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2022-07-11由 無量天真 發表于 林業

布驚籽泡茶喝什麼功效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引: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最權威的醫書。

神農嘗百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藥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藥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神農百草經》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藥酒及湯液,《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藥物的書籍。

對於中藥的應用,我國每個民族,或者不同的地理區域,根據植物環境,總有不同的實踐和發現,比如,藏地有紅景天、蟲草、雲南文山有三七、寧夏中寧有枸杞,甘肅渭源有黨參、岷縣有當歸、隴西有黃芪……

古人向自然問藥的生存習慣,幾千年來,一直默默在民間流傳,一代代人的積累,成為具有地方特色、隱秘又傳神的一種民風民俗,融合進傳統文化中去,人與自然,相依相存。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外婆說:

“百草都是藥,”

然而,她並不需要像炎帝那樣,以身試百草,她只隨口就能輕鬆說出每一種植物的藥性來。甚至連不識字的老農,都能有拿手的一兩樣草藥本領。

這應該少不了中醫在治病救人時,對醫書的運用和解說,漸漸廣而告之。在曾經貧困的年代,民間“赤腳醫生”成為勞動人民最可信賴的依靠。

現代醫學已非常先進,人們對植物的藥理作用也更為謹慎,不再盲目去服用中草藥,多數人都會選擇聽醫生建議。

我們傳承中醫學的理念時,也更要擁護科學。

但不可否認,人間草木,在每鄉土上,曾留下許多生活“妙招”和趣事。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六月林間雪,苦口良藥

母親說:“以前的孩子出生後,都要先喝開口茶。”

這是一種很苦的藥,由鉤藤、黃蓮、甘草、菊花等熬製,每個地方的配方也不一樣。

當嬰兒出生後,寶媽產奶還需要個過程,於是,老人家就先熬好了開口茶,用手指裹著紗布,沾著苦茶給寶寶漱口,再喂一點,因剛出生的寶寶,還不識滋味,讓他先苦後甜,一是為了促進他的食慾,二是為了某些預防。但現代醫院出生的孩子,已經不需要這個了。

《本草新編》鉤藤:

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入肝經。治寒熱驚癇,手足螈 ,胎風客忤,口眼抽搐。

(小兒突然受外界異物、巨響、或陌生人的驚嚇,而發生面色發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體瘛瘲、狀如驚癇的,稱為“客忤”)

鉤藤,是種很有趣的藤本植物,田頭山澗哪兒都是。它的枝節上對生兩個彎曲的鉤,也有隻一個鉤的。我對它的第一印象,覺得它很有古典韻味,彎彎堅硬的鉤,像古老的符號,更像圖騰裡動人的雲圖。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鉤藤

“苦”,在鄉間,並不很使人討厭。

人們信奉於

“良藥苦口”

。父親每次喉嚨上火,就去藥店買黃連甘草熬水喝,甘草的成分總很少。小時候他誘導我喝,只一口,就苦的我渾身打顫。有了第一次,似乎對苦有了抗力,實在上火不舒服了,也能眼睛一閉,一口氣把藥悶下去,碗一放,才吐著舌頭叫“苦”連天。

因為信奉於苦的功勞,北方人只種做園藝觀賞的金鈴子,在南方則成為了餐桌上一道必備家常菜。

金鈴子就是苦瓜,客家人多清炒,或加點辣椒,薄荷,或者配點雞蛋、瘦肉等。豆豉鯪魚炒苦瓜,還是粵菜中一道家常的傳統名菜,在潮汕地區,苦瓜煲排骨也是最好的清熱降火湯,甚至,苦瓜煎蛋餅是必備的白粥配菜。但不管怎麼弄,它都是苦的,我至少用了二十年時間,才勉強接納它來下飯。

《本草綱目》苦瓜:

又名錦荔枝、癩葡萄:味(瓜)苦、寒、無毒。(子)苦、甘、無毒。(瓜)治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子)益氣壯陽。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金鈴子

吃得苦多了,也就視苦如甜。

廣東有黃振龍、和其正、徐其修等中草藥涼茶連鎖品牌店

我總喜歡最苦的那款,店員還不忘贈幾片甜甜的梅子幹,以茲苦後回甘。在鄉間就樸素些,人們可自選天然的涼茶材料,如金銀花、淡竹葉、魚腥草、蒲公英等等,但能一味同苦的野生植物莫過於劉寄奴草了。

劉寄奴名來源: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原為東晉大將。微時,曾射一蛇,次日,乃見童子林中搗藥,問之,答曰∶吾王為劉寄奴所傷,合藥敷之。裕曰∶王何不殺之?童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叱之不見,乃收藥回。每遇瘡傷,敷之立愈。由此以劉寄奴命名之。

《本草新編》劉寄奴:

味苦,氣溫,無毒。入心、脾、膀胱之經。下氣,止心腹痛,下血消腫,解癰毒,滅湯火熱瘡,並治金瘡。

六月,林間草木香,劉寄奴花開勝雪,潔如臨冬凝白,狀若米串垂簾,這股清涼雪色,能延至九月。

由於劉欲先入為主,寄奴本草差點成為金瘡藥的代表,我們常用作口服。劉寄奴草分為

南劉寄奴和北劉寄奴

南草名六月雪,或六月霜、化食丹。

區別上多了活血,通經,止痛,消食之功。成為山中百姓不可少的茶飲,雖然苦,但老一輩人把它視為珍寶。物以稀為貴,這草也不是哪兒都長,要在五百米海拔上的山林邊坡才會更常見些。

而最不使父輩們喜歡的“苦”,便是春天的苦菜苗了。據說六十年代的饑荒,使他們和這種植物有過深刻的交往,

“吃苦菜,莫吃根,來年還得救命糧。”

它的苦味兒,想來也使人不堪回味,雖然我沒吃過這苦,我也絕不想去試。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劉寄奴草

生活豈無為難事,“道法”自然

除了苦味兒,生活還有其它滋味。農民對自然的依賴,對生存的考驗,得前人經驗傳承,也有實踐出真知。

“盡信書不如無書”,倒是很適合底層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虔誠態度和信任,他們從不缺自信和勇氣。

記得小時候打豬草,不小心割到手指了,那時代可沒有方便的創可貼,母親跑到樓上去,在土牆上揭下硬幣大小的一枚白色絲狀膜,直接壓在傷口上包紮好,還真有創可貼一樣的效果。只是,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是蜘蛛還是飛蛾做的巢。

爺爺就更神奇了,他對植物的認知肯定是更高階的。記得我小學的班主任,大腿上長了一個大瘡,先生文弱,知道爺爺有些醫術,便來求助。

我只邊上好奇罷,爺爺卻想我能傳承他的學問,於是故意讓我去找藥,帶我來到地頭邊,指了幾樣植物讓我辨認,並要我把它們各取一部分洗乾淨,搗成糊糊,待他幫老師擠出膿液,要我用荷葉包了草藥給老師包紮好,第二天換了一次藥,沒兩天,老師的傷口就結痂了。

可惜,那幾樣植物,我連名字都忘了,只知道有藤,有幾樣小草,他們看起來是那麼的普通,普通到就像我從來沒識別過它們。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人類常賦予植物至高的人文精神。比如橄欖枝、玫瑰、百合、歲寒三友……然而自然野地裡,平凡中也同樣有不平凡的存在,它們是君子,也是隱士。

“布驚”柴

,是河邊一種落葉小灌木。不論是端午,還是過年,母親都要去砍下一把來,把小木條劈成兩半,放水裡煮,或者把木條燒成灰,做成鹼水來製作粽子或者米糕。金黃的顏色,比用食用鹼更具植物的清香。

其實布驚就是黃荊條,《中華本草》黃荊:具有解表,祛風溼,理氣止痛,截瘧,驅蟲的功效。陶弘景《登真隱訣》雲:

荊木之葉、花,通神見鬼精。

在民間,黃荊被加持了神·性,古代被用來做懲戒的刑具,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背的就是這玩意。

唐代李山甫《貧女》說:

“平生不識繡衣裳,閒把荊釵亦自傷。”荊釵

被代指女人,

“拙荊”

這個說法也來自於此。

母親這位“拙荊”,和很多農村主婦一樣,沒多少文化,但她們卻對一些植物的藥理有基本的瞭解。當孩子們面板過敏發癢生瘡時,她們就採了金銀花藤,或者是黃花米煮水給孩子們擦洗,一般也都能見效。

六月林間雪,民間《本草經》

來到野外,她能說出很多植物的名字來,什麼簸箕裝金珠、蒼耳、泥鰍串(馬蘭)、小葉薄荷、海金沙、車前草、一掃光、扯雞尾(雞尾草)、老金丹(脫力草)……有些我就翻譯不出來了。她們掌握這些植物基本的一些藥效,在過往的歲月中,也能誤打誤撞為我們治療多次拉肚子、尿道炎等小病小災。

時代在進步,現代藥理明確的中藥、西藥、還有中成藥,都能更好的解決人們疾病上的一些痛苦。求助於山野草藥的時代,在人們科學素養提升的基礎上,會變得愈加理性和客觀。

中草藥的藥理和副作用,我們都應該多聽聽專業人士的意見和建議。相信,中醫作為我們民族的瑰寶,只會越來越好。

古有神農氏嘗百草,今有為了突破醫學難題努力奮戰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我們民族所傳承的精神裡,從不缺開拓精神,醫者仁心,有他們護航,我們的未來才會更加光明。

“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思想家史懷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