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昨天的暴雨是人工的?氣象局:自然雨!

2022-07-23由 江蘇大小事兒 發表于 林業

江蘇缺雨嗎

昨天的暴雨是人工的?氣象局:自然雨!

昨天的暴雨是人工的?氣象局:自然雨!

9月2日,市民出行在錫城一處積水路段。

從8月末到9月初,“秋老虎”來勢洶洶,刷出了一波存在感,無錫出現了連續三天的高溫天氣。好在這波高溫極值不是很高,而且維持時間不是很長。隨著副熱帶高壓減弱,昨天起,“秋老虎”終於撤了,高溫天氣“退場”,雷陣雨開始“上線”。

在副熱帶高壓的支援下,最近“秋老虎”猶如猛虎下山,熱得令人心悶,尤其是9月1日,錫城最高氣溫35。7℃,迎來了這波“秋老虎”天氣的巔峰時刻,也成為近十年來最熱開學日。昨天一早,藍天、白雲、陽光又照面,最低氣溫26。5℃,氣溫持續悶熱。受對流雲團影響,上午一場雷暴天氣“突襲”,集齊雷電、狂風、大雨三位“大咖”,共同上演了一出“驚悚片”。大白天滾滾烏雲恍如黑夜,風雨中還穿插著驚天炸雷,這一幕宛若電影怪獸來襲的場景。

據氣象部門監測,這場雷暴天氣最大雨量出現在東北塘街道,1小時雨量52。4毫米,達到暴雨量級,廣瑞路街道、崇安寺街道、迎龍橋街道也都處於降雨中心地帶,1小時雨量均突破40毫米。當天惠山區、錫山區和新吳區部分地區累計雨量達50毫米。這場雷陣雨也給升溫按下了“減速鍵”,昨天午後最高氣溫最終定格在31℃。

最新氣象資料顯示,目前無錫已從副熱帶高壓的“C位”退居北部邊緣,熱力開始減弱,未來幾天最低氣溫在25℃-26℃,最高氣溫回落至31℃-33℃。從歷年來看,無錫9月出現高溫的可能性還有,比如2002年、2003年、2005年、2010年、2016年的9月都出現了高溫,最熱的年份是2005年,最高氣溫達到36。4℃,到了9月30日還出現了35℃的高溫天氣。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擔心,氣象部門人士表示,目前副熱帶高壓減弱南退,夏天的進度條即將載入完畢,很大程度上不具備持久作戰的實力,也不太可能出現大範圍、高強度的高溫天氣。

雖然接下來幾天氣溫是降了一些,但總體悶熱的局面不會有本質變化,大家還是要繼續做好通風降溫工作。在高溫不擾的日子,雷陣雨天氣卻要常常見面了。目前來看,受副熱帶高壓南北擺動影響和雷達回波發展,未來多天“搞突襲”的雷陣雨天氣過程多發,大家出門一定要帶好雨具,尤其是需要注意防範雷電、短時強降水、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在雨中行走也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釋 疑

昨天的暴雨是人工增雨嗎

昨天上午,錫城一陣閃電炸開,緊接著就是巨大的雷聲,大雨隨即傾盆而下。這場雨下得措手不及,有人衣服沒來得及收,還有人在狂風驟雨中“洗了個澡”。當天,一份由無錫市氣象局釋出的《關於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的公告》在朋友圈流傳,公告顯示:2021年9月2日9時-17時,擬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增雨作業點以南泉水廠東為中心,半徑10公里範圍的區域。對此,不少市民理解為:原來,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是人工增雨。

不過,記者從市氣象局瞭解到,昨天這場雷陣雨並非人工增雨的結果,而是夏天最常見的強對流天氣。大家看到的《關於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的公告》也是真實的,根據氣象相關規定,使用飛機、高炮、火箭等人工增雨作業前,必須由要求人工增雨的單位向氣象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氣象主管部門向空域主管部門履行空域申請手續,在批准的空域內、時間內作業;未經批准不得實施作業。因此,人工增雨作業前一定會提前發作業公告,但會根據天氣情況調整,比如原計劃於9月2日實施人工增雨,不過當天上午受對流雲團發展,無錫出現了強對流天氣,這種情況下氣象部門便取消人工增雨作業。

那麼,實施人工增雨能否增出強對流天氣?該人士表示:“基本不可能,強對流需要的基本條件劇烈上升運動只可能自然產生,人工增雨只能增加凝結核,略微提高點降水效率。”

不缺雨為何還計劃人工增雨

除了昨天這份網傳的《關於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的公告》,細心的市民還發現,上月末,市氣象局也釋出了一份人工增雨作業的公告,作業時間為8月28日9時—8月29日17時,不少小夥伴好奇:今年夏天無錫並不缺雨,高溫日也偏少,而且不時有雷陣雨天氣光顧,為何還要實施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除了用來緩解旱情和服務農業生產,還能起到清潔空氣、減輕汙染、改善水質和生態環境的功效。”氣象部門人士表示,人工增雨的原理是透過一定的手段在雲霧厚度比較大的中低雲系中播散催化劑(碘化銀)從而達到降雨目的。一是增加雲中的凝結核數量,有利水汽粒子碰並增大;二是改變雲中的溫度,有利擾動併產生對流。而云中的擾動及對流的產生,將更加有利於水汽的碰並增大,當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飄浮時,便產生了降雨。

進入夏季後,臭氧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要汙染物。近期,錫城臭氧濃度有所上升,為了改善空氣質量,氣象部門抓住有利時機進行人工增雨作業。據統計,今年1—8月,市氣象部門已實施了12次人工增雨作業,數量為歷年最高,主要用於應對冬季的霧霾、夏季的臭氧,以及改善太湖水質。

據瞭解,去年江蘇省氣象局組織蘇錫常三市氣象局進行了一次人工增雨聯合演練,三地湖域1小時“降雨”750噸,透過人工手段改善太湖水質和湖面小氣候。2019年,無錫共實施8次人工增雨,7次在湖邊,每次發射4枚火箭彈,影響範圍20平方公里左右,可在自然雨量的基礎上增加20%的雨量,可使“小雨變中雨,中雨變大雨”。

“人工增雨不能隨時隨地進行,只有湊齊‘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才能天降甘霖。”無錫市氣象局服務與社會管理處負責人介紹,天空中的雲有足夠的水汽,是實施人工增雨的先決條件,氣象部門曾經做過實驗,透過地面高炮將催化劑發射到晴空萬里的天空,最終只是形成一朵雲,並不能“造雨”。如果最近錫城一直晴空萬里,即便火箭架和增雨彈隨時待命,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在有利的氣象條件下,技術人員透過地面高炮將催化劑發射到8公里的高空。除了要滿足氣象條件外,人工增雨還須得到政府主管部門、民航空中管制部門的聯合許可,並嚴格在批准的空域時間內發射人工增雨專用火箭彈、炮彈,以確保作業安全。考慮到無錫上空航線密集,通常人工增雨作業選擇在夜間和凌晨時段進行,以確保作業安全。但夏天比較特殊,由於臭氧主要是紫外線製造出來的,白天時段濃度要比夜間高,因此人工增雨一般選擇白天的適當時機實施。

據瞭解,自2003年起無錫開始實施火箭彈人工增雨作業,目前大市範圍共有9處人工增雨作業點,包括馬山千波橋、南泉水廠東、大浮桔園、宜興大浦太湖大堤、洑東太湖大堤、橫山水庫、竹海,其中5處位於太湖邊。氣象部門人士表示,這些作業點在偏遠地區,而且人工增雨作業覆蓋範圍有限,對市民生活影響不大。

晚報記者 蔡佳/文 還月亮/攝

【來源:江南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