緒負責,略帶鋒芒更容易獲得尊重!餘生請做個不好惹的人!”

這兩句話對成年人或許有用,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用,不過是滿足一下自己的表達慾望。為什麼我這麼說?原因很簡單:成人在一定覺察力的基礎上,能夠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心理動機與心理活動過程。兒童還處於心理發展不成熟階段,很難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也很難做到對自己的覺察。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所以,要想改變兒童的討好狀態,還是需要父母親改變自己的親子互動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討好狀態。父母需要做好3點:

第一,充分尊重孩子。

對於一個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承認他的獨特性,不以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觀點、行為、言語是對還是錯。而是用客觀、中立的態度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放下自己的控制慾,允許孩子擁有和自己不同的觀點,行事風格。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第二,發展孩子的攻擊性。

心理諮詢的目標之一,就是發展人的攻擊性。討好的孩子,在關係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因為他們很擔心對方無法承載自己的攻擊性而導致關係破裂。一方面是父母親在育兒過程中可能從來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以恐嚇、指責等方式令孩子表現出服從。孩子在這樣的養(親)育(子)環(互)境(動)中,學會了妥協,學會了不尊重自己。

另一方面,當孩子表現出攻擊性時,父母就會發怒,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對孩子帶來了傷害。孩子明白了自己“攻擊性的武力值”,為了不讓自己再次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所以學會了討好。用大白話說:孩子比較慫,不敢面對對抗狀態。

上學一天8支鉛筆只剩一根?你以為的熱心腸,可能只是討好的表現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和父母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不接受父母的控制(不聽話)、甚至是表現出更強烈的攻擊性,父母首要做的是保持自己父母功能的存在。而不是和孩子進入對抗狀態,互相攻擊。

當孩子有情緒時你可以用下面的模板和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