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河內藤園:令和元年春日的最後一場花事

2022-07-14由 中國新聞週刊 發表于 林業

紫藤花子能吃嗎

河內藤園:令和元年春日的最後一場花事

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是園中藤花綻放最燦爛的季節。供圖/河內藤園

河內藤園:令和元年春日的最後一場花事

文/孫文曄

抵達福岡,剛好是平成的最後一夜,甜品店裡整齊地擺著“令和糕”,卻一塊也不肯提前賣。

令和首日,陰雨連綿。司機一邊開車,一邊為皇室女眷打抱不平:“登基大典,女人連參加的份都沒有。”

看他健談,我問起翌日要去的河內藤園,他望了望窗外的雨說:“壯觀,但去了不一定能見到。”——他去時剛好是雨後,園主人擔心園內泥濘,閉園休息。

幸好第二天是個晴天。

河內藤園藏在深山,沒有公共交通可達,要換乘主線、支線兩趟火車,再打出租進山。我們預約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園主很任性,如果錯過了時段,就只能望園興嘆了。甚至花開得不好,也無緣相見。不過,因為半個月來定時訪問官網,我對花況還是有把握的。

計程車在一叢火紅的三角梅前停下。

文/孫文曄

入園時,除了預付的500日元(約合人民幣30元),每人又追加了1000日元。明明是加錢,遊客們卻像中了彩一般。原來,這個園子每年只開放兩次,春天看紫藤,秋天看紅葉。紫藤季不足一個月,票價在500到1500日元之間浮動,花開越盛,價錢越高。

從柴扉般的正門進去,就是長達220米的招牌隧道。八重顏色的藤花共22個品種,包括野口長藤、口紅藤等稀有品種。

文/孫文曄

蝶形的花朵如水珠般飛濺開來,又聚攏一處傾瀉而下。嫋嫋藤蔓上,萬般繾綣,都在風中。除紫色外,還有深粉、淺紫、明黃、純白等諸多清麗之色,形如漩渦,勾魂攝魄。

河內藤園:令和元年春日的最後一場花事

園內綻放的藤花,讓人流連忘返。圖/IC

人在花影明暗間,只覺得此境不可言說,亦無法拍攝。就連一向不解風情的先生,也把《源氏物語》想起來了。

大約在一千年前,日本吸收大唐文化,融會鑄就了王朝文化的巔峰——平安文化。女官紫式部就在那時寫就了《源氏物語》這部奇書。書中“美貌蓋世無雙”的皇后住在開著藤蘿花的宮院,因而被叫做“藤壺”;主人公光源氏一生慕戀母后“藤壺”而不得,遂沉溺於一個個紫藤花般的女子,無法自拔。

此刻,紫藤花序低垂,溫順謙卑之姿盡顯。彼時,一縷清風拂過,又嬌豔襲人。這畫風不就是典型的日式審美嗎?難怪川端康成在《我在美麗的日本》一文中,讚美紫藤花極具日本情調,品位奇高。他說,紫藤是平安朝文化的象徵。

文/孫文曄

小朋友哪懂花徑之妙,追蜜蜂追得累了,只問:“這些花能吃嗎?”問得老母親從一簾紫色幽夢中醒轉,拿出超市買的麵包和炸雞,覓一青石板,全家享用了一頓白色繡球花下的野餐。

身在藤棚外,沒有萬花迷人眼,才看清紫藤遒勁有力的另一面。碗口粗的根莖援木而上,蜿蜒起伏,有若蛟龍出沒于波濤間。“柔蔓不自勝,嫋嫋掛空虛”的紫藤纏繞起來卻有“千夫力不如”的力量,這讓白居易對它沒什麼好感,還提醒世人要提防它“先柔後為害”。

文/孫文曄

紫藤根粗,必然壽長,越是歷經歲月,越是茂盛美好。隧道盡頭,三棵老藤便組成了一個大花球,遮天蔽日的紫,似乎還能再開幾百年,開到海枯石爛。

園中真正壯觀的景色是一千坪(3300多平方米)山谷平地。合抱粗的老藤近150棵,樹齡大都過百,連成一片,不分彼此。一米餘長的花絛齊齊垂下,既有漫天花雨的氣勢,也有滿地落英的疏離。

往山上一望,紫色、白色、粉色,一層層如梯田般鋪展。

門票上的簡介說,已故園主樋口正男小學時受到書中人物感召,有了“我也想留下一個曾在這個世上活過的證據”的夢想。“二戰”後生活安定下來,兒時夢想浮上心頭。於是,從1968年開始,他和兒子把堅硬的山地削平,開墾出了這塊平地,並把即將被水庫淹沒的老藤從山下移植過來。從此,藤園不僅是他的此生見證,也成了整個家庭的夢想。

從1968年動工到1977年開園,歷時近十年,可見工程之艱鉅。也有愛花博主推測說,紫藤主根深,側根淺,不耐移栽,尤其是移栽的時候不免傷到主根,可能需要好幾年才會恢復過來。

因為擔心大批參觀者蜂擁而來會損傷藤樹,園主從不對外做任何宣傳,然而看到如此美景的人總忍不住在自己的朋友圈或推特上貼出美圖,河內藤園也隨社交媒體的發達,人氣不斷上升。

置身其間,頭頂那一瀑芬芳,由淡至濃,不知從何而起,亦不知至何而止。

河內藤園:令和元年春日的最後一場花事

“紫藤隧道”宛若童話般的美麗世界。攝影/孫文曄

五十年來,藤園主人經歷了昭和時代的狂飆與平成年代的停滯,不改初衷。

“在初夏一片翠綠之中,時隱時現,彷彿也知多情善感似的。”

黃昏漸近,花陰愈濃,一寸寸滋長的斑駁暗影像是在提醒人們:穀雨已過,春日將盡,春天的最後一場花事也快散了。

與歐美遊客不同,日本遊客照相時略顯嚴肅,這也許是骨子裡的“物哀”美學使然——用一個研究過日本文化的朋友的話說,“物哀”就是有距離的審美,是“感時花濺,但沒有淚”,是你默默看花開花落,但不能流露出悲喜來。或許,有這種超脫本我的悟性,才能明白《源氏物語》中“漸近黃昏之時,紫藤花尤顯華美”的深意。

藤花之上,還有一片遊人止步的幽暗森林。大約700棵樹齡將近30年的楓樹,正被細心呵護,以待秋日燒成一片紅海。

其實,換個角度想,藤纏樹,既可以讓樹成枯木,也可以讓枯木逢春。

從楓林處俯瞰藤園,不由自問,還會再來嗎?日後,孩子們恐怕只記得繡球花下啃雞排的味道了吧。

不過對我來說,訪問官網,探尋花況,幾成習慣。如今,花情一欄寫的是:

天是紫的,地也是紫的,中間留出遠山清寂的禪意,氣場強大得連小朋友都進入了靜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