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民居遊系列31 大同新平堡鎮

2022-07-16由 西部文明播報 發表于 林業

東北三仙怎麼祭祀

古民居遊系列31 大同新平堡鎮

新平堡鎮

基本概況

新平堡鎮位於山西省最北端,今屬大同市天鎮縣。與河北、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所謂雞鳴聽三省。在古代因與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相接壤,其歷史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歷代為戰略要地。

歷史沿革

早在戰國、秦、漢時代為代郡延陵,北魏稱倚城。迤北為山戎、林胡民族居地,自北齊以後戰火逐漸平息,一度曠廢。到了明代隸屬九邊重鎮大同,因與蒙古部落戰爭頻繁,修長城、築堡障,設新平路參將。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廷在大同得勝口、新平、守口三堡開設馬市;新平堡先後設有東馬市(平遠頭)和西馬市(古城村)兩市。在這裡不僅是明廷同蒙古各部族抗爭的戰場,也是漢族人民同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互市貿易的場所,所以通稱為馬市。馬市的發展以隆慶和議為界,分為前後兩大時期,前一時期是明蒙之間官辦的朝貢優賞貿易(也夾雜著戰爭掠奪貿易),後一時期馬市性質發生變化,朝貢貿易發展為互市貿易,官市過渡到民市,在更大規模的民族貿易市場上,民間自相往來、有無互通的市易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但更重要的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也是明廷遏制遊牧部族一種軍事手段,對遊牧民族採取戰、守的策略,完全是邊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軍事鎮戍制度的產物。所以“宣、大二邊外之虜,地無他產,漢人與款市,止以弭患,無所利也”。 從而形成以無對有的戰爭掠奪貿易,但也給明王朝埋下了可怕的禍根。逐漸導致明朝毀滅原因之一。

修建過程

趙孝成王十八年(公元前265年),趙國派遣大將延陵鈞隨相國信平君廉頗助魏功燕時路過這裡,廉頗聞聽此地名與愛將延陵鈞同名,加上地勢險要、戰略位置重要,就報請趙王在這兒設定了縣城,起名“延陵邑”。《史記集解》,徐廣曰:“代郡有延陵縣”指的就是延陵邑。延陵邑在經過1600年的風雨洗禮後,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得到了重建,那年,瓦剌派大將胡答統兵二萬從東馬市口(今河北懷安縣)破關入賽後,就在此築寨據守。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兵部侍郎許進統兵三萬對寨堡進行了圍攻,此戰持續余月才破寨,殲敵一萬多人,破敵之後,許進在舊寨堡的基礎上率軍築成一座,起名“新平堡”。從此,新平堡一直沿用至今。明嘉靖二十三年築土堡,隆慶六年包磚。開北門曰鎮虜門,東門曰迎恩門,各有甕城。城高3丈5尺,周邊3裡6分。至清末,城牆上東南角建一幢二層廟宇,二樓南陳文昌閣,北陳魁星閣,下層為朱衣庵。北門門樓上建關帝廟,東城門樓建三仙廟。城牆上西北角建玄壇廟。北甕城內有娘娘廟、三英祠、皮草坊。

由於新平堡村地處三省交界處,歷史上不僅是兵家必爭的軍事重地,也是商貿中心。明代隆慶四年(1769年),新平堡被確定為國家級蒙漢馬匹交易市場。這個市場直到明禎三年結束,至今還有東馬市口、西馬市口兩個地名。

主要景點

延陵故城

即新平古城。遺址尚存,位於今新平鎮西1。5公里古城村(今屬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現存有東城牆,據實地考察,該城東西長約八百米;南北長約九百米,城牆殘高二至四點五米,寬六米,為漢至北魏時代古城遺址。遺址內外遍佈漢、魏時代灰坑和陶、瓦片。在新平區域,早在戰國、秦、漢、北魏時代就修築過長城。我們今天看到的邊牆是明代所築,其牆體高8-10米,寬6-8米。北、西側為內蒙古轄地,東側為河北省。

古民居遊系列31 大同新平堡鎮

新平堡鎮

新平堡城

築於明嘉靖25年(1546年),隆慶6年增修;周長3千餘米,高9米,設北、東兩門,北稱新遠門;東稱拱化門。城門上均置關樓,東南角置文昌閣(今已不存)。城內佈局以主道十字街式並分佈南北縱橫十六小街。即人們常說的四通八達,這是典型的長城城堡佈局,它既方便於出行,又考慮到軍事作戰的需要。北、東街主要為商號店鋪,西街為守備府第。並有真武廟、城隍廟、火神廟、白衣庵、北嶽廟、財神廟、鎮邊寺、金佛寺、關帝廟等眾多社會、宗教活動場所。

玉皇閣

亦名鎮邊樓,位於堡內中央,建於明萬曆21年(1593),三層兩椽歇山頂式建築;底部為磚券十字過街道;上、下層均有迴廊,上層勾欄平座,下層壓條磚欄;面寬三間,斗拱四鋪作;南側原有鐘鼓二樓。“玉皇”:即道家對天帝之尊稱。古代在邊鎮中央建閣,意在祈求天帝保佑平安,但在實際意義上,新平為戍邊重鎮,實為指揮作戰,既可登高望遠,又可觀察指揮。站在閣樓上眺望城堡內外,盡收眼底。堡內西街有參將衙門,座北朝南,建於明嘉靖20年(1541)年現存為清代重建,依次為山門(已毀),中軍守備堂、參將堂,面積440平方米。

特色民居

新平民居頗具特色,以堡內西南偶一處較為特別。方向坐北朝南,大門居中,迎面為影壁,壁前兩側二門各通一進東西四合院;均為瓦作單坡式建築。其中大門、影壁較為獨特。大門作硬山式頂。山牆樨頭為磚雕裝飾,上層為水漫金山寺,中層福、祿、壽三星宴樂圖;下層為對稱式五級須彌座刻花,中刻異獸。影壁:高3。5米,頂部迭道出椽,三踩單翹,頭拱五朵,並飾如意花;兩側下出蓮花柱,置花框,內作鳥形圖,壁身四角作抹角吉祥花,內有舞獅,中心圓內為嫦娥奔月圖;其造型獨特逼真,栩栩如生。為民居建築中少有的佳品。該建築與普通北方民居佈局有所差別,在傳統意義上北方民間四合院院落呈南北向依中軸線分佈,大門是根據陰陽八卦的道理設在“乾”位,即院子的東南角。

歷史人物

馬芳,明朝將領,字德馨,蔚州(今河北蔚縣)人。據《明史》記載:10歲為蒙古俺答汗部所掠,事放牧。後乘狩獵之機,潛投大同總兵周尚文帳下,為隊長。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起,任新平堡參將期間,多次與俺答部交戰,“大小百十接,身披數十創,以少擊眾,未嘗不大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春,俺答侵入新平堡,馬芳率三騎從新平堡出哨石嘴山,俺答軍追來,馬芳率300餘騎直搗俺答營。馬芳右手中箭,坐騎被流矢所傷,仍用左手力斬俺答先鋒,毀其帳幕。俺答軍尾追近新平堡,馬芳又奮死衝入敵陣,連斬其首領3級,殺傷甚眾,俺答引兵敗退。三十六年任薊州鎮副總兵,寨建昌(今河北遷安東北)。次年,從總兵毆陽安在界嶺口(今青龍東南)擊退號10萬騎蒙古土蠻部。四十年,率部一晝夜急馳500裡至山西,與俺答部七戰七捷,為左都督,升總兵。直至武一品大員左都督,明史稱讚馬芳威名震邊陲,為當朝邊帥之冠。萬曆元年(1573年)復鎮宣府,後以疾歸鄉。新平堡現存馬芳府邸一處。

麻貴,大同右衛(今山西朔州右玉縣)人,回族,明朝著名軍事將領。麻貴由舍人從軍,積功直升到了都指揮僉事,並充宣府遊擊將軍。隆慶年間,擔任了大同新平堡參將。韃靼入侵邊城,山陰、懷仁、應州相繼被攻陷,只有右衛城在麻貴與其兄麻錦帶領家人與軍民合力據守下得以保全,麻貴以功在萬曆初年授大同副總兵。萬曆十年以都督僉事充任寧夏總兵,不久又調任大同總兵。麻貴在歷史上最值得濃墨重彩記錄的還是他在萬曆年間援朝戰爭中的表現。萬曆三十八年,麻貴奉命鎮守遼東,再次擊敗蒙軍的侵襲,後因病退職,不久去世,朝廷命賜予祭葬,並在詔書中稱他為“一時良將”。 人們把麻家與同樣是武將世家的李如松、李如柏等並稱為“東李西麻”。明史中也稱讚他們:“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麻貴之父,明嘉靖年間任新平堡參將,四十五年(1566年)敵軍圍攻新平堡,攻勢兇猛,祿枕戈待旦,日夜堅守,孤城得保,兵民免遭殺戮,士民建生祠祭祀。因戰功顯赫,擢升為宣府副總兵,其子麻錦從父行陣有戰功,為千總。後官至宣府總兵。

王銓,明朝新平堡人,生卒年代不詳。明朝甲午(武)進士,欽授“廣東營門遊擊”將軍。逝世後,皇家追封“武德將軍”號。新平堡現存王家大院系王銓資建。其後代享受“世襲千戶”待遇。

鄔勒圖,東北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新平堡參將,勤於訓練行伍,鼓勵屯墾,並同知縣丈量地畝,實地增減租額,士民稱讚。

歷史事件

公元前514年,吳國大夫季扎,奉國王僚的旨意出使晉國。無望的親叔伯哥公子光乘季扎出國之際,僱用刺客專諸裝成廚工刺殺了吳王僚,公子光自立為吳王。季扎回國後,很是悲憤,但規勸臣僚們再次同室操戈,會讓人恥笑,吳王公子光篡位後,總怕叔伯季扎為難他,因而一直尋找機會陷害季扎,季扎觀察到這一動向後,便攜妻子乘夜出走。季扎到了晉國,正逢趙、韓、魏三家分晉前夕,互相鬥爭很是激烈,繼續北行,當走到現在新平堡時,被這裡的茂密森林、涓涓流水、奇異景色所吸引,就定居下來,並給這塊地起名叫“延林”。新平堡鎮政府西兩百米處,經考證為戰國之趙國延陵邑所在地,建國初期,在“南防北擴” 思想指引下,趙襄子吞併代國(今山西北部與河北南部接壤部),遂向西北擴張,新平一帶即為重要關防,天鎮縣誌曾載的“延陵鈞”“事趙成王,十八年使相國廉頗助魏攻燕,鈞率師自代會之”,表明此處曾大量屯兵,為當時之重要軍事基地。明中葉,來自草原的俺答部落勢力強大,屢冠邊關,攻抵京畿。為阻敵於西洋川通途,新平堡邊防體系得以加強,於嘉靖年間分駐新平、保平、平遠等三處高等級軍堡,後於萬曆年間於南部大梁山谷裡築樺門堡,分設參將、守備等職,統率旗軍、邊兵近3000人。終明一代,蒙古遊牧勢力屢屢由此進犯明朝疆土,使新平堡成為與德勝口、殺虎口、偏關齊名的邊防重鎮,較強地反映了明朝中期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發展水平。

新平堡境內現存長城有三部分,漢長城、北魏長城以及明長城。明長城全長68。5公里,現儲存完整的牆體33。5公里,牆體多土築,山嶺地段土石並築,呈梯形,一般高6至10米,寬5至8米,每隔1華里置一烽火臺,臺高15米左右。

新平堡最讓人驕傲的歷史是它曾經有發達的商貿業。史載,明隆慶年間,設西馬市,每年陰曆七月初三至十四開集貿易,為明朝“國家級”貿易,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廣交會”了。平遙古城被稱為晉商故里,而新平堡也堪稱晉北“晉商”的故里,三省交界地區的商業中心,這裡的大商人雖不像日升昌的老闆那樣名揚天下,但也稱得上富甲一方,他們曾經把店鋪開到了二連浩特、俄羅斯等地。

新平堡因軍而起,因商而盛,北大街、馬市口、宣威樓、火藥樓等各類遺址遺蹟等都見證了新平堡往日商業的繁華。如今,新平堡的北街仍是商貿一條街。雖然昔日的繁華已漸漸遠去,但走在北大街上仍然能讓人感受到古鎮昔日的繁榮與興盛。街面僅兩步寬,但兩邊店鋪林立,商品齊全。令人惋惜的是,古老的店鋪建築已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在四五十間店鋪中,原汁原味的古建築僅存一間,窗戶上的木窗欞仍古色古香。據瞭解,每年的陰曆五月十八,這裡都要開物資交流大會,周邊冀、蒙的村民紛紛來趕集,很是熱鬧。

歷史意義

新平古鎮歷史悠久,長城文化遠遠流長,雖經歲月滄桑,人們從它長城遺蹟和眾多的明清古建築中也能窺探出其久遠的歷史痕跡。它是永不逝落的文明。

文化習俗

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以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依託,充分挖掘潛力,大力發展邊塞旅遊業,走上了一條“歷史文化搭平臺,邊塞旅遊唱大戲,集體力量求壯大,農民收入圖增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天鎮縣新平堡鎮地處晉、冀、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素有“雞鳴聞三省”之稱,2007年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150元。鎮黨委、政府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並請專家論證後,大膽提出了以旅遊業拉動相關產業,加速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步伐,構建生態文明和諧發展鄉鎮的新思路。目前新平堡鎮境記憶體留趙、漢、北魏、明四代長城近50公里,其中以明長城為多,儲存狀況居全省前列。該鎮還享有“茶馬古道”的稱謂,是三省(區)的商貿通達之地。

鎮黨委、政府在積極籌措資金加快對歷史古蹟的修繕和恢復重建工作的同時,還透過多渠道、多層面吸納社會資金,切實改善旅遊環境並不斷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先後推出了歷史古蹟遊和邊塞風情遊等旅遊專案。鎮政府辦公室統計資料顯示,七八月到此遊覽的客人平均每天達300多人。發展旅遊業給邊塞古鎮帶來了新氣象,與旅遊業相配套的“農家粗糧飯莊”、“古鎮民俗風情館”、“農業生態觀光園”等相關產業也應運而生,為旅遊業的健康發展注入勃勃生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佈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99個,天鎮縣新平堡鎮成為大同市唯一上榜名鎮。從山西省旅遊名鎮到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再到歷史文化名鎮,新平堡鎮以“三級跳”的力度實現了華麗而完美的轉身。

文化名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2011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2012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評為傳統村落(第一批)。

2015年被農業部評為美麗休閒鄉村。

作者/來源:南海俠客

古民居遊系列31 大同新平堡鎮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