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漁牧網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林業

古浪縣南部山區生態恢復治理現場見聞

2022-07-09由 武威公安 發表于 林業

歷史上有幾個白榆

一個人、幾間房,背後是空蕩蕩的村莊——2019年起,50歲的郭瑞山成為磨石溝村最後的堅守者。

磨石溝村是古浪縣南部山區的一個小村莊。2011年以來,古浪縣持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南部山區11個鄉鎮的6。24萬貧困群眾陸續搬遷至北部沙漠邊緣,建成12個安置新村和一個小城鎮。其中,磨石溝村所在的橫樑鄉及相鄰的干城鄉、新堡鄉屬整鄉搬遷。

古浪縣南部山區屬祁連山北麓餘脈,是石羊河流域的源頭匯水區,生態功能十分重要。6萬多群眾遷出之後,山區生態恢復治理迫在眉睫。近年來,古浪縣透過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治理、祁連山林地保護與建設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重點生態建設專案,大力實施南部山區生態恢復治理。2018年底,磨石溝村完成整村搬遷。2019年,郭瑞山成為留守在村裡的生態管護員。

“我的主要職責就是管護草山林木,夏天防鼠害,冬天防林火。”郭瑞山說,通過幾年的治理,磨石溝村周邊生態明顯改善,山上的草木長得很快,以前一到夏天就斷流的小河現在長年有水。

磨石溝村群眾搬遷後,所有的宅基地被騰退平整。今年,縣林草部門組織人員在平整好的土地上補植補造,栽植了白榆、紅柳等耐旱植物。“今明兩年雨水如果好一點,這些樹的成活率肯定會高,再過幾年,我們這裡就真正變成綠水青山了。”郭瑞山說。

磨石溝村僅是古浪縣南部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雙贏模式的一個點。初夏時節,以磨石溝為中點,東至新堡鄉、西至定寧鎮,一條長約50公里、寬約20公里的遷出區生態修復治理帶正由“土黃色”轉為“淡綠色”。

磨石溝村向西30多公里外的黑松驛鎮地處烏鞘嶺北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之一。黑松驛鎮東山的坡地中,古浪縣林草局林業技術人員正現場指導工人們為今年新栽植的雲杉架設固定支架。

“黑松驛是古浪的‘南大門’,歷史上因森林茂密而得名,後來森林消失,黑松驛‘徒有其名’……眼下,我們正在實施的綠化專案就是要再造‘黑松驛’。”古浪縣林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李成龍告訴記者,黑松驛鎮東山的幾個村子整村搬遷之後,縣裡利用當地荒山荒坡、河灘谷底規劃了一條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的生態綠化帶,至目前已累計完成造林綠化3478畝,栽植各類苗木33。32萬株。

站在東山之巔放眼四望,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山坡上的油松、雲杉、祁連圓柏、白樺等喬木縱向成列,橫向連片,像整裝待閱計程車兵方隊,煥發出勃勃生機。隨著山勢起伏,這條蒼鬱的林帶,閃耀著鮮亮的綠色,伸向遠處的祁連山。

東山腳下,十八里堡水庫清澈如鏡,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古浪縣南部山區實施易地搬遷後的生態嬗變。李成龍告訴記者,2017年至今,古浪縣在南部山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8。18萬畝,退耕還草0。5萬畝,封山育林71。62萬畝,累計完成投資1。8億元,約1000平方公里遷出區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恢復。

“人搬走後,山上的草長高了,樹更綠了,野生動物也多了。”定寧鎮高家灣村的一處山坡上,65歲的周振學正在這裡巡護。近幾年,定寧鎮山區的一些村子也實施了整村搬遷,住在山下杜家莊的周振學成了山區的生態管護員。老周告訴記者,去年以來,他在巡山過程中,經常能見到成群的石羊和獾子。有次,他還撿到了一隻自然脫落的鹿角,“以前這些野生動物基本見不著”。

保住綠水青山,始得金山銀山。近年來,古浪縣大力弘揚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27。85萬畝,封山沙育林草116。62萬畝,義務植樹4025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