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2-08-01由 仁青讀歷史 發表于 林業

什麼是什麼之母?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站在帝國和皇室的角度來說,對百姓有益的東西未必就都是好事,而破壞性很強的東西有時反而不是壞事。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鐵路沒有形成之前,如果僅僅依靠騾馬在陸地上運輸糧食,運輸糧食的人行走60公里所消耗的費用比他運輸的糧食價值還高。所以在古代,江河至關重要。

而黃河,這個含沙量曾高達43%,發生過1500多次水災的古老河流,不僅僅為歷代君王頭疼,也是我們華夏文明的根源所在。

黃河流域不僅僅是產生文明最早的地方,即便是黃河的泛濫也為後來的大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又怎麼說呢?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何說黃河流域才是中華之源

談到今天的中國很多人最喜歡去的地方當然是沿海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了,因為這些地方發達。但在古代,長江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是帝國的重心。

甚至今天的兩江、雲貴、廣西、海南、福建、臺灣等地還曾經很長一段時期內被稱為沼澤蠻夷之地,是發配犯人的地方。

即便到了秦漢時期,這裡依然沒有得到開發。因為南方地區雨量太大,加上多山多河,很容易滋生各種猛獸和瘟疫,所以只有很少數的原始部落才生活在此地。就連著名的楚國國君都在生氣時說自己是蠻夷,你想想其他南方小國吧!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而黃河流域恰恰相反,雖然這裡受黃河影響多災多難,但由於其氣候的適宜和平原的廣闊,反而最早醞釀出來了大量的人口和成熟的文化。

在鐵製工具沒有發明之前,黃河氾濫沖積出來的鬆軟土地更適合木製農具的開墾,而南方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而黃河不停地氾濫對中華文明來說,不僅不是壞事,反而大大促進了我國的大一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何說黃河氾濫造福了後人

元朝滅亡的導火索是什麼?就是為了修黃河。

按理說黃河開口了,一下子淹死了很多人,作為唯一一個合法政府的元朝本該出手,但這事卻在朝廷裡引起了激烈的爭吵,這是為什麼呢?

從歷史規律來看,反對修黃河的人對帝國來說未必就是壞人,而提倡修河的未必就是好人。

只要修河就要徵調大量的民工,這些民工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加上古代是外儒內法在治國,這很容易釀成變故,當年陳勝吳廣不就是因為去服勞役耽誤了工期而起兵造反的嗎?

但元朝最終選擇了修黃河,於是修著修著有人就挖出來一個單眼的石人,上書“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這很明顯是朱元璋這位導演的精心安排,但在落後的古代屢試不爽,於是乎元朝亡了,換成老朱家唱戲了。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寫這一段的意思是說,維修黃河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想完成這樣的工程,必須要有強大的組織力和完善的管理體系,這就需要動用舉國之力密切配合,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存在。

看看大禹治水的傳說,無論這個故事是真還是假都告訴我們,誰能夠組織起來一個龐大的治水團隊,誰就能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

反過來說,是黃河促使了我國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形成了統一的地區和成熟的帝國體制。看看歐洲大陸,他們有這個先決條件嗎?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華民族就是在黃河不斷氾濫,不斷維護中將整個帝國的資源和人口都集中在一起像炒黃豆一樣來回炒的,這樣不就在文化上形成了一個整體了嗎?

看看今天的黃河大堤,最高的地方高出當地居民10多米,這還是反覆改道之後的傑作。綜上所述,黃河無論行善還是作惡,都為中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不但提供了飲水和灌溉,還衝積出來了大量的土地。不僅如此,黃河還是華夏文明形成大一統的重要推手。

而今天作者所寫的內容僅僅只是黃河的一小部分功績,關於黃河在華夏曆史中的其他作用,讀者您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她被稱為“中國之患”也被稱為“中國之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