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2022-07-17由 古韻汝州 發表于 林業

紫荊花的樹叫什麼名字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劉孟博/文

郭廣傑/攝影

仙林寺又名仙遊寺、界牌寺,位於汝州市區北部四十里許,陵頭鎮馬窯村仙林嶺下的一處高臺地上。仙林寺地處箕山腹地,周圍叢嶺環抱,群山疊翠,站在寺前環顧四周,只見遠山巍峨,奇峰連綿,近水潺湲,清澈靜謐,北國山水田園之美可盡收眼底。因之清人張文煥贊其景曰:“郡北距四十里有界牌山,蓋汝與登豐分壤處也。俗傳漢唐八仙曾於此望南陽,論雖無考,而石上足跡,猶歷歷在目。且地形類鳳,頭項身翅,無不宛肖,中有寺,因山名界牌,而即以界牌名。……餘嘗至其地,見寺之前有雙龍溪,後有仙人峰,左為黑龍潭,右為蟠桃嶺,仙蹟猶在,勝地尚存。目四望,心曠神怡,”而曾在寺中設館授徒的清人郭懷益,亦對其景讚賞有加:“餘思餘於乾隆五十六年館於斯,閒嘗登高望遠,見龍潭居其東,桃嶺在其西,峙於北者有仙峰之特起,注於南者,有虎溪之灝瀚,天文地理莫不獲吉,遂不禁喟然嘆曰:‘此仙寺也,誠天下之勝境,古今之名區者也。’”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仙林嶺的名稱由來,源於當地“八仙望南陽”的民間故事,相傳八仙遊歷人間之時,曾在此處遠觀南陽,並在仙林寺後的一塊巨形山岩上留下了陣列“仙人足跡”,故而不同時期的文人墨客,分別在岩石上鐫刻有“八仙觀南陽”、“八仙石”等文字題刻。八仙石長約10米,寬約4米,巨石整體呈土灰色,石質堅硬,表面溝壑縱橫,像是被雨水沖刷的痕跡。讓人稱奇的是,石頭表面還有多個形似足跡,不太規則的天然石坑,這些石坑不像人力所為,很可能是幾百萬年前的地質遺蹟“冰臼”,具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仙林嶺在當地也被稱為界牌嶺,是汝州與登封兩地眾多界山中的一座,因汝登古官道行經於此,兩地官府便在這裡設石作界,立碑為志,故而得名。舊時汝州前往登封共有三條大道,分別是汝登大峪古道、汝登古官道、汝登夏店古道,其中汝登古官道不僅是官道,也是驛道,其大致走向為汝州城、十里鋪村、範集、謝灣、紙坊店、段子鋪、界牌嶺、送表、劉家樓、崚嶝坡、段家村、大金店(或劉家樓、蔡家河口、大金店)、顧家河、陳家樓、耿莊、登封城。明清時期官府每隔十里,便設鋪舍一處,“鋪”的作用就是驛站,是負責官文、書信傳遞的郵驛機構。清代黃六鴻所著《福惠全書》則講得比較全面:“夫鋪遞之設,蓋以供送各衙門之公文者也。有本州縣申報上司之文,其在衝途,有彼省傳送鄰省,及京部院之文,每晝夜須行三百里。凡所到地方,鋪司於公文套上填明某日某時到,即為前送,如有稽遲擦損,定行查究,此定例也。”據地方誌書記載,清代汝北官道上共設有北十里鋪、北二十里鋪兩個鋪舍,每鋪舍有鋪司一名,負責掌理公文郵件等傳送事宜;鋪兵一名,擔任傳送公文、郵件。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在汝州市檔案局自民間收存的眾多古代碑石中,就有一塊與汝登古官道界牌嶺有關的殘碑,該碑由貢生仝光撰文並書丹,現僅餘碑身中部,殘存部分字跡仍清晰可辯。其碑文大意為界牌嶺段的古官道,因山勢險峻,道路崎嶇狹窄,加之久未補修,人們途徑於此非常不便。袁窯村梁氏先祖梁京魁目睹此景後,捐資義修,地方名流亦踴躍參與,併成立公修局對道路進行修補,值工程告竣,特立此碑用以彰顯梁京魁的義舉。《……州同梁公印京魁字殿卿……》曰:“汝州接壤間,有界碑嶺,石……經傾跌矣。 梁公怵目驚心囗囗囗囗義修,高公與田、盧諸公……嘗往視,通費僅三百緡,不數月,工程告竣。車有利轉之易,人無囗……囗孰為為之,孰令致之,斯道坦蕩若此乎!父老曰:“客未知 梁公囗……十餘兩猶尚揮金不惜,豈僅此區區者?”客聞之,欣然而去。嗚呼…… 經理斯,不亦與人為善之至意乎!餘館仙林寺課讀,小步嶺道,……而不敝,且因思夫善之不可不揚也。餘雖歷敘巔末,不過將梁公……不朽俾後之有志向善者,觀感興起,奮然而繼乎斯舉焉,則幸甚!”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仙林寺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寺觀》卷九記載曰:“仙林寺,即仙遊寺,在水峪裡。界連登封,俗呼界牌寺,州北四十里。建立無考,自元代至今,節次重修。”透過上述史料分析,仙林寺最遲或創建於元代,因其鄰近汝登古官道,千百年間,古官道上每日南來北往的人流、車轎和馱馬絡繹不絕。經途於此的赴任官員、往來客商、文人學士等,或在此上香拜佛,或歇腳問路。仙林寺常常是商賈雲集,人流如海,甚是熱鬧。伴隨著寺廟的聲名遠播,仙林寺的絕美風景,逐漸成為歷代官宦和文人墨客,尋幽覽勝的理想之地,經文化人的慧心與大自然的純美和諧交溶後,為仙林寺書寫下了不少的詩文佳作。可惜由於乏人收集整理,如今還找到的詩作已然不多,其中在汝州歷史文化名人張維新的個人文集《餘清樓稿》中,就收錄有與仙林寺有關的五言詩三首。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一、仙林寺雨

明·張維新

天地聯嵩少,中天汝頴分。

尋仙餘古蹟,佞佛譯靈文。

山缽堪盛月,齋鐘不散雲。

何須浮弱水,花雨隔塵氛。

——《餘清樓稿》卷四

二、仙林寺亭子兩首(其一)

明·張維新

埜寺山亭上,飛霞落照間。

如何遠歸客,不遣斾旌還。

——《餘清樓稿》卷九

三、仙林寺亭子兩首(其一)

明·張維新

雨晴山翠佳,灑爽來秌厓。

一僧緣未了,關乞水松牌。

——《餘清樓稿》卷九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仙林寺歷史悠久,明清兩代寺內建築曾多次修繕或擴建,每值工程告竣後,經理人員總會留下碑刻以示紀念。目前這些見證寺廟興盛的碑刻大多已湮沒於歷史風塵中,現寺內僅存清代重修碑刻四塊,這些碑刻所記載的史料對仙林寺而言,無疑是非常珍貴的,為後人研究仙林寺的歷史提供了史料依據,是重要的實物資料。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一、康熙五十六年三月,汝庠武生高翔宇沐手書丹之《重修伽藍、六祖殿碑記》曰:“餘因課讀之暇,欲閱汝墳勝景,因與二三同志閒步汝州界牌嶺,適逢界寺主持□海慶者,皎髪童顏,似非凡骨可擬。相與烹茗坐談者,久之,□徐徐出紙一張,楫餘為敘伽藍、六祖兩殿告成舉。餘拙於詞令,兼以久不親筆墨,安能為文以行遠耶。顧辭之不獲,爰從而思之,裘豈一狐之腋乎,故烹茶等其中有捐金錢者,有助木料者,有貸口糧者種種,佈施不一,究之萬善同歸□□□自康熙三十三年,落成於康熙五十六年,其間曠延歲月,遲遲至今,非敢緩也。善即成,餘不揣鄙俚以志之石,豈為邀名倖福而然哉。第以遠邇拜祝至止簷□□莫知殿成之所從來,倘後有踵事增華者,奚從諮而考焉。非所以勸善而垂久遠也,□足二三同志閒步而閱汝墳勝景之初志也,遂援筆以志不朽雲。”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二、乾隆四十二年七月,庚寅科舉人撿選知縣郡人張文煥甫撰文、鞏邑後學儒童任大德書丹之《仙林寺重修大佛殿、伽藍殿、六祖殿碑記》曰:“郡北距四十里有界牌山,蓋汝與登豐分壤處也。俗傳漢唐八仙曾於此望南陽,論雖無考,而石上足跡,猶歷歷在目。且地形類鳳,頭項身翅,無不宛肖,中有寺,因山名界牌,而即以界牌名。寺中有大佛殿,傍一伽藍、一六祖,規模雖不甚大,而頗足以凝秀氣,表名勝,凡貴官長、賢士、香子往來斯地,罔不瞻拜其中,而歎賞不置焉。頋寺肇造於前明,迄今二百餘年,風雨剝落,殿宇傾圮,因之形勝無色。主持僧照琴者心竊悲之,爰與徒侄普元,募化眾善,鳩工庀材,重為休整,不逾時而煥然聿新。功既竣,乞志於餘。餘嘗至其地,見寺之前有雙龍溪,後有仙人峰,左為黑龍潭,右為蟠桃嶺,仙蹟猶在,勝地尚存。目四望,心曠神怡,因嘆天地間自然之形勢,固有如是之清奇者,□而又以照琴之主持是地,能以修斊為念,視借定門為逸樂,託寂滅為豢養,固相去萬□也,是為記。”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三、嘉慶二年菊月,汝州儒學生員郭懷益堯相氏撰文並書丹之《仙林寺重金粧伽藍殿聖像並重新山門以及左右禪堂鑄鐘一口碑記》曰:“嘉慶二年春,仙林寺主持僧正司照琴暨侄普元;孫通海、通漢;曾孫心和;玄孫原機,募化捐貲,重金粧茄藍殿聖像,並重新山門以及左右禪堂,鑄鐘一口,功成告竣,索記於餘。餘自揣識誠坐井戴盆,茟非班馬歐蘇,恐鼎折足以覆公餗,乃辭之,不許。事出無何,因而唯諾。餘思餘於乾隆五十六年館於斯,閒嘗登高望遠,見龍潭居其東,桃嶺在其西,峙於北者有仙峰之特起,注於南者,有虎溪之灝瀚,天文地理莫不獲吉,遂不禁喟然嘆曰:‘此仙寺也,誠天下之勝境,古今之名區者也。’及歷覽建立重修刻石記文,凡餘所見,則前人筆端,罔不悉盡。夫乃□有目共賞,有心共調也,然則餘復何記。餘援筆淨思,別無著述,亦惟是本樂取於人為善之心,以銘諸石,使流傳數十年後,倘再風剝雨蝕,廟貌傾頹,神像黯然,牆垣破壞。或仙林寺中,或近村中,若有誠心向善,覩寺院之傾覆而心傷,瞻碑記之遺文而起念者,復為之募眾捐貲,經營料理,庇材鳩工,重修聿新。夫豈非此記之刻石之為,於前人之作善,後人之繼善,之甚偉也哉。嗟夫,餘少不以英才著名,老不以宿儒聞世,一旦而躬膺重任,深愧俚句見諸君,然則餘之立心,以為此者,伊何在也。亦曰:‘不敢逞才恃學,誇能於人’。第願萬善同歸,久而不沒,庶仙林寺之名區勝境,越百代而常新,而重粧修理之功,亦永垂萬世而無既。”

「汝州訪古」——奇峰秀嶺仙遊地!汝州界牌嶺仙林寺

根據前面整理的三塊清代重修碑刻可知,仙林寺歷史規模不大,寺內當時約有山門、大佛殿、伽藍殿、六祖殿、左右禪堂等建築二十餘間。另據當地人介紹,舊時仙林寺周邊還有百餘畝的山林土地為寺內田產,僧人僱有佃戶耕種,所得田產租息用以維持寺院的日常開銷。上世紀中葉後,仙林寺也同國內眾多的宗教場所一樣,逐漸開始冷落,以至僧散寺空。1956年至1957年冬,古老的汝登古官道,因日益突出的區位交通優勢,逐漸引起政府的重視,於是組織人員對古官道進行拓寬。1957年7月17日,河南省交通廳又派省公路局測量隊按國家公路標準,對汝登線進行測設施工,後該路線成為新規劃的重要國道線錫林浩特~海安公路(代號國道207)的一部分。同時,政府為了改變大峪鎮群眾出行難的困局,從大峪街至馬窯新修公路一條,自仙林寺東開山而下,與汝登公路交匯。本世紀初,靳馬線整體提升改建時,為最佳化交通將交匯路口再次改移至仙林寺後。在汝登公路與靳馬線的不斷蠶食下,仙林寺舊址僅剩為狀若孤島的三角形臺地,20世紀80年代,宗教政策陸續開放,幾經滄桑的仙林寺原有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地方信眾、護法居士陳老官、榮溫、劉老章等人發心恢復重建寺院,經過虔誠募化,於1992年在寺院舊址興建大殿兩座,並將仙林寺所遺古碑重新樹立,他們的善舉使瀕臨湮沒的歷史古蹟得以重續,為保護汝州文化遺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