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2021-07-13由 農場者 發表于 林業

調查株數不同病情指數可比嗎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1 範圍

規定了小麥赤黴病病情指標、子囊殼成熟度和發生程度分級指標、菌源基數調查、病情繫統調查和普查及預報方法等方面的技術內容。

本規範適用於小麥赤黴病病情調查與預報。

2 術語與定義

2。1 小麥生育期

孕穗期:以10%劍葉環露出為孕穗始期;50%劍葉環露出為孕穗期;80%劍葉環露出為孕穗未期。

抽穗期:以頂部1-2個小穗抽出劍葉環為抽穗;10%的麥株抽穗為抽穗始期;50%的麥株抽穗為抽穗盛期;80%的麥株抽穗為齊穗期。

開花:以麥株中部小穗花為開花;10%麥穗開花為始花期;50%麥穗開花為盛花期;80%麥穗開花為盛花未期。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2。2 病情嚴重度

以小麥穗部發病情況劃分病情嚴重度,共分5級

0級無病;

І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以下;

П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4~1/2;

Ш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1/2~3/4;

IV級病小穗數佔全部小穗的3/4以上。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2。3 病情指數

按公式(1)計算:

……………………………………………………………………(1)

式中:

I——病情指數;

i——病情嚴重度級別;

hi——各級病穗數,

H——調查總穗數。

2。4 子囊殼成熟度分級指標

以室內鏡檢病殘體子囊殼時,顯微鏡視野內大多數孢子的成熟程度為定級依據,共分4級:

0級子囊殼形成,但無子囊和子囊孢子;

І級子囊期,按壓只見棍棒狀和菊花狀簇生子囊,未見子囊孢子;

П級子囊孢子期,子囊孢子分隔清楚,或子囊內有明顯可辨別的孢子;

Ш級子囊孢子釋放期,子囊殼體積大,易碎,內有大量子囊孢子,子囊殼表面常有灰色或粉紅色粉末。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2。5 子囊殼成熟指數

按公式(2)計算:

………………………………………………………………(2)

式中:

D——子囊殼成熟指數;

m——子囊殼成熟度級別;

Ym——各級子囊殼成熟度對應的病殘體數(根);

Y——鏡檢病殘體總數(根)。

2.6 發生程度分級指標

小麥赤黴病病害流行程度以最終穗發病率為指標,劃分為5級,各級指標見表1。

表1 小麥赤黴病發生程度分級指標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3 菌源基數調查

3.1 病殘體帶菌率調查

3。1。1 調查時間

在小麥拔節期、孕穗期和始穗期各調查一次。

3。1。2 調查田塊

稻麥輪作區,選擇殘留有稻樁的塊田3塊;華北、西北和東北等旱作地區,選擇殘留有玉米、小麥秸稈或病殘穗的田塊3塊,進行調查。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3。1。3 調查方法

每塊田調查50-100叢(株),分別檢查稻樁、玉米或小麥秸稈等寄主殘體上的叢帶菌或株帶菌情況,計算病殘體帶菌率。

病殘體帶菌率由產生子囊殼的病殘體叢或株數佔調查病殘體總叢或株數的百分率來表示,並按公式(3)計算加權平均病殘體子囊殼帶菌率:

……………………………………………………………………(3)

式中:

L——加權平均病殘體帶菌率;

l——某一型別田子囊殼平均叢或株帶菌率;

R——該型別田所佔面積比率。

調查結果填入赤黴病田間病殘體帶菌率調查表(見附錄A表A1)。

3.2 病菌子囊殼成熟度調查

3。2。1 調查時間

與3。1同期進行。

3。2。2 調查方法

從帶菌病殘體中取下產生子囊殼較多的一根,每型別田的總取樣數應在10根以上,帶回室內鏡檢。每根挑取子囊殼堆一角(包含裡層和外層的子囊殼),放置在有水滴的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壓碎子囊殼鏡檢,判斷子囊殼成熟度級別,計算子囊殼成熟指數。檢查結果記入赤黴病子囊殼成熟度調查表(見附錄A表A2)。

3.3 空中病菌孢子捕捉

用孢子捕捉儀來捕捉空中子囊孢子,以空中孢子的相對浮游量來表示菌源量的多少。

3。3。1 捕捉時間和管理

在小麥孕穗期連續捕捉20-30天,每天捕捉時間0:00-2:00, 8:00時收片,傍晚裝片。

3。3。2 孢子捕捉儀的設定

採用定量風流孢子捕捉儀。孢子捕捉儀在麥田設定高度為1。2m。捕捉儀臂長15-17cm,臂轉至地面1。5m,微型電動機轉速為1500轉/分。

3。3。3 粘孢載玻片

採用厚度為1-1。5mm的載玻片,安裝上轉臂呈45°角,在迴旋迎風面上均勻塗上白凡士林薄膜。

3。3。4 鏡檢和記載

鏡檢時在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無菌水,仔細蓋上18mm×18mm蓋玻片,用10×10倍帶十字推進器的生物顯微鏡計,鏡檢18mm×18mm蓋玻片上的赤黴病菌子囊孢子數量,鏡檢結果記入赤黴病菌空中孢子捕捉記載表(見附錄A表A3)。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小麥赤黴病測報技術規範

4 病情調查

4.1 病情繫統調查

4。1。1調查時間

從抽穗始期開始,每日觀察病穗始見期,始見病穗後,每3天調查一次,調查至病情穩定時止。

4。1。2調查地點

選擇當地早播感病品種田1塊,面積不小於667 m2。有條件的可在大面積連片麥田內設立病情觀測圃作為系統調查田。即栽種當地代表性品種2-3個,其中必須有一個感病品種,分早、中、遲三期播種,播期間隔10-15天,每個品種種植面積不小於60m2,生長期均不噴藥防治。

4。1。3 調查方法

發現病穗後,即在其周圍固定500穗,調查病穗數和病情嚴重度,計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數,如發現稈腐應註明。調查結果記入小麥赤黴病病情繫統調查記載表(見附錄A表A4)。

4.2 病情普查

4。2。1 調查時間

在當地小麥主栽品種臘熟期(收割前7-10天)進行。

4。2。2 調查田塊

選擇當地稻麥或旱作各型別田不少於10塊,其中應包含一定數量的未防治田塊。

4。2。3 調查方法

每塊田隨機取樣500穗,調查病穗數和病情嚴重度,計算病穗率和病情指數,記入小麥赤黴病病情普查記載表(見附錄A表A5)。

5 預報方法

5.1 長期預報

根據當年病殘體帶菌率,晚播麥面積及小麥長勢,及3-5月預報降雨量,在小麥抽穗前一個月做出當年赤黴病流行程度和麵積。

5.2 中期預報

根據小麥穗期雨日數、雨量和相對溼度,病殘體帶菌率和子囊殼成熟程度及空中孢子捕捉量,於小麥抽穗前做出赤黴病流行程度和麵積(參見附錄C1)。

5.3 短期預報和校正預報

在小麥穗期,根據子囊殼成熟指數及空中孢子捕捉數量、小麥抽穗揚花進度和抽穗揚花期氣溫和連陰雨持續天數,於防治行動前3-10天做出的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