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2022-08-04由 閱讀與表達 發表于 林業

肉字隸書怎麼寫

中小學簡明文學史之語言文字簡史:字型的演進

隸書

秦隸

隸書,出於秦而盛於漢,尤其是東漢,所以有“漢隸”之稱。其實根據考古出土的簡牘資料來看,隸書應起源於戰國,在秦朝時又得到進一步發展。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又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就是後人所謂的“秦隸”。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程邈,隸書之祖,由囚徒躍升御史。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詳,他原只是秦朝的一個小吏,曾當過縣獄吏,負責文書一類的差事。因事獲罪於始皇帝,被關押在雲陽監獄中。在獄中的十年,他研思不止,將當時已經萌芽的隸書整理了出來。他也因此立功,被升為御史。

請記住這樣一個有文化、有理想又有足夠“閒暇時間”的囚犯吧。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秦隸附釋文

睡虎地秦墓竹簡,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內容豐富。

這些書簡是戰國末期與秦初的文字作品,可見當時隸書已經被廣泛運用。

唐代張懷瓘(guàn)在《書斷》中記載:“程貌,隸書之祖也。相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tán]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其書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曰隸書。”

《說文解字·序》說:“秦燒滅經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這段記錄更直白地解說贏政以秦篆統一文字後,字型又被進一步簡化的原因:以趨簡易。也就是說,在小篆統一了文字之後,因為國家政務繁忙,公文繁多,作為官方文字的小篆的書寫速度還是太慢了。為了進一步提高書寫效率,小篆又被進一步簡化,小篆圓潤婉轉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化圓轉為方折,便於書寫。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小篆與隸書對比

所以,自古相傳的程邈在監獄裡創造了隸書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他只是一位整理者,而非創造者。秦時小篆和隸書是共存的。前者用於正式的文告,後者用於日常辦公,最先在“隸人”(掌管文書的官吏,別以為是囚犯啊)之中流傳開來,所以得名“隸書”。

因為當時雖然已經有了毛字和墨(也有用漆的),但紙還沒出現,書寫的載體是竹簡木牘。公務員們書寫公文,受書寫工具的限制,在木竹簡牘上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要想把公文寫得整齊乃至美觀,用小篆當然快不起來。而把筆畫取直之後,寫起來就快多了,所以隸書起初追求的是更高的書寫效率。如下圖對比小篆(左)與秦隸(右):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小篆(左)與秦隸(右)

圖上的隸書也處於從小篆到漢隸的過渡期。

從小篆到隸書,是一個去繁就簡的過程: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到筆畫,更簡潔更方正更符號化。隸書標誌著漢字象形性的破壞和抽象符號性質的確立,代表了漢字由古文字體系向今文字體系的轉換——至此,漢字成為表意的符號文字,而不再是“圖畫文字”了。

漢隸

隸書是以其突出的實用性贏得了發展的機會,並在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的美。

漢代繼承了秦隸並加以發展,最終隸書徹底代替篆書成為主流字型。西漢初期沿用秦隸,到新莽時期開始出現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撇、捺、點等筆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極具書法藝術美。下圖為《曹全碑》拓本: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曹全碑》拓本區域性

漢隸在書法上已經體現出追求美感的自覺。在筆畫上具有波、磔(zhé)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的筆畫如曲波;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張大,捺筆形如“燕尾”。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開頭粗大,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這樣,在用筆上,方、圓、藏、露諸法俱備,筆勢多端,姿態優美。在結構上,具有雄闊嚴整而又舒展有度的氣象。 當漢隸被雕刻在石頭上時,這種氣象就更能打動人心。如下圖: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上圖為《西狹頌》石刻區域性

有意思的是,現存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如果你將上頁兩幅漢隸的碑刻作品與下圖的簡牘作品兩相對照,容易產生“這好像不是一種字型啊?”的感覺。顯然,在石刻中的漢隸更能彰顯其寬博厚重、典雅大氣的韻味。這是因為碑刻作品中的字是“精雕細刻”的,相當於印刷體,而簡牘中的字就相當“千人千面”的手寫體——類似於現在的印刷體與手寫體的區別。試問又有幾人能在日常書寫時堅持寫出印刷體的楷書來呢?反正臣妾是做不到的!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漢代簡牘上的隸書手寫體

細心看圖的同學,對比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型,你會發現:哎!我好像一下子就“識字”啦!隸書之前的字型,非專業人士讀起來真的兩眼一抹黑,但審視古代遺留的隸書作品,我們只要稍有點文言文基礎,就可以讀出不少內容來,如《曹全碑》開頭:君諱全,字景完……

究其原因,不難理解:隸書的筆畫和字的間架結構已經很規整,為楷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從隸書一直到今天的簡體字,都同屬漢字走出“圖畫象形”時代之後的“表意字元”階段——因為是“直系親屬”,所以更“親近”:)

隸書:也曾是好用又有顏值的小鮮肉(語言文字簡史07)

隸變楷

隸書的興起在無論是從中國文化史、漢字發展史還是從中國書法史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開創新紀元的重大事件。從此,漢字是系統而成熟的“表意字元”了;從此,漢字的書寫規範成型了;從此,漢字獨有的書法藝術閃亮登場了;從此,上學的孩子們從小就要大量臨摹字帖,開始練字啦……

思考與練習: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而形成的文字,所以又稱()。秦代字型在小篆之外,還有(),前者用於正式場合,後者用於日常書寫。

漢代是隸書的朝代,其隸書字型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見下期,或點選“原文連結”可見。

附上期練習及參考答案:

思考與練習:

1。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丞相( )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 )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而形成的文字,所以又稱( )。

2。 小篆字型有何特點?

參考答案見下期,或點選“原文連結”可見。

參考答案:

1。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而形成的文字,所以又稱(秦篆)。

2。小篆的字型講究對稱均衡,工整精緻;線條整潔協調而疏密有致,在雄偉之中透成幾分秀麗飄逸之氣。特點相當鮮明:

一是整體呈長方形,“方塊漢字”的味道十足。

二是筆畫更趨於橫平豎直,粗細基本一致,轉折處不能處理得圓潤均勻。

三是結構上講究平衡對稱,富有均衡協調之美。不僅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講求區域性的對稱,圓弧形筆畫甚至追求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注: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