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勞務輸出改變生活 帶回資金建設家鄉

2022-08-04由 人民融媒體 發表于 林業

什麼是籌工籌勞

本文轉自:清遠日報

和煦的春風,吹綠了一道道山脊,吹暖了一條條河流,成群的鴨子在水中嬉戲,感知季節的變化。近日,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連官村委會乙鳴村,村民陸如堅的一幢三層小洋樓,已經全面裝飾上了帶有壯族特色風采的外牆,在春日的陽光下,顯得異常耀眼。

像陸如堅一樣擁有漂亮小洋樓的人家,全村共有17戶,而整個乙鳴村有23戶人家,且蓋房幾乎都沒有欠債。村民小組長楊昌年驕傲地說,這一切都得益於兩代村民堅持常年外出務工,162人的小山村每年在外務工的有近90人,剩6戶是因病或因殘等特殊情況導致蓋不起樓。

缺產業少田地 務工成最好的選擇

陽春三月的乙鳴村,全部硬底化的村道,漂亮的小洋樓,籬笆圍起來的小菜園裡,香蔥、香菜等蔬菜長得鬱鬱蔥蔥。整潔有序的村巷裡,不遠處山林裡傳來的鳥鳴和村裡的狗叫,打破了寧靜。

乙鳴村耕地120畝,林地780畝,其中105畝土地已經整合流轉,可承包出去種蔬菜,年租金為500元一畝。由此計算,乙鳴村民人均只有七分多田。除了每年可以享受到一點山上種植生態林補償外,沒有其他產業,村民小組年收入只有6000多元。

“想種田也沒地,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村民就開始外出打工了。”54歲的村民楊昌林說,村裡在外打工的人至少已經延續了兩代人,村裡十幾戶村民的小洋樓,都是靠打工賺來的,“很辛苦,但這錢賺得也很牢靠。”

楊昌林一家7口人,小女兒在讀大四,大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在廣州工作,兒子兒媳在佛山打工,他和妻子在家帶孫子,很多時候在村子附近打散工。家裡建起了兩層半的房子。

“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開始在東莞打工,直到2007年,回來開始蓋這棟樓的第一層。”楊昌林說,到2017年,才蓋成了現在的樣子,前後用了近10年,都是打工賺的錢。期間,他也為兩個女兒的讀書賺足了費用。

人勤春來早 內生動力是發展關鍵

上帥鎮黨委書記韋秀枚表示,缺乏田地和產業,不僅是乙鳴一個自然村的現狀,甚至全縣都面臨相似的問題,如何破題?“這不僅是黨委政府需要去思考、去面對的,同時也要村民共同面對。”

在韋秀枚看來,黨委政府從全域性的角度去考慮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夠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則更好,“把黨委政府的‘要村民幹’變成‘村民要幹’,效果也將會大大提高。”她認為,乙鳴村透過輸出勞動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最終實現美好生活,就是內生動力激發出來的最好體現。

韋秀枚對乙鳴村的肯定,也從楊昌年家的做法中得到了證實。楊昌年曾打工多年,住的也是打工賺錢蓋起來的二層半小樓,大兒子兒媳都在中山打工,小兒子大學學的音樂專業,目前在縣城開了一家兼顧培訓的琴行,“老大和老大媳婦都是每年臘月二十五左右才回上帥,過完年不到正月十五又外出打工,估計兩人一年能賺十萬八萬,他們很努力賺錢,希望在縣城買套房,讓小孩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在全村超過一半人外出務工時,村莊的建設並沒有落下。從2016年來,乙鳴村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前後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拆除“三舊”房屋共計2000平方米,如今該村已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特色村,建設有文化活動廣場、文化室、汙水管網、汙水處理池等。這些資金絕大部分由政府出資,村民讓地、讓房,籌工籌勞。

在外打工,節假日回到村,不僅能體會到透過勞動賺來的報酬帶來的滿足,還能夠享受美麗鄉村帶來的幸福。村民楊昌金說,黨和國家的政策這麼好,對農村發展的支援力度這麼大,只要大傢伙勤快,日子一定能夠越來越好。

採寫:記者洪會強通訊員謝承曄楊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