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有了新研究:受輻射的大鼠反而壽命更長?

2022-07-10由 紅星深度 發表于 林業

實驗大鼠多少錢

手機輻射是否會致癌?

儘管針對這一問題,科學家們經過了十餘年研究,但仍然不能得出一個明確的肯定答案。

不過,美國方面於2月2日披露的兩組長達十年的實驗——大鼠組和小鼠組的實驗結果顯示:如果說手機輻射確實可能致癌,機率也是極低的。

更令人詫異的是,經過手機輻射的大鼠組,反而出現了壽命更長的現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有了新研究:受輻射的大鼠反而壽命更長?

▲一名正在使用手機的女子 圖據《紐約時報》

十年研究超過2500萬美元投入

截至目前最全面的評估實驗

據《紐約時報》2月4日報道,隨著電子裝置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手機使用可能產生的安全隱患也吸引了更多關注。

報道稱,這兩組針對手機發射的輻射危害研究,時間持續超過10年,資金投入超過2500萬美元,是迄今為止關於這一問題最詳盡的研究。這兩項實驗共計使用了超過3000只實驗動物,是“截至目前為止,對於動物暴露在輻射中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全面的評估實驗。

這項研究發現,雄性大鼠組出現的心臟腫瘤症狀,確實與長時間暴露在手機輻射中有關。但是,這一現象並沒有出現在任何雌性大鼠組和小鼠組。

而基於雄性大鼠組出現的心臟腫瘤症狀,此前在2016年,《華爾街日報》曾報道,美國國家毒理學專案組(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當時聲稱使用手機和癌症之間有一定關聯。在報告中,他們表示發現了”小機率可性“,兩種雄性大鼠的腫瘤與經受手機輻射有關,這兩種腫瘤分別為腦部的神經膠質瘤和心臟的神經鞘瘤。當時,對這一報告結果,負責督查此次實驗的美國國家衛生部發言人並未發表評論。但是,美國國家衛生部表示:“必須指出,之前針對人體的大範圍調查,發現的手機輻射和影響人體健康之間的聯絡非常有限。”

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有了新研究:受輻射的大鼠反而壽命更長?

▲實驗室 圖據《華爾街日報》

這一次,美國國家毒理學專案組的高階科學家約翰·布赫(John Bucher)在釋出會中表示,研究中所使用的物件鼠被暴露在手機輻射中長達2年,每天輻射時間均為9小時——這一劑量遠遠超過了很多的手機使用者。

“由於劑量太大,因此,實驗的結果並不能直接解釋人類可能受到的危害。”布赫說。他表示,這項實驗的結果沒有讓他改變自己使用手機的習慣,也沒有讓他督促自己的家人減少使用手機。但是,布赫也指出,雄性大鼠組部分罹患的心臟腫瘤——又被稱為惡性神經鞘瘤。在此前的一些研究中,這一症狀曾被和手機使用相聯絡。

布赫表示,目前這一專案已經進行過近20種動物對輻射危害的實驗,其中“絕大部分沒有顯示可能提高癌症發病率”,“其他一些機構正在研究手機使用和人類健康的關係,並試圖確定是否和各種癌症的發病相關。”

手機輻射危害人體健康?

FDA:未發現充分證據顯示

據悉,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自20年前開始,便委派美國國家毒理學專案組研究手機輻射可能對人體產生的危害。這一小組成立於1978年,隸屬於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門,負責工作主要是確認各種藥劑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危害。

2005年,毒理學專案組開始進行這項實驗。由於其複雜性,實驗的前期設計就花費了長達幾年的時間。2016年,毒理學計劃小組公佈了部分實驗資料,並表示將於之後再次釋出完整的實驗資料。

在此前的2016年部分報告發表後,美國政府的官方立場是,這一實驗結果並不能證實手機輻射對於健康的威脅。在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手機輻射列為2B級別的“可能致癌物”,但同時,由於將一些醃菜,還有咖啡都列為了“可能致癌物”,因此這一列表具有爭議性。

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有了新研究:受輻射的大鼠反而壽命更長?

▲2016年公佈的實驗報告為部分實驗結果 圖據美國毒理學專案組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釋出宣告稱,他們非常重視美國國家毒理學專案組釋出的這項研究成果。在評估了其他各種關於手機使用安全的研究報告後表示,FDA明確表示:“並未發現充分證據顯示,暴露在手機輻射中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FDA電子裝置與放射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傑弗裡(Jeffrey Shuren)也在宣告中表示:“即便現在絕大多數成年人都頻繁使用手機,但是我們也並未發現任何患腦部腫瘤人數增加的現象。”這一說法的確有嚴密的資料支撐——2016年5月,澳大利亞對全國腦癌患者的調查發現,自手機30年前開始大範圍使用後,腦癌患者的數字並沒有上升——這一調查在其他國家也得到了類似的答案。宣告中還表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將在未來對手機射頻輻射量制定極限,但是這個極限值將依賴FDA及其他衛生機構的建議。

而對於那些實在擔心潛在風險的人,美衛生部官員也根據一般性常識提出了建議:少用手機、用耳機或者擴音模式,避免手機直接貼近頭部、避免訊號過弱時使用手機。對於“避免訊號過弱時使用手機”這一條建議,布赫博士解釋稱,手機在訊號微弱或時斷時續時,會散發更強的輻射,以連線訊號。

2017年12月,美國加州公共衛生部門也向廣大消費者提出降低輻射暴露量的一系列建議——包括多發信息少打電話;用手機直播或下載較大檔案時遠離身體和頭部;把手機放在揹包裡,不要放在衣服口袋中或者拴在腰帶上,睡覺時將手機遠離頭部等。

新研究在接受射頻輻射的小鼠和大鼠的大腦,以及另外的器官中也發現了腫瘤。但是布赫堅持這些發現“非常模糊”,只有心臟腫瘤的證據足夠被採信,其他可能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答案仍未明確

專家建議重新評估對手機輻射的限制

另有一些人覺得,即使是模糊的發現也值得關注。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家庭和社群健康中心主任喬爾表示,根據這項研究的總體結果,政府應該重新評估“手機可釋放多少以及什麼型別輻射”的限制。

科學家們目前尚不能確定,為什麼實驗中只有雄性大鼠會罹患心臟腫瘤,而其他群組沒有。布赫表示,一種可能性是雄性大鼠的體型更大,吸收的輻射更多。

這兩項研究還發現,暴露在輻射中的動物體內,其中一些DNA受到損傷。這令科學家們頗有些不解,因為科學家本以為射頻輻射對DNA應該是沒有損傷的。布赫說:“我們自認為,對於這些結果的瞭解不夠,還不能對結果有高度的自信。”

更令研究人員感到困惑不解的發現是:暴露在手機輻射下的大鼠,實際上比對照組(沒有被輻射的大鼠)壽命更長。布赫表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輻射對炎症及一種慢性腎臟疾病有緩解的作用——而這兩種疾病是老年大鼠中常見的致死原因。

就這一現象,當被問到是否也可以用來延長人類壽命時,布赫表示,如果將實驗結果推廣到人類,需要進行的研究還有很多,目前還不能回答。

紅星新聞記者丨 翟佳琦 編譯報道

編輯丨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