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甘苦自知,苦筍之味

2022-07-19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林業

苦竹筍跟白竹筍有什麼區別

在井岡山,有一種竹叫苦竹,苦竹沒有毛竹那樣修長勻稱,亦比不上鳳尾竹的婀娜多姿,它瘦瘦的不起眼,葉片綠中帶黃。它的筍兒,更無法跟肥嫩的麻筍相提並論。苦筍細長細長的,只有拇指大小,還有一種特別的苦味,比苦瓜還苦,但苦筍質地脆嫩、色白,清香,回甜滑口,尤其以春末入夏出土的筍苞為佳。

甘苦自知,苦筍之味

入夏,大山裡溪水潺潺,竹香浮動,滿山的筍拔節而出,肆意生長。苦筍也從土裡躥出,掰開小竹筍和苦筍的外皮,可以看到小竹筍是空心的,苦筍是實心的,如再嘗味道,小竹筍宛如山泉般甘甜清雅,苦筍則味道苦澀。

扯苦筍要吃盡苦頭,苦竹大多長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裡,林中幾乎沒有路,到處是荊棘野藤和蜈蚣百足,還有毒蛇出沒,所以,採苦筍時,全身除了雙眼外,頭上要包頭帕,手上要戴手套,衣袖褲筒也要用繩紮緊,從頭到腳全要嚴嚴實實地捂著。

扯回苦筍,揉碎筍尖,分作兩股,一股纏在右食指上旋轉,隨著手上下翻飛,筍殼去了一半,把另一半再纏在食指上三繞兩轉,嬌嫩的筍肉露出來了,有的青綠,有的黃白,玉簪般可人,惹人愛憐。

宋代文學家、詩人蘇東坡稱讚苦筍“待得餘甘回齒頰,已輸巖蜜十發甜”;宋代另一大詩人陸游還親自烹製筍,有詩曰:“薏實炊明珠,苦筍饌白玉……山深少鹽酪,淡薄至味足。”

苦筍還可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可見苦筍是醫食俱佳的珍稀竹筍。

在缺油少鹽的年代,老表吃冇油的小竹筍煮酸菜都吃怕了,便不敢再拿苦筍當佳餚。它的美名遠揚還是這十年八年的事。日子過得滋潤了,總想換換口味,於是苦筍上了桌上了席。苦筍焯水後無論炒食、涼拌、熬湯、燒火鍋,都味甘鮮嫩。素炒的小竹筍,滿盤翡翠綠,入口鮮嫩爽脆,滲出微微的苦。

井岡山老表喜歡吃苦筍,苦筍炒酸菜,苦筍炒魚乾,苦筍炒臘肉等,自己吃得美,便想把它弄到山外去,讓山外的人也嚐嚐。這一嘗可就一發不可收,吃刁了嘴的山外人對這深山之物讚不絕口。起初,一斤苦筍也就一斤米的價錢,而如今,它的身價已跟豬肉不相上下。

苦筍之味,猶如回顧人生:初入口時也許會感覺苦澀,難以下嚥;待回味時,卻讓人體會到濃濃的甘甜。(袁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