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2022-07-23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林業

花椒樹能防水土流失嗎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關山飛度,嶺秀黔中。莽莽群山、溝壑縱橫,將無數古老的布依山寨、苗族村寨緊緊環抱在深山區石山區,地處滇黔桂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關嶺,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自然條件惡劣,土地破碎貧瘠,交通不便,工程性缺水嚴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2014年末,農村戶籍人口34987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676戶110802人,88個貧困村中有35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31。67%。如今,全縣13個鄉鎮(街道)全部減貧摘帽,8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3156戶105581人,貧困發生率從31。67%下降到1。49%。

山是故鄉美,水是故鄉甜,人是故鄉親。一從春暮入鄉關,驀然回首,已是今年。六年的風雨兼程,六年的滄桑鉅變。城鄉面貌煥新顏,轎車停在新房前;昔日崎嶇路,今朝變坦途。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縣城日新月異 鄉村文明美麗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6年前的關嶺縣城很小,也很簡單。受地域限制,全城四山合圍環抱,城中突起一座孤峰,沒有哪一家不是開門見山,城內房屋建築低矮破舊、人口密集,一條通城長街、幾條巷道,道路狹窄,路燈稀少昏暗,一個六天趕一場的大場壩,在整個關嶺縣城,用全水泥建造的標準籃球場,只有“縣委球場”,這也是全城唯一的籃球賽事場所。如今的關嶺縣城呈現“城市化”鉅變,縣城嶄新氣派的現代建築群星羅棋佈,新建的銀城馨園、水韻佳緣、倚山花園等高樓大廈成排;街道筆直寬敞、市政綠化建設美觀整潔、新能源公交汽車定時執行;關嶺體育館外觀恢宏大氣,內部功能齊全。城區面積拓展至頂雲新區,一條寬闊壩陵城市大道從頂雲高鐵站直通老縣城,政務中心、群眾工作中心、頂雲民族高階中學等全面投入使用;嶺秀國際、創意雲璽等大型地產專案相繼落成。星級賓館、高檔酒樓、超市、文化藝術中心,還有可容數千人的多功能廣場……傍晚時分,在寬亮的民族廣場上,一群老年人歡快的在跳廣場舞,瀰漫著歡聲笑語、歌舞昇平。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那時候,無論是進村出村都要爬山,泥濘的小路坑坑窪窪,每次下雨,即使踮著腳走,一不小心踩錯了地方,鞋子上總會裹滿泥巴,褲腿上也甩滿了泥水;村民們都是低矮破舊的土磚土瓦房,下雨的時候擔心漏雨,屋內狹窄的空間,簡陋的傢俱,一家人擁擠的過著日子;村裡環境雜亂不堪、路上垃圾遍佈;為了更好的看護豬牛等牲口、防止被盜,將人與自家牲口混居在一起,牲口住在一樓吃喝拉撒,人在二樓燒菜、做飯、生活,臭氣味從一樓往二樓走,在夏天還容易招惹蚊蟲。如今,全縣各個鄉村“小車開進來、村村靚起來。”一條條筆直的村道乾淨整潔,路上擺放著垃圾桶,多盞節能環保路燈在村道兩側,兩旁的樹木鬱鬱蔥蔥,將黃白相間的民居映襯得格外美麗。放眼望去,樹木如哨兵般整齊列隊,村莊綠色如茵,山水相映,生態優美,每到一處都是一個景點,呈現出“街道乾淨整潔,處處風景如畫”的嶄新環境。小院內乾淨整潔、窗明几淨,花香四溢;屋內沙發、茶几、電視機、洗衣機次第擺放,一應俱全;家家兩層小洋樓,錯落有致;村廣場上修建著健身器材、休憩涼亭、公告宣傳欄……處處充滿著現代氣息,整個村莊換了樣。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基礎設施完善 生活水平提高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關山碧峰、嶺壑峻深。高的是山,峻的是嶺;陡的是崖,深的是壑。因境內多深溝大壑、交通不便,歷代文人墨客都以跨越關嶺為榮,並留下了許多關於關嶺的詩句,被譽為“上走雲南一十八站,下進京城七十二天”,清康熙帝曾賜“滇黔鎖鑰”之題詞。6年前,當我開始乘車前往我的老家板貴時,需要緊趕著在關嶺縣汽車站買上一天唯一一趟的縣內班車,途經幾個“之”字彎道、灰塵滿天的盤山公路,經歷三個多小時的顛簸才能到達。現在,再次乘車回到故鄉,縣內班車一天四趟,崎嶇的盤山公路早已被城市大道兼一級公路的關花大道替代,道路筆直寬闊、乾淨整潔,沿線將擺佈塘、龍灘村、紅星村、向陽橋村等村寨連線起來,只用兩小時不到的車程就能到達板貴。如今,一條條“通組路”在關嶺崇山峻嶺中盤旋起伏,將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布依族苗族村村寨寨串點成線,寬闊平坦的串戶路、入戶路穿過村寨。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乘新時代發展東風,滬昆高鐵猶如莽莽長龍橫臥嶺崗,像一把利劍直入關索嶺腹地,關嶺高鐵站成為黔中經濟區的西部門戶、貴州西南部重要的物流人流集散地。壩陵河大橋西起關嶺立交,上跨壩陵河水道,橫穿北南連,從黃果樹風景區到關嶺縣城的里程縮短20公里,車程從一個小時縮短到15分鐘,徹底打通了貴州連線雲南的高速公路,在巍巍大山間搭建一條“幸福路”。縣城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為骨架,國道、省道和縣鄉公路為枝幹,通村公路為網葉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體系。目前,全縣有農村公路1494。087公里,13個鄉鎮已通油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公路,縣客運站1個,鄉鎮客運站10個,在冊客運班線47條。累計建成通組公路、串戶路1000餘千米,通村路及30戶以上通組路硬化率100%,行政村通暢率100%,通客車率100%。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要吃水,扁擔擔,挑點水來鍋燒穿。”“山洪猛、猛衝幹河溝,農民耕田插秧愁;望天水、水往低處流,集雨人飲餵豬牛”,這是從關嶺傳唱出來的民謠,也是關嶺嚴重“缺水”的標籤。沙營鎮包包村螞蟻衝組的村民每逢下雨,家家戶戶都把水蓄在屋頂、水坑等地方。接好的雨水,顧不上乾淨與否,一盆水洗完臉再洗腳,然後存起喂牲口。喝的是望天水、吃的是包穀飯、住的是茅草屋。如今,螞蟻衝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當地政府從沙營鎮的石板橋水庫跨越近20公里、穿過近10個自然村寨將水引到螞蟻衝,老百姓吃水不用抬、做飯不燒柴,期盼近100年飲水問題得到解決。螞蟻衝只是關嶺縣城農村飲水問題的縮影,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實施下,關嶺每個村寨每戶農戶都通了自來水、喝上放心水,截至目前,壩陵河水庫、小魯灰水庫等一批重點骨幹水源工程已建成,共修建飲水安全工程531處,新建改擴水廠15個,建小水池、小水窖386個,鋪設輸水管1900千米,解決了4。45萬戶19。3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人口全部達到飲水安全標準,打通農村飲水安全“最後一公里”。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崗烏鎮簡莊村箐上組座落在深山,交通閉塞,經濟滯後,村民出行要走上兩個多小時的山路,長期處於封閉狀態,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2016年,在易地扶貧搬遷的機遇下,全組114名鄉親挪出了窮窩、搬遷到縣城同康社群,從此告別了生存環境惡劣、交通訊息閉塞、地質災害頻繁的深山老林。在扶貧搬遷安置點裡,一棟棟住宅樓房整齊排列,寬敞的水泥硬化路環繞周圍,愛心超市、醫務室、文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每天20分鐘一班的公交車開通直至安置點,為同心小區居民出行提供了保障。扶貧車間專門為社群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就業難題、增加農戶收入,滿足了群眾的基本生活要求,真正讓百姓告別了當初的“破屋爛瓦”“大山石地”,搬出了一片新天地,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窘境,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教育均衡發展 醫療保障健康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考不上安順二中,還有關嶺民中墊底”。此前,關嶺百姓對當地教育信心不足,全縣中考前100名學生,留在本地讀高中的只有10多名。晚自習時間,教室裡鬧哄哄,學生放學後便三五成群走出學校,或聚餐,或買香菸,或玩遊戲。宿舍條件也很糟糕,幾十個人擠在一個大房間,除了床,幾乎沒有什麼配套用具,全縣考上一本以上的人屈指可數。現在,關嶺舉全縣之力改善教育,校舍建設、裝置配置、師資力量、學校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過去“破房子,爛桌子,裡面幾個窮孩子”的教育落後小縣,發展到現有全面實現鄉鄉有初級中學的教育大縣;由原來校舍陳舊破爛、學校附屬設施不完善,圖書儀器裝置緊缺的教育窮縣,發展到現今教學樓林立,教學設施較為完備的教育強縣。同時,以“聯合辦學”的方式探索引進貴陽一中,拓展實施“113”幫扶模式把優質教育資源延伸至中小學,全縣教育質量穩步上升。本科上線率從2014年的20。74%上升到2019年的46。74%。如今,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83所,其中:省級二類示範性高階中學1所,綜合性高階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4所(民辦7所),完全小學59所、教學點22個,幼兒園77所(民辦6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過去,由於村裡醫療條件差,有時小病就醫還得翻山越嶺進縣城,折騰半天才看上病,村民看病遠、看病難。由於關嶺縣醫院醫療條件落後、醫護人員缺乏、技術水平薄弱,即使費勁到縣醫院就醫,若是患病稍微嚴重一點的就得出縣求醫問診,選擇市級或貴陽的醫院。大家沒地方看病、沒人看病、看不起病,“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對一般老百姓來講,一場大病就是一場災難,不少困難家庭,因為大病變故,讓本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不怕貧,就怕病。”這句話是我經常聽身邊的人常說的話。如今,院內環境整潔有序,從血壓計、體溫表、聽診器“老三件”到高科技大型診療儀;從看病遠、看病難到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從看病貴、看不起病,到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從破舊低矮的老建築到寬敞明亮的診療大樓;從排著長隊掛號就診、繳費、取報告,到手機預約,繳費、取報告不排隊……不僅如此,每個村寨都建成獨棟樓房的衛生室,就診大廳、藥房、治療室、病房一應俱全,儼然一個“五臟俱全”的“微型醫院”,村民家門口就能看病,小病不出村,還有家庭簽約醫生定期上門服務,切實解決了老百姓的後顧之憂。如今,全縣共有各級醫療機構197個,專業技術人員953人,鄉鎮衛生院至少有1名執業醫師和1名全科醫師。全縣貧困人口100%參加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全面落實參合資助政策、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報政策,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服務。

產業欣欣向榮 百姓生活富裕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著;石縫種包穀,只夠三月活……”這是從前流傳在關嶺縣花江鎮板貴片區的歌謠。這段歌謠不僅僅反映板貴地區生存環境的惡劣,更是全縣石漠化地區的寫照。6年前,關嶺縣石漠化面積所佔比高達33。91%,山上都是基岩裸露或礫石堆積,貧瘠的土地、惡劣的環境使得許多村民舉家外遷,年輕的勞動力的大多數也都外出務工,謀求發展。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曾經是頑石滿山,如今是產業滿山”。當地村民開始在石旮旯裡種耐旱的花椒樹,從遠山到近坡,成片化規模化的花椒長勢喜人,手臂粗的花椒樹蓋滿了整個山頭,僅根部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土。有著頑強生命力的花椒樹不僅僅在石旮旯裡生長茂盛,減少了水土流失,還成為了農民們的“搖錢樹”,透過對花椒的規模化的種植與深加工,打通銷售“脈絡”,如今,不論是在超市還是市場,隨處可見“板貴”花椒的身影,“花椒產業”徹底把敲開了致富門,成為全縣發展區域特色產業之一和關嶺人對外接觸的又一張名片。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除了花椒,火龍果也成為半坡荒山上的一道靚麗風景,半米高的火龍果夾在花椒樹之間的空地,擠在巴掌大小的“石窩窩”中,在群山之間臺地壘起的長長的石埂上呈現出一片青翠,紅火的火龍果在這片綠色之中點綴著,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花椒、火龍果給石漠化的山頭披上綠裝,綠樹又給山村帶來人變富、山變青的紅利,曾經的貧瘠之地變成了綠色銀行。荒山綠起來了、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生活好起來了。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從前,關嶺的農民有散養“關嶺牛”的傳統,不但不成規模,還存在陋習,如今,山坡上,處處都是一片綠色,放牛的老爺子和牛群在草地上悠然走著,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情景浮現眼前,“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藥、聽的是布依山歌、住的是天然氧吧”,這就是關嶺牛的生活環境,在縣委縣政府的推動下,“關嶺牛”成為了近年來關嶺推進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透過“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暢通銷售渠道,在盒馬鮮生等等超市上,在全國各地的牛肉麵館,都看到關嶺牛這一響亮的名牌,關嶺牛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成為百姓的“致富牛”。養好關嶺牛的前提是種好生態草,沿著盤山公路前往在新鋪鎮的路途中,在道路兩邊隨處可見一簇簇生長旺盛的皇竹草,“牛糞”是用來培育種植皇竹草的重要肥料,在牛場,養牛場的牛糞清理系統每天自動收集牛糞,並進行乾溼分離、發酵、裝袋,牛糞變成了“寶貝”,既可以變廢為寶,改善土質,也可以提高牧草年產量,形成了完整的迴圈產業鏈。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供稿:關嶺縣委辦 馮桂菊 王星富 韋振 郭亞旭

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

監製:周雪梅

原標題:《我見證了家鄉的華麗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