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2022-07-29由 介面新聞 發表于 林業

天牛屬什麼變態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慢慢學》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美] 托馬斯·品欽 著 但漢松 譯

譯林出版社 2018-1

《慢慢學》收錄了托馬斯·品欽青年時代於1959年至1964年發表的五部短篇小說:《小雨》《低地》《熵》《玫瑰之下》和《秘密融合》。這五篇小說氣質各異,每一篇都包含著品欽小說創作標誌性的主題與技法,更透露了許多有關他成長軌跡的線索:他的海軍生涯、對勒卡雷的致敬、痴迷“熵”的起源……《熵》或許是這五部小說中最為重要的一篇,這篇小說埋藏了他後來小說的核心主題。小說將熱力學第二定律運用到了對人類社會的觀察和描述上,敏感性超前。

在托馬斯·品欽更為成熟的小說中,包含著當代社會的豐富資訊,主題廣泛,涉及到美國和人類歷史、自然科學和數學、工程學、軍事科學、資訊學、現代物理學等不同的領域。英美文學研究者但漢松形容品欽是一位有著“變態旺盛的想象力和學識”的天才作家,寫了不少“令人發暈兼髮指的詭異篇章”,不僅對讀者的智商和耐心來說無福消受,對譯者來說也無異於一座關塔那摩,書評人則更慘些——如果“不肯屈尊降貴地承認自己智力上的潰敗”,就只能“幽幽地給品欽下些囫圇吞棗的斷語”了。

而如今,讀者可以透過閱讀托馬斯·品欽早年的短篇小說,獲得讀懂《萬有引力之虹》《V。》的隱秘鑰匙,也可以看到一位對寫作“幼稚無知”的青年,從“裝腔作勢,傻里傻氣,設計不周”的作品開始,如何逐漸寫出後來的大師之作。“它們能說明那些剛入門的小說家會犯哪些典型的錯誤,提醒年輕作家最好避免某些做法”。有心的讀者,慢慢學。

《世界的渡口:藍藍詩集》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藍藍 著

雅眾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2

“詩是語言的意外,但不超出心靈。”詩人藍藍曾經這樣為詩下定義,她給自己的定位是抒情詩人。在上世紀90年代,很多詩人都轉向了敘事性很強的詩,抒情詩似乎已經“過時”了,藍藍卻堅持將抒情詩寫到今天。即使是那些似乎更適合用敘事性強的詩歌來展現的現實事件,她也堅持用抒情詩進行表達。在她的筆下,即便是庸常的生活場景,其中也充滿了抒情已在的痕跡。

《世界的渡口》可以展現藍藍一貫的堅持和探索,這本詩集收入了藍藍近十年來精選的抒情短詩,其中有一些為首次發表。這些詩歌將難以言說的憂思融入抒情的音質,將無際的沉默注入片斷風格的話語,形成了簡約而繁複的詩歌文體。藍藍說,把書名定為《世界的渡口》,是因為渡口是出發的地方,也是迴歸的地方,是思想道路交匯之處。

《意願的衝撞:社會等級的歧義如何孕育衝突》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美] 羅傑·古爾德 著 吳心越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12

從司空見慣的超市插隊現象,到因搶停車位而引發的衝突,似乎絕大多數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都源於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通常也都認為:人際暴力是個人品性的產物,即個體因一時激動而輕率地使用暴力。

但在美國社會學家羅傑·古爾德看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在本書中,古爾德提出了一個原創性框架,去探究看似無謂的人際暴力和小群體暴力背後究竟蘊含著什麼。流行觀點認為,所有人都會在某一時刻遭遇衝突,而其中大部分都是關於愚蠢的小事,有些人會輕率地使用暴力,所以最後大多數暴力的起因都微不足道。古爾德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指出人際暴力是關係的產物。(小規模的)衝突更有可能發生在相對對稱的關係中;其中,行動者對其相對社會地位的理解具有含糊性,換言之,雙方存在認知上的不對稱,而這種認知有可能受到對方的挑戰。

古爾德表明,衝突之所以會在社會動盪、政治頻變的情況下加劇,原因在於既有身份體系的社會與文化支援分崩瓦解,而這些體系構築了人際關係中諸種順從的表現;它們的瓦解導致了與核心關係鄰近或相鄰的關係出現不穩定。古爾德將從人際互動角度分析從個人暴力的一般性框架擴充套件到了群體層面。他指出,當群體無法令人信服地展現它們的齊心協力,它們的團結程度就變得模糊不清,衝突很可能隨之爆發。如果群體的相對地位存在不確定性,衝突就有可能浮出水面。透過對日常糾紛、宿怨、謀殺、復仇、革命等一些列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的分析,作者探討了群體暴力的結構性起源。一些評論人士將此書與涂爾幹(Durkheim)的《自殺論》相提並論。

《童年與社會》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美]愛利克·埃裡克森 著 高丹妮 等譯

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018-1-1

“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沒有一位心理學家比埃裡克森對其所處的時代產生的影響更為深刻。”前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羅伯特·沃勒斯坦曾經這樣說道。愛利克·埃裡克森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人類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以及身份認同危機的概念。

埃裡克森認為精神分析在本質上是一種歷史學方法。精神分析是透過分析個體來研究心理的進化的。此外,精神分析也闡明瞭人類的歷史是放大版的個體生命週期。人類擁有漫長的童年期,文明社會的建立讓我們擁有了更長的童年期。漫長的童年期讓人類獲得了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提升,但同時也在人類身上留下了情緒稚性(emotional immaturity)的殘渣。儘管許多部落和國家會透過各種方式訓練兒童,直到他們達到人類應有的成熟和整合,但是長大成人的個體身上仍然會殘留童年時期的非理性恐懼情緒。《童年與社會》是一本關於童年的書,也是一本從精神分析視角入手的、關於自我和社會之關係的圖書,透過男孩—女孩、個人—群體、遊戲—現實、歷史—現狀等對照關係,認識身體、自我和社會的關係。

在本書中,埃裡克森首次提出了“生活週期八階段”理論,它的前提假設是:八種基本力量隨著我們的生命歷程逐漸顯現,每種基本力量都是在特定時間出現的發展性衝突的產物。作者帶我們走近小男孩山姆、海軍陸戰隊隊員、小女孩安妮、小男孩彼得,去了解身體、自我和社會的關係;走近兩個氣質迥異的印第安部落——大草原上的獵人和鮭魚河畔的漁民部落,認識過去歷史如何影響了人類的現實處境;走近小女孩簡和瑪麗、小男孩本和湯姆,認識微觀世界(遊戲)與宏觀世界(現實)的關係;走近美國、德國和俄國,瞭解民族歷史與民族現狀是如何塑造、摧毀、重塑民族的個性的。

《民國鋼琴志》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張奕明 著

海南出版社 2017-11

“民國雖是亂世,但由於新、舊、中、外之碰撞,便非常精彩。”《民國鋼琴志》作者張奕明是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音樂系鋼琴演奏專業博士,近年來,他集中演奏和研究了民國時期的鋼琴作品,在鋼琴演奏圈內引起了關注。在錄製民國鋼琴課程時,張奕明準備了一些稿件,將稿件整理起來,就成為了《民國鋼琴志》。

趙元任、蕭友梅、黃自、賀綠汀……《民國鋼琴志》介紹了民國時期42位鋼琴作曲家的音樂生活,並從音樂史的角度闡述了他們的鋼琴作品。作者把民國時期稱作華人鋼琴音樂創作的“金色的童年”,因為“不懂規矩”所以百無禁忌,“以學肖邦者為最多,其他有學貝多芬的,有學格里格的,有學義大利歌劇風格的,有學當代風格的(比如無調性和多調性),有爵士風格的,有中日混合風格的,有少數民族風格的,也有民族風格的,此外印象派也開始萌芽——最後也有自成一派瞎寫,倒也寫得不錯的。”雖說與之後30餘年的創作相比稍顯天真,但這個童年期卻對中國鋼琴史的發展至關重要。張奕明看到,在新舊中外之碰撞以外,民國鋼琴的另一特點是與其他藝術的交相融合。在本書涉及的作曲者中,至少有8人有過早年學畫的經歷,這些人中還有詩人(江文也)和語言學家(趙元任)。“這一現象可能與我國古代文人畫、文人音樂的遺風有關係。”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大部分的作品短小淺顯,但在意境上卻毫不遜色。

如果將民國時期的華人鋼琴作品與同時期世界樂壇上的作品比較,我們會看到趙元任《八板湘江浪合調》對上德彪西《十二首練習曲》這樣有趣的情況。張奕明認為這樣的“對置”還是需要的。雖然前者在技術上和複雜程度上無法與《十二首練習曲》相比,但德彪西也寫不出《八板湘江浪合調》。因此,張奕明說,在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與艾夫斯這樣的大作曲家之外,“我們仍然需要趙元任、李樹化、老志誠這樣處於半業餘狀態的好作曲家。”

《日本畫記》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美] 蔣彝 著 梁貝特 譯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2

青年時期,蔣彝在東南大學學習化學,之後投筆從戎,加入北伐。戰後歷任蕪湖縣、當塗縣和九江縣縣長,但因為得罪權勢、痛心政治腐敗而辭官赴英。最初一兩年裡束裝返國的計劃,不曾想變成了滯留國外數十載,期間更不幸遭逢了至親去世和日本入侵等家國變故。旅居英美期間,他以筆名“啞行者”出版了一系列雋永的旅行畫記,暢銷西方,成為享譽國際的散文家、畫家、詩人和書法家,堪稱“中國文化的國際使者”。

蔣彝的旅行畫記拋卻了歷史政治、社會民族這樣的沉重問題,轉而更加從容地去面對自己的內心感受。他觀察細緻,並不刻意書寫和評判中西之間的差異,而更多是從中看到了一種屬於全人類的共同本質。畫記系列的第一本是《湖區畫記》,由藝評家赫伯特·裡德作序,稱讚蔣彝“膽大無畏地踏入我國的聖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裡德讚美該書成功地證明了“華茲華斯的詩接近東方的某些情感和思想”。這本書非常暢銷,第一版一個月就賣光了,“啞行者”這一名號也成了他隨後旅行書的標誌。《日本畫記》是蔣彝“啞行者系列”畫記的第四本,延續了該系列的創作風格,以中式的詩書畫形式,記錄了作者在旅居異國他鄉期間的見聞與思考。不同的是,與其他畫記中僅涉及一個城市或地區的不同,由於他曾在不同季節四度訪日,本書涉及了多個城市:在東京體會國際大都會的繁華景象、在河口湖畔賞富嶽、在奈良尋找千年前的八重櫻……

“朝朝多少遊春者,我是唐人知不知?”蔣彝在《日本畫記》上野公園的插圖上這樣寫道。這句詩的背後是蔣彝強烈的民族情結。在英國,有人說中國人寫不出《畫記》系列這樣在西方有影響的書,斷言蔣彝是日本人。蔣彝感到這是對民族的侮辱,於是利用講演、宴會等公開場合,宣佈“我是中國人”。有時甚至還穿起長袍馬褂,戴上瓜子皮帽,在街上行走。1977年,蔣彝再度回大陸收集寫作材料,卻因癌症晚期逝於北京,當時,著作尚未譯成中文的他,還只是故鄉的一位陌生人。

《皇上吃什麼》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李舒 主編

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2018-1

如果我們只能透過清宮影視劇來想象宮廷生活,就會產生很多的誤會。在實際操作中,宮女們是不能掄手絹的,皇上駕到的時候是從來不喊“皇上駕到”的,嬪妃們也不能像電視劇裡一樣整晚都陪伴著皇帝。

那麼,宮廷裡吃的部分有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哪些是我們還不知道的呢?娘娘們是否會像宮斗大戲中那樣,動不動因為吃了夾竹桃做的點心而滑胎流產?皇帝能不能今天到這個愛妃這裡吃桂花糕,明天去另一位娘娘那裡喝蓮子羹?

如果你對清朝的飲食制度、花樣菜式、皇室食器和時節食俗感到好奇,不妨翻一翻這本《皇上吃什麼》,本書參考了故宮第一手檔案資料,搭配故宮授權的高畫質大圖,還原了鮮活的中國宮廷飲食風物。書中還附有溥傑妻子愛新覺羅·浩記錄下來的三十道皇家菜譜,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不妨動手照做。讀完本書,你會了解到各位帝王們在飲食上獨特的口味和嗜好:康熙大帝愛吃熱巧克力,道光皇帝頓頓離不開炒雞蛋,老佛爺趕時髦地用起了下午茶……而隨著咖啡、香檳、烤火雞傳入宮中,溥儀和婉容帶頭吃起了西餐,洋飯番菜來到國人的餐桌,紫禁城也即將迎來最後的餘暉。

《動物武器》

【一週新書推薦】回家路上 帶本書吧

[美]道格拉斯·埃姆倫 著 胡正飛 譯

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1

動物武器是尖牙利齒?毒液?保護色?還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法寶?動物的武器來源於突變,還是與大自然抗衡的結果?同一類物種的動物,為什麼有些配備有武器,有些卻手無寸鐵?進化生物學家艾姆蘭深入自然秘境,在熱帶雨林的河流上、地底下、落葉堆尋找長有巨大武器的生物,想要揭示生物界的武器秘密。

在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艾姆蘭深入大角鹿、劍齒虎、流蘇鷸、長臂天牛、非洲象等生物的演化歷程,他發現每種動物都依靠某種型別的武器,但同時又發現,造物主索要的代價並不低——許多生物演化出超大型武器,代價是不自然且誇張的奇異身軀。有的動物演化出了特殊毛色或者巨大武器,本以為這是最成功的進化,但最後因棲地環境演變、食物來源減少等外部因素,武器又慢慢地縮小、最終消失了;也有動物為了族群內部的求偶和競爭,不惜成本演化出龐然巨物,結果卻得和獵食者打仗才能存活。

艾姆蘭的關懷不限於生物學,他把生物演化證據及行為研究與人類軍事史關聯起來,並重新詮釋了競爭、防禦、示威、偷襲等行為。這本書不僅讓我們思考,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人類應如何衡量盔甲、槍炮和超巨大戰艦的製造成本和預期利益,也使讀者不禁暗自衡量,過度追求巨大和危險是否為明天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