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跟孩子溝通,不靠講道理和打罵,用描述性語言交流,他更願意接受

2022-07-23由 玥媽媽聊育兒 發表于 林業

男孩平足怎麼辦

當孩子跟你說“媽媽,我不想走了,我累了”“媽媽,我不舒服。”“媽媽,我不喜歡爸爸。”這些話的時候,你們都是怎麼迴應孩子的?

是覺得孩子懶,想讓你抱?是覺得他不想上學,所以才會裝病?還是覺得他沒良心,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如果你是用自己主觀的想法去理解孩子的行為,並對他做出批評教育,那很可能就會把孩子越推越遠,日後就不想再跟你溝通了,因為你誤會他,不相信他,不理解他。

跟孩子溝通,不靠講道理和打罵,用描述性語言交流,他更願意接受

那當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麼做呢?

先收起你的脾氣或者大道理,試試用描述性的語言去迴應孩子,描述他當下的感受,或者這麼一個簡單的舉措,就能化解家庭的一場爭吵。

我個人的一個親身經歷,在孩子小時候,他經常走路走一會兒就會喊累,我們都覺得他太矯情了,明明就精力充沛,而且還是個男孩子,怎麼這麼快就累了呢,我和爸爸都覺得不應該慣著他,所以基本上都沒有重視過他的這個訴求。

後來一天,我們帶孩子去買鞋,順便去測量一下他的腳,測出原來他有扁平足,被告知這型別的孩子,走路特別容易累,所以以後要格外注意。

當下,我跟爸爸四目相對,才發現原來孩子平時喊累,不是裝的,是真的。我跟爸爸都羞愧得無地自容,從那以後我就下定決心,日後無論孩子說什麼,我都不能用主觀想法去判斷,要耐心傾聽他的訴求才行。

如果當初孩子喊累的時候,我可以耐心讓孩子描述下,是哪裡累了,或者用描述性語言跟他溝通,瞭解他真實的情況,或許能早點發現他腳的這個問題。

只有孩子覺得我們關注他的感受和需求,日後再遇到什麼事情,才願意跟我們說。我很慶幸,透過這件事,讓我明白孩子的訴求,不應該被忽略,如果我沒有反省,一直誤會孩子,日復一日,孩子跟我的關係可能就會漸行漸遠。

當然,不能排除所有孩子的需求都是真實,有時的確是他們矯情,耍賴的表現,那我們到底要怎麼跟孩子溝通才更好,其實用描述性的語言跟孩子溝通,既能更好了解他們的需求,又能讓家長不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跟孩子溝通,不靠講道理和打罵,用描述性語言交流,他更願意接受

描述性語言可以應用在多個場景

一、需要跟孩子好好溝通的時候

當孩子做了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時,例如他們飯菜打翻了,你不用急著臭罵孩子一頓,可以先描述下當下發生的事情。

但這裡可以適當把“你”字去掉,如果你說“你把飯菜打翻了。”“你把花瓶打碎了”的話,聽起來是不是像是責備孩子,雖然這件事是孩子做錯了,但我們換成描述性語言,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你可以跟孩子說“飯菜打翻了”“花瓶打碎了”。這樣就成了描述這件事情,而不是一來就責備孩子。

說完當下的事情後,可以繼續跟孩子說:那你可以自己收拾下了。因為發生飯菜打翻這些事情,孩子腦子肯定是

的,他們當下反應就是糟糕了,要捱罵了,但我們是要讓孩子知道,既然已經犯錯了,那他下一步就需要做一些彌補措施,而不是傻傻站在原地捱罵。

如果孩子願意配合你,把地面的飯菜收拾好,你還可以描述下你自己的感受“雖然你打翻了飯菜,但能主動去收拾,我感受很欣慰。”但如果孩子不願收拾,你就可以說“你自己打翻了飯菜,還不去收拾,我覺得很不高興。”

描述你的感受,而不是隻顧著表揚和批評,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錯,就忍不住對他們破口大罵,而有些家長每次遇到孩子犯錯,總是溫柔地跟他們講大道理,其實兩種方式都大可不必,破口大罵未必能起到震懾作用,而過分溫柔也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我們只需要去掉攻擊、威脅等詞語,描述性地說出自己的情緒,那孩子才能理性地瞭解到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之後又該怎麼彌補。

跟孩子溝通,不靠講道理和打罵,用描述性語言交流,他更願意接受

二、需要懲罰的時候

當孩子犯了錯,大部分家長都會下意識跟孩子說“今晚不能看電視了”“今晚不能玩手機了”“你這麼不聽話,不能吃雪糕了”等等懲罰性的話。

家長是希望透過這些懲罰,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但這些懲罰真的有用嗎,其實並不見得。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可以先描述下孩子的行為“你在餐廳大吼大叫,很吵”,其實這給孩子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所不妥。

如果他還接著喊叫,你就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你這麼吼叫,不但吵到我,還會影響別人吃飯”那孩子就會知道,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什麼困擾。

如果孩子還小,可能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你可以給他提供選擇,要不你坐下來,靜靜吃飯,要不我們現在收拾下,離開這裡。

在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你要說到做到,很多家長只懂威脅孩子,但每次都只是嚇唬孩子,當他試多幾次,知道你並不會真的這麼做的時候,你所謂的威脅就對他沒有半點作用了。

如果孩子還是繼續吼叫,無論我們是否吃完,都馬上收拾好東西起來走人,這樣孩子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並且知道你會言出必行,這期間,你不需要發火,不需要對孩子大罵,因為這樣你就變成吼叫的那個人,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示範。

當離開後,孩子就要承擔這件事給他的帶來的“後果”,就是捱餓,這個就是孩子做這個行為給他帶來的影響,這樣的懲罰,他才能更加強烈感受到自己的錯誤,比不給他看電視,看手機效果要好很多。

跟孩子溝通,不靠講道理和打罵,用描述性語言交流,他更願意接受

三、需要表揚的時候

說到表揚,很多家長都表示,批評需要掌握分寸,但表揚不用,因為自己往往能發自內心的稱讚孩子,但你們口中的稱讚,是否都是“你很厲害”、“你好聰明”、“你好可愛”、“你好漂亮”等等。

不要以為孩子就一定愛聽這些表揚,隨著孩子逐漸成長,這些稱讚,他聽得太多了,他會覺得這些淺薄的稱讚,都是虛假的,應付的。

所以這裡要強調的是,表揚也需要描述性的表揚,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厲害在什麼地方,讓他知道你是打從心裡認可他,而不是在敷衍。

例如,孩子在做一道之前整天做錯的題目,這次他做對了,你不要說“你真棒”,可以換成“我知道你為了解決這道題,花了很多時間,你真努力。”

如果孩子答應你的事情,他辦到了,可以說他“你真守信用”,如果孩子主動幫其他同學的忙,你可以說他“樂於助人”。

其實描述性的表揚並不困難,這不需要你說一些華麗的詞語,更不用各種四字成語,只需要我們在說出那些膚淺的稱讚之前,花一兩秒想想孩子的行為還能用什麼詞語進行描述,誇得具體一點即可。

跟孩子溝通,不靠講道理和打罵,用描述性語言交流,他更願意接受

總結

每個孩子生活中遇到的狀況都是千變萬化,如果沒有找到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那可能就會讓孩子跟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但我們掌握了描述性說話這個方式,無論是溝通、懲罰還是表揚,都可以先冷靜下來,先描述當下的情況,讓他說出自己的需求,從而給他們提供合適的指引方向,這樣你們的溝通才能高效地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