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一根麻竹,鋪就一條特色生態致富路

2022-07-19由 城鄉統籌發展網 發表于 林業

麻竹為什麼叫臺灣麻竹

眼下春意盎然,風光旖旎,走進“中國麻竹之鄉”——重慶榮昌,只見漫山遍野的麻竹舒展著綠意,鬱鬱蔥蔥。新生的竹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雙河街道麻竹核心基地,龔興嚴正在忙著帶領工人對竹林進行清林、施肥工作,同時一邊栽種新引進的竹苗 ,從搬運竹苗、挖坑扶苗到填土壓實,每一個環節他都耐心指導、嚴格把關,確保栽下的每一株竹苗都順利成活。

龔興嚴介紹,麻竹又稱大葉烏竹,其竹筍作為一種暢銷食品,市場潛力大;竹子粗大,壁厚,莖直,但竹質較鬆軟,可做上等的造紙原料;還可利用竹葉提取黃酮、葉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質,製作竹葉酒、竹汁飲料等。

“今年我又新擴種了500畝高檔竹種,有水果竹、甜龍竹,現在市場前景一片光明,在上海、臺灣以及日本等地頗受歡迎,既豐富了本地竹種,也豐富了消費者的餐桌。”龔興嚴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一根麻竹,鋪就一條特色生態致富路

榮昌區農業農村委為村民開展麻竹種植培訓

棄商從農,養竹路上幾番波折

為了生計,龔興嚴曾經商多年。他年輕時從事陶製品加工和銷售工作,隨後又輾轉海外經營傢俱製品、投資箱包出口生意,靠著踏實肯幹、吃苦耐勞的精神,家中經濟情況逐漸好轉,也積累下了一定的財富。2017年,榮昌的麻竹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 ,龔興嚴心繫故土,夢想著回鄉創業回報家鄉。經過躊躇徘徊之後,龔興嚴毅然結束了自己的經商生涯,選擇了返鄉種植麻竹。

說幹就幹,龔興嚴回到家鄉後便開始考察麻竹產業的現狀,可他發現榮昌因丘陵山地特點,麻竹種植都比較零散,農戶們普遍採用傳統種植手段,管理方式粗放,加上當地土壤板結嚴重、道路狹隘崎嶇、交通受阻等客觀原因,導致人工投入大,肥水效果不理想,也使得麻竹材、竹筍的產量低,收成差。面對如此棘手的難題,龔興嚴沒有退縮,他積極走訪示範基地,到處借鑑別人的管理經驗,回來後不斷實踐、總結,制定出了科學高效的麻竹種植方案。

規模種植是龔興嚴最初確立的目標。他告訴記者,土地連片集中經營有利於日常管理、統一麻竹的種植標準,也能節省人工成本,實現機械化作業,最終提質增收。緊接著他在雙河街道麻竹核心產區承包了4000畝麻竹地,成為當地最大的麻竹種植戶。由於承包過來的麻竹地裡麻竹長勢參差不齊,缺苗斷壟的情況非常明顯,龔興嚴又組織工人栽缺補漏,及時將新的麻竹苗植入林間。

實現了土地集中經營,龔興嚴又開始對土地改造動起了念頭。2018年春天,龔興嚴在接待前來調研麻竹產業的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秦大春時,初次瞭解到“坡地宜機化改造政策”,敏銳的他瞄準機遇,在榮昌區農業農村委的大力支援下,率先在自己的麻竹基地開展宜機化試點工作,把竹林地像梯田似地歸整起來,同時在竹林中築路鋪道。目前已建成了總長度35千米、寬度3~3。5米的生產便道,極大提升了管理效率,方便了收割運輸,也減少了人工成本。為了解決麻竹施肥困難的問題,他又因地制宜,在麻竹林地建立施肥管網體系,在麻竹周圍鋪設黑色橡膠管,不僅避免了畜禽糞便汙染空氣帶來的危害,也實現了麻竹施肥“有的放矢”。

一根麻竹,鋪就一條特色生態致富路

“竹禽共生”種養模式助推生態農業

麻竹既是一種經濟作物,也是一種綠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麻竹在生長過程需要大量糞汙肥料,種養迴圈更能推動養殖業的發展。榮昌雙河街道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龔興嚴的4000多畝麻竹地氣候溼潤,生態環境良好。“散養種鴨、土雞,肯定能在城市走俏。”家門口得天獨厚的青山綠水好條件,讓龔興嚴覺得在麻竹林間養土雞和種鴨是條“好路子”。2018年3月,他註冊成立了榮昌區冉照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主要推廣林下養殖種養迴圈模式。

“在麻竹地裡自建養殖廠和發酵池,利用增壓泵收集糞水,透過管網將養殖場的糞汙輸送過來,經發酵池自然發酵腐熟成有機沼肥,用移動灌車對麻竹施肥。這樣一方面解決了麻竹缺肥生長緩慢的問題,也改善了養殖場糞肥汙染環境的問題,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的生態迴圈農業。”龔興嚴喜悅地說。除了對自家合作社的畜禽糞肥進行資源化利用,他還和榮昌區多家大型和小型養殖企業建立合作關係,透過村集體資金運營形式,引進沼肥運輸車,為周邊麻竹及其他種植大戶提供有機肥,此舉得到了眾多鄉親的稱讚。

龔興嚴成功探索出來的種植思路和管理模式很快傳遍周邊地區,隨後就有3戶種植大戶要效仿學習,短短一年,雙河街道的麻竹連片經營面積就達到了1。2萬畝,佔當地麻竹總種植面積的80%,從整體上改變了當地散戶經營的舊貌,也大幅度提升了當地麻竹竹材的整體產量和品質,與多個大型造紙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關係。為此,雙河街道的麻竹產業發展也受到了政府的肯定與鼓勵,重慶市農業農村委主要領導、榮昌區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提到“榮昌麻竹產業振興有很大希望”,並且在2018年、2019年針對麻竹產業加大了扶持、激勵力度。

在龔興嚴的麻竹地裡,一畝麻竹可產竹材5~10噸,每噸售價540元;每畝產麻葉100~500千克,每千克售價3~4元;每畝產菜筍300~500千克,每千克售價3元;每畝產長筍1~2噸,每噸售價790元,就這四樣產品簡單算下來,一畝地能收入4500元以上。截至目前,麻竹種植面積已達到5000多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合作社的土雞養殖也達到2000餘隻,種鴨養殖達到10000餘隻,每天種鴨產蛋近4000個。由於生態放養的飼養環境和飼養模式獨特,畜禽疾病少,蛋品營養豐富,新鮮味醇,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銷路很廣。據龔興嚴介紹,目前合作社養殖經濟效益良好,土雞零售價為44元/千克,鴨蛋為2元/個,一年的純收益在150萬~200萬元。

一根麻竹,鋪就一條特色生態致富路

幫扶鄉鄰,做致富路上“領頭雁”

“政府政策好,領導好,我們還要加油跑,並且還要拉著老鄉一起前進。”四年多的創業經歷,在不斷地摸索、實踐、創新中,龔興嚴時常銘記著政府與鄉鄰的幫助,他立志一定要帶領著鄉親們共同致富。

早在2017年10月,他佈局了麻竹初加工環節,在麻竹產地設立了日加工40噸竹片的加工廠,透過搭建穩固的銷售渠道,為市場提供竹片加工產品,提高單價,改變傳統單純靠賣竹筍盈利的模式,多渠道增加收入來源,為竹農爭取到了更大的利益。麻竹地一共跨越5個村7個社,涉及農戶1000多戶,有效集中了勞動力,解決了農民就業難的問題。目前,竹片廠的固定工人有50人,季節性用工的時候還會從當地百姓中額外僱傭200餘名臨時工人。固定工人每月基本工資為3500元,另外還有有額外補助,臨時工最高日收益達到300元,在切實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帶領周邊鄉鄰實現增收。

為了幫助鄉鄰脫貧,他積極主動組織周邊農戶、貧困戶,學習科學種植技術,瞭解綠色生態迴圈模式,尤其是村裡的3個貧困戶,龔興嚴更是長期僱傭他們看管林地,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在龔興嚴的引領下,帶動周邊農戶累計增收約500萬元。

在龔興嚴的心裡,麻竹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好政策,離不開黨和政府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更是以“綠色、健康”為主題,只有整合資源、人才以及資金,聯合周邊農戶抱團發展,才能共同促進農業產業的創新,最終實現共同致富的目的。提到未來的規劃,他表示,未來三年將繼續發揚“綠色種養迴圈模式”,繼續做大做強自己的麻竹產業,抓好精細化管理,同時計劃在內江種植1000畝糧油作物,建立生態養殖場,帶動周邊農戶增產增收。

特約記者 蔡鴿 特約通訊員 張義君

《農家科技》雜誌(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